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00: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修改病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修改病句,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也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较快地了解修改病句的方法,在学习这个内容时,我采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游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我们都生过病,生了病就得去看(医生),那句子生了病呢?(也去看医生)说得对,也得去看医生!谁愿意成为帮它们治病的医生?(孩子们纷纷举手),看看,多有爱心的孩子啊!不过,当医生光有爱心还不够,还得有过硬的本领。过硬的本领从哪里来?从下面的游戏中来,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争当好医生,看谁在下面的环节中最先胜出,谁就是好医生。
  二、认识病句,学习本领  
(一)了解病因 ——常见病句的类型
  像小朋友会感冒、得腮腺炎、红眼病一样,句子也有一些最常见的毛病,请你们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名称及症状:
  1.句子不完整   例:我们的学校。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2.用词不当    例:我们要热爱花草树木。
  3.前后矛盾    例:他的作业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
   4.重复累赘    例:这道题最后终于被他解答出来了。
  5.词语搭配不当  例:我的家乡是上海人。
6.次序颠倒   例:英语对我很感兴趣,我很喜欢它。
  7.常识性错误  例:春天,湖里的荷花开了。
  (二)学习医术——修改病句的方法
  1.认真读句子,了解句子本来的意思。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切、问,而我们看病则重在读和想,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句子的本来意思,理清关系。
  2.认真分析,找出“病因”。反复默读后就得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根据症状进行分析,找出病因。
  3.找准方法,对症下药。给句子看病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以最简要的方法修改。也就是能吃药打针就好的,绝不动手术,更不能随意动截肢手术,这样虽然病是给治好了,但缺胳膊少腿的总给人留下遗憾。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①“加”。对于“句子不完整”的句子,可以用“加”的方法,把句子补充完整。例:我们的学校。可改为:我们的学校真美啊!
②“换”。对于“用词不当”的句子,可以用“换”的方法,把用错的词换成该用的词。例:我们要热爱花草树木。应把“热爱”改成“爱护”。
③“删”。对于“重复累赘”和“前后矛盾”的句子,用“删”的方法,可以把多余的词语或矛盾的部分删去。例:这道题最后终于被他解答出来了。可将句中的“最后”和“终于” 删去其一。他的作业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都做完了”和“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 删去其一。
④“调”。对于“次序颠倒”的句子,可以用“调”的方法,把不合理的词语顺序予以调整。例:英语对我很感兴趣,我很喜欢它。将句中的“英语”和“我”调换一下位置即可。
⑤“改”。“ 词语搭配不当”和“常识性错误”的句子可以用“改”的方法,使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例:春天,湖里的荷花开了。把“春天”改为“夏天”就行。
  (三)认识三种修改符号
认识三种修改符号:改正符号        、增补符号      、删除符号     。
观察一下,这三种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是对句子中有错别字、词的改正,     是增补符号,对文句中漏掉部分的增补,       是删除符号,对多余部分的删除。
(四)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课件出示:
三、实习评比,学会修改
  1. 让孩子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试着修改简单的病句,给以适当的鼓励及评价,让他们有当医生的成就感。
  2.评比——谁称得上是好医生。
  四、总结下课
  修改病句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虽是刚起步,但让他们先大概的了解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修改符号暂且不说),再在以后的教学中逐一巩固、加深,那么,“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也就水到渠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