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专家的讲座,我们的抓拍,刷刷记笔记……教授们的字字珠玑,全新理念,诙谐谈吐,令在场的学员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忍俊不禁。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庆昌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核心素养的教育学阐释》,他从教育学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阐释,让我们对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再一次让我们明确了核心素养就是在形塑“受过教育的现代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的《育中国少年 成生命气象》的报告中,带大家回顾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大家一同探寻改革推进的大方向。进而提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中国少年立中国心,为中国学校立中国魂,为中华民族立中国根。而具体的实施路径为:立健康身心;赏人间万物;游六艺五经;涵古今中西;养精神气魄;成中国少年。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的报告《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阐述:一是人类社会步入智能时代;二是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之变;三是智能时代的学校功能之变;四是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之变。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余小茅教授针对《名师教学主张的教育哲学意蕴》进行了专业的诠释。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想成为一位名师,需要具有“批判品格”,用哲学思维提升教师的思想高度,用哲学去思考问题,做深度教育工作者。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荣伟教授的报告《中小学名师提炼教学主张的三个基本问题》从实践层面和政策层面梳理了教育的的思路,指引了教学的方法,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每一堂讲座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不仅在于上好课,让学生学好知识,还在于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更在于让孩子提升生命的状态。用等待与契合自然的方式,培育健全、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和发是教学的两个阶段,学习,就是学生不断遇到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怎样提问,何时提问,提什么问题,如何诱导学生发问,这些是引导的关键问题。这让我们更多的是在启发前下功夫,我们必须是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学生有让我们实施启发的可能性,通过启发来让学生产生“愤”与“悱”。
同时,我也开阔了眼界,不仅了解到智能时代许多新生事物和它们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还了解到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不断地适应时代变迁的大趋势,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的一线循序渐进地运用现代技术努力践行教育教学改革,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跟上时代,促进学生身体、心智、灵魂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