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门口附近的书店偶然看到了此书,此书封面简洁,较薄、易携带,随手翻看,什么"学习要有趣味性"、"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3岁儿童也会经历青春期叛逆期"、"诵读困难的持续症源于阅读方法"等等小标题吸引了我,使迫不及待地借阅它翻看。
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
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3岁儿童也会经历青春叛逆期”,作者告诉我们,2——3岁的孩子并不存在青春期叛逆期,是他们的成长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自然的反抗时期,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这个阶段不会超过6个月。两个叛逆期之间的相似之处表现在过分的语言、脾气和挑衅行为。但两者并不相关,对待这两种时期的反应更是应当有所不同。面对青春期叛逆期需要父亲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需要双方父母不要争吵,面对孩子的放纵,需要采取冷静而坚决的态度,一定不要花很长时间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讨论,注重倾听与陪伴。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