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精准教学,如何理解》讲座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2:2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8年9月6日,宋怡老师莅临我校,在阶梯教室给嵩高全体教师开展了一场《精准教学,如何理解》的讲座,赢得了广大教师阵阵掌声。精准教学是实现课堂高效率、考试高分数、学生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培养专家型教师、演说家教师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质量一流、文化深厚、风景优美的中原名校”的嵩高梦的必然要求。

“精准教学” 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斯金纳提出,主张学习即操作条件作用。“精准”意为非常准确、精确,是课堂存在的必要条件。对于如何实现精准教学,宋怡老师谈到了三点:它包括教学目标精准、教学过程精准、教学效果精准。目标精准是前提、过程精准的关键、效果精准是结果,三个环节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这里,我仅对“教学过程精准”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备课精准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如果抓不住课堂,势必影响学

生学习的效果。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备课质量决定课堂质量。那么如何实现备课精准呢?

我认为首先要备学生,即因材施教。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接受能力,这个任务需要任课教师放在平时,课堂课下多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总结,充分了解学生。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备课应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其次要备教材,以课本为主、教材为辅,从课本出发最后回归课本。绝对不能搞题海战,要选题精准、方法精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学透吃透知识点。最后是备教法,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讲课方式,不能千篇一律。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做到上课形式不单一、授课内容不枯燥。备课应包括备课内容、上课形式、课堂提问、作业设置、课后检查等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二、  教学精准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如果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单纯

依靠课下补习无异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首先,教学目标精准。目标是方向,是标杆,只有有了的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才有明确的检测依据,学习效果才能得以量化。这一环节应把握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大体方向以及要达到的标准。其次,教学内容精准。课堂上什么该讲,什么要讲,要讲到什么程度,是粗讲还是细讲等,这都是教师必须精准把握的。教师绝对不能课堂现形,随性发挥,不能无教案上课、不能无教法上课,只有有了针对性,效率才可能提高。最后,课堂管理、协调精准。由于学生是由思想意识的个体,是自然人,所以学生思维大有不同。课堂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课堂便会陷入无法控制的局面。

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学生思维奇特,眼光独到,这类学生课堂表现良好、思维活跃,成绩优异。但是也有弊端,就是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回答往往会打断其他学生的思路,从而使课堂变成了私人辅导,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会有怨言,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出现类似情况,教师应私下给这些学生约定,制定“条约”,给出建议,以便给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留有余地,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  课堂检测精准

嵩阳高中规范管理的制度教会我很多东西,事实证明三步教学

法是可操作的,且效果显著。教学过程中的第三步即巩固延伸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要想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做到精准。

首先,我认为“精”指题目设置要“精”,题不在多,但要精。如果题目没有代表性,那多做无益,且浪费时间和精力。其次,学生演板后要精讲精评,一语中的直击要害,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最后,课堂小结要“精”。一节数学课内容量大,因此总结一定要做到精致。结语要做到简练、短小精悍,必要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牢记程度。

我们大嵩高要培养的是会自由思考、独立判断、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学生,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各个方面力求精致。教学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必定要引起各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与“学”两方面紧密配合,精致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5: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