第二课时 一、话题讨论 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1.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浅谈‘民俗文化’的特性”为话题,学生交流、讨论。可用“我从 看出民俗具有 特性(或价值)”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 如: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这是“形象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过年过节都会点亮灯笼,这就是“大众性”的特点;一种民俗文化,往往会经历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说明它是有“传承性的”;最后一点,本文借“灯笼”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寄托性”。 2.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二、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试着从下列方面去品味: 1.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师引导: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少有长句;二是书面语化,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显得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2.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 师引导:这是一篇情调优雅而又激越的抒情散文,朗读时要有优雅的情调,读到课文最后要表达激昂的情调。 3.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引导: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本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叙议过渡转换自然融洽。 三、小结全文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