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以生为本 玩中学 造型游戏
一、缘起(教学背景及理念)
今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各中小学展开试点工作,同时我市的新课程校本培训活动也不断进入^***。2003年10月14日,市音美教研活动中笔者选上了《会飞的娃娃》一课。由于与会者大多来自各镇中心小学和基层农村小学,各校课程资源、教学设备情况参差不齐,学校大多没有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媒体,所以笔者在这节课中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尽管这节课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参会教师总体认为课是朴实的、简洁的、轻松的、有趣的。后来带着探讨研究的目的,笔者又在城区一所小学和另一所农村小学上了同样的一节课,让笔者感受到: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对象、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我们都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爱玩但还不会玩,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玩,让“玩”贯穿课堂。
二、案例
[片段一]——白洋镇中心小学
课前老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围坐,小组选有领头人。开课伊始,老师提出先做一个“变脸”游戏,请各组领头人上前领取“脸”(即画有脸型的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打扮“脸”,可以让它变成小动物的脸、小朋友的脸或小花的脸等。面对这样一个新鲜的活动,在一片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各小组的学生纷纷拿起桌上的油画棒或彩色笔动手装扮。有的小组分工合作,一人画上一部分;有的小组“高手”独自称雄,不停地在纸上画着;有的小组领头人动手,其他同学则动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大约八分钟后,一张张形象各异的脸出炉了,老师把它们按顺序张贴在黑板上。
在课堂的切入环节,教师用“变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玩”开课,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的状态。实际上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由画脸、打扮脸的过程中,知道不管什么样的娃娃的角色,融入到孩子中去,和脸都少不了眼睛、鼻子、嘴巴,有的还有造型奇特的头发、眉毛等。这是在不经意中为后面装饰塑料袋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脑子里初具娃娃脸的雏形,当孩子们在塑料袋上来粘贴头发、眼睛、嘴巴时就能心中有底了,还可以赢得时间进行其他装饰。
[片段二]--百里洲镇同意小学(村小)
上课前,孩子们已经在教室里坐好了,他们显得有些紧张,正襟危坐,一幅大气不敢出的模样,又有些激动。因为过一会儿他们将和一位陌生的老师一起上一节期待已久的美术课。这时,教研员建议笔者上课时先来一个小活动调节一下气氛。当上课铃响后,老师满面微笑地走上讲台,说道:“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把你们的手拿出来。”说完就教学生玩起“用左手抓右耳朵”之类的益智游戏和分合手指的游戏。学生开始还放不开,但只有片刻的时间教室里就活起来了。听见有人在说“抓住了”,有人在喊“我搞好了”。脸上没有表情的孩子开始变得生动起来,有的在微笑,有的在跳跃虑与不安都消散了,很快就还原了他的本性。如果老师不以“大人”自居,能转换自己孩子们一起玩,那么课堂教学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当有个小胖子做好会飞的娃娃后,非常神气地跑到前面,把作品往老师手中一放,说:“你帮我拿着,我蛮热,脱件衣。“接下来进入新课,从欣赏、交流到动手制作都比较顺利。
在这节课中,由于师生之间是陌生的,交流沟通不够,所以学生开始局促不安。就因为有了一个即兴的小游戏,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对新鲜的人或事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疑虑。他们想亲近你又怕亲近你,这时老师利用小孩子爱玩的天性,用小游戏去接近学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觉得安全自由。多有意思的孩子啊,他已经拿老师当朋友了。
[片段三]——百里洲镇同意小学(村小)
大部分学生手中的塑料袋已经被装饰一新,变成了“会飞的娃娃”。老师说:“现在拿着自己做好的娃娃,我们一起去飞一飞、玩一玩。”学生欢呼着迅速跑到操场上。老师也来到操场上,组织学生站成一排,然后讲明放飞要求,一声令下学生拉着自制的“娃娃”跑来跑去。当学生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后,老师问:“刚才你们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一学生回答:“我很高兴。”另一学生说:“我很快乐。”还有学生说:“跑得很快,有风,好过瘾。”……
……
这节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变废为宝”、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所以让学生尽情地玩一玩自己的作品,他们会兴趣盎然,觉得乐趣无限。从欣赏感受到设计制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当然需要收获,让他们在玩中体会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水到渠成。玩时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地玩,教师要强调安全,还加以了指导,在学生自由放飞的同时形成一个集体,使学生玩得有序、玩得健康。玩后的心理感受是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虽然已经完了,但这也是引导学生“会玩”的延续。
[片段四]——马店街道办前进路小学(城区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