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想一步 将学习引向深处 ——以《小猴子下山》为例谈课堂教学的深度发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07:3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在中国大学慕课网选修《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在“学习是什么”一章中,脑科学研究揭示的学习本质给了我较大的启发,现结合学习内容和现实观察,谈谈我对学习深度发生的理解。

“教育神经科学认为学习的基础在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改变,尤其是现有突触的加强或减弱,或者新突触的形成。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的突触不断形成的过程;而脑突触的生长于外界的环境刺激和一定的营养支持有密切的关系。

人脑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是以相互联接的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大脑的神经网络遵循着‘用废减退’的规律;那些因频繁使用和环境影响而被激活的神经网络得以幸存,那些被经常使用的神经网络会得到加强,而不被使用的神经网络则会被消弱。形象地说,如果脑的神经网络构建出来了,就“学到”了;如果被强化了,就“记住”了;如果神经网络消退了或信号传不出去了,就“忘记”了。这就是学到、记住和忘记的脑与神经学形象化解释。”

当前,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充裕,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能很好地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营养的需要。可为什么聪明的孩子越学反而越不“聪明”了呢?是知识的难度压制了孩子的聪明表达?还是作为外界环境的刺激不足以促进其智力训练和思维产生?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很多人选择了宅在家里,沉浸在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出门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志得溢满中。受到影响的孩子,更是选择了与机对话,跟机亲密,而不再选择户外的游玩和接触自然风光——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重视,但只凭老师一人之力难以改观的问题。但在我们目之所及,力能通达的课堂教学中,却可以有所作为,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专业指导,将深度、强刺激传导给学生,促进脑突触的生长,增强智力训练,让学习真正发生!现结合所听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18课《小猴子下山》来谈谈。

上课的是一位新教师——不喜欢这一称呼,教师就教师吧,咋还分“新”“老”?难道年龄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准吗?不否认,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接受信息途径的多元和各种学习平台的出现,都对学校学习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用科学专业的认知去对待,不能用包容精进的态度去选择,依旧凭经验和道听途说去照本宣科,那么与孩子前世今生结下的这份缘,只能在我们的“不谙此道”中渐行渐远。因而,在去听一个老师的课时,不能以“新”“老”教师,先入为主地提前定义“好与不好”。评价一节课,尤其是语文课。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所有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言语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语文学科,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语言教学和文学(文化)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犹豫和言听计从了。否则,只能像课文中提到的小猴子那样,“新奇的忙活”一场,最终“空着手回家”。虽然我们不能以结果来全盘否定它丰富的经历,但空无一物总不好说吧?

就这节课来说,老师的朗读指导、生字认读、新词释义都可谓有板有眼,尤其是在新词释义中,在对表示动作的“掰、扛、扔、摘、捧、抱”的诠释时,动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结合日常生活的情景,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感知。当学习真正发生时,你能够从学生的表情,尤其是澄澈的眼睛中明显感觉到。完成了基础的字词和文本感知后,老师结合课后习题二“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对文本进行了必要的讲说。此处,老师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动词,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借助句式“走……看……就……”进行复说。可谓相当的老道,虽然在操作中,教学言语还不够规范和简练,课堂组织收放还不那么娴熟,但并不影响既定目标的达成。有待商榷的是对“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这一核心命题的把我上。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并不妨碍人家对问题的自己认知——有自己的认知,就树立了一个基本点,在这个基本点上,完善发展,这不就是建构学习吗?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倾听的不够,或许是为了达成整堂课的完整流程。在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过以后,直接抛出了自己的认知。殊不知,这种课堂霸权和欺凌将直接导致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将不再接受刺激,因为潜意识已经埋下了懈怠的种子:“反正说了你也不听,还说那干啥,直接听你说,不就行了”!

课堂上,视听的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脑和神经元,如果学生人为地选择隔断刺激的传导,必然“用进废退”。另外,老师所谓的“喜新厌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等”的判定解读,毕竟是一家之言,甚至是程式化的照搬。如果小孩子下山时带着背囊或是更夸张一些开着车,试想一下,那些玉米、桃子、西瓜甚至是兔子,有了容纳之所,还会空手而回吗?“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一开始就没有准备,空手而来你想让他满载而归,可能吗?再者说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回,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经历了,为什么非得有收获呢?难道经历不是收获吗?最为主要的是,人家小猴子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高兴的,若有所思地离开,何来悲哀伤心之说呢?正向引导固然不可少,但这样的反问的搅扰,是不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呢?

多想一步,将学习引向深处,让多元的认知促进学习真正发生,这是我们新时代老师在脑科学和神经学引领下,应用学习科学策略所要走的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2: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