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我剪了几株月季的枝,想插在盆里养养。剪的时候,我专门找枝上有叶的。剪下来时,我看着带叶的枝颇为喜悦。
同事看到我手里的月季枝,问我干什么用。我笑着答:听说月季好活,我也种种试试。“你要是栽的话,得把枝上的叶剪掉,留个杆儿就行了。”她瞅着我手里的枝说。我也瞅着我手里的枝,心里却想的是:我才不剪嘞,带叶的多好看呀。
回到家里,老公见我正小心翼翼地把月季枝插到花盆里,说道:你得把叶剪掉了再栽,这样才能活。说完,他拿起剪子“咔咔”几下,递给我两株光秃秃的枝。我赶紧把自己手里仅剩的一株藏到身后,嗔怪道:给我留一枝不剪的吧,谁种谁的,好不好?
我如愿以偿地把带叶的一株种到了花盆里。
第二天傍晚,我回到家,踱步到阳台上,惊喜地发现:光秃秃的枝干上长出了新芽。我赶紧看看那带有叶子的一株,叶子依旧青翠,我满心欢喜。
第三天,我看到新芽开始舒展出小小的叶子,而我那株,翠绿的叶子竟能看到因水分流失而变得干燥起来。
早上,我照例起床读书,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读到《放弃是一种智慧》。我猛地想起我的月季,遂快步走到阳台,一片片焦黄的叶子紧紧地贴在泥土里。
我失落地回到书桌前,要是……
我继续读起书来,想起了自己的工作,也想起了自己的学生。
管老师在文中写道:我们还要试着学会放弃自己的一些主张和思考方式。是啊,明知道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明知道做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可在遇到事情时自己大多时候都是二元思维,“非黑即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主调。
其实,在走过的人生历程中,自己深知很多人和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人如此,事如此,教育亦如此。复杂性,是它们的共性呀。正是因为这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我们才有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历程。而在行走的路中,哪些该坚守,哪些该舍弃,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反躬自省,这样的人生才会越走越明朗。
管老师提醒我们:必须放弃对学生固有的偏见,这个“提醒”我深有感触。
刚接手这个班时,班里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坐在教室的正中间。开学初,老师们都以为他是一个好学生(这个“好”也只不过是贴成绩标签后的结果),都对他很不错。
一段时间后,我从他的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中得知,他其实只是个成绩偏下的孩子。上课时,他基本不听讲,要么就是伺机找周围的同学说话。作业,基本上都没完成过。
有天下课,我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到有位老师在说话:×××这个孩子呀,都不用管他,他是老来得子,家里宠得很,他爸特别不讲理,根本就沟通不了。本来我还打算跟他家人说说孩子作业的事,听到这儿,我在心里悄悄打消了这个念头。再加上,自己在中学时见到过太多家长大闹学校的事情,心里对此类家长也是敬而远之,甚至是能不见则不见之。
渐渐地,我对那个孩子不再过多过问了。
可越到后来,我发现他一次作业也不交了。他一定是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放弃,本来就没有多大的自制力,他就堂而皇之地自我放弃了。
我岂能容忍自己犯下这么大一个错误呢?我岂能因听到别人的话就轻易地下“老来得子的人都宠溺孩子,不好沟通”的妄言呢?我岂能轻而易举地就放弃了一个孩子呢?其实,从听到那个老师的那番话后,我就后悔了自己给自己找“对学生偏见”的借口了。
我开始重拾那个孩子的闪光点——字写得好。我开始在班里一遍又一遍地表扬他书写工整、规范,我开始试着轻声细语地和他说话,我开始放下心里的“成见”,开始真正地走近他……
那天,他爸爸到学校给他送学习资料。恰逢上课,他爸爸悄悄把资料放下就走了。
期末结束领取通知书,他爸爸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谦卑地询问着孩子的学习情况。
上周的家长会,他爸爸安静地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着,生怕漏掉了重要的信息。
我愈加惭愧了。
庆幸的是,我也一直在努力着:表扬他的字写得好;鼓励他在作业上再接再厉;夸赞他的进步……
读到管老师的“你必须放弃对学生固有的偏见”,我是多么受冲击呀!而我在惭愧中也慢慢地静下心来、俯下身来,又是让自己多么欣喜啊!
那天,我嗓子不好,当班里稍有动静,他就会转过身去,喊:能不能不说话?让老师歇歇吧。
孩子是多么天真可爱呀,正是这一颗颗晶莹的、滚烫的心,才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永远充满活力。
放弃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修行。在生活中,在工作里,在教育的无涯,学会舍得,是一种难得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