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1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随笔、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罐和铁罐》教学随笔
崔峦老师讲过:“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

  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有感于将学案用“活”

     运用“ 导学案”进行教学以有好长的一段时日,面对三年级的孩子,面对教材,面对学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张主任和贺老师所传达给我们的这种理念,这种思想的深远,在越长的使用时间里,我越感觉他们说得有道理。

    对于学案,我想我们很熟悉了:它由“基础达标”“设问导读”“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四部分构成。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我们也已实践了多年。那么如何将学案的四个环节有效服务于我们的孩子们呢?如何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呢?关键在于一个“导”字。换言之,应将学案“活”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如下:

    1、用与弃要“导”,灵活选择学案的内容。

    2、不足处要“导”,灵活增加需要的训练。

从文本内容所需出发,尤其对于“巩固练习”中的设计,好多内容是从“理解”和“表达”单一方面设计的,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所增加。

    3、不当处要“导”,灵活纠正存在问题。

   对学案中不合适的问题、问法,我们应有所纠正。对不适合本年级本学段的训练应踏实“引导”。

    4、使用的时机要“导”,灵活安排学案的练习。

    这点是学案使用最费“神”的,因为学案四个环节的内容,应设计的题型不同、问法不同、训练立足点不同……就可以在不同的时机出现。如“基础达标”中的词句有可能在阅读感悟时体会,而“设问导读”则可以引导有预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前使用,“巩固练习”中的习题完成与个性化的理解应有机相融或相互互补,“拓展练习”中的资料类内容即可以课前预习,也可以课中补充升华……需要我们用“心”来“导”。

   此外,在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还有

    5、使用学案与语文多种形式的训练要“导”。

    6、以读书为纵线,读中感悟与做学案和指导做笔记要“导”。

    ……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与以往的教学相比,不仅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组织管理上要求提高,“引导”难度加大,而且更增加了学案上内容的取与舍,合适否的甑别要求要求。是对我们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能力,各种训练组织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上个星期我们全校进行了评教评学,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真正的好课不具有观赏性。

                            吴晓玲评教评学的感悟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在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化妆”。一位美容师这样诠释“化妆”,她说:“高级的化妆是自然,所化的妆与人身份匹配,能表现一个人的气质;次级的化妆是突显,所化的妆是为了引人注目;笨拙的化妆是掩盖,所化的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劣级的化妆是扭曲,所化的妆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五官的协调。”这位化妆师对“化妆”一词精辟的界定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想,我们最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最高级的化妆吧!他没有突显,没有掩盖,更没有扭曲,他就是语文。崔峦老师提倡: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朗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有目的、有方向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也就心中有数了。比如初读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品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学生只有进入语境,才能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这样,每个朗读环节学生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动。因此,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大大加深。

对读、赛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这些朗读形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么多的朗读方法,执教者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方法,力争让它们各显其责,各尽所能。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层次、有梯度,即正确朗读---流畅朗读---传神朗读,这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朗读。

  “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 朗读指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前两天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平平淡淡,我接着问学生:你认为题目中的重点词是哪个?一个学生回答:是“”险”这样一点学生读得就准确了。 (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指导中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个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教师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中,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

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就像人们喜欢品茶品咖啡一样,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好好地用心去品味,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闻到字的香,感觉到文字的美了。 反复诵读:这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抓关键词:关键词好比钥匙一样,掌握了它,就可以打开语言品味的大门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很明显,“闹”是一个关键词,它既展示了声音,又描摹了形象,表现出蜜蜂如孩子般活泼好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闹所包含的意义了,再让学生朗,学生便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了。 轻读想象画面: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朗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吴晓玲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有目的、有方向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也就心中有数了。比如初读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品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学生只有进入语境,才能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这样,每个朗读环节学生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动。因此,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大大加深。

对读、赛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这些朗读形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么多的朗读方法,执教者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方法,力争让它们各显其责,各尽所能。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层次、有梯度,即正确朗读---流畅朗读---传神朗读,这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朗读。

  “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 朗读指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前两天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平平淡淡,我接着问学生:你认为题目中的重点词是哪个?一个学生回答:是“”险”这样一点学生读得就准确了。 (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指导中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个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教师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中,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

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就像人们喜欢品茶品咖啡一样,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好好地用心去品味,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闻到字的香,感觉到文字的美了。 反复诵读:这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抓关键词:关键词好比钥匙一样,掌握了它,就可以打开语言品味的大门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很明显,“闹”是一个关键词,它既展示了声音,又描摹了形象,表现出蜜蜂如孩子般活泼好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闹所包含的意义了,再让学生朗,学生便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了。 轻读想象画面: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应用导学案如何导入新课

   导学案的使用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有据可依,它不但是“二十四字”教学模式的升华,更是新课程改革的真实体现。迎着改革的热潮它的出现时必须的,更是及时的。

    应用导学案教学让我既新奇又无助,新奇的是我也投身到了课改的潮流之中,无助的是面对这改革的产物我该如何使用呢?可喜的是专家来了,一线的老师来了,他们引领者我在黑暗中摸索着探寻着,听着他们精彩的讲座,看着他们自主合作的课堂,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在学习中,在探寻中,我也寻找着使用导学案的最佳方法。

应用导学案的课堂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主合作了。那么应用导学案该如何导入新课呢?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语文课一课一般由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我一般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三袋麦子》,让我们赶快捧起书读读吧,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围绕“设问导读”中的一小题朗读课文。(问题为: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三袋麦子是谁的?给谁了,最后怎样了?)”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很浓而且整体感知了课文。学生读完后全班交流。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整理昨晚自学的生字,看看哪些地方学起来有困难,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交流完后进行检测,做学案中的“基础达标”。以上两个环节也可以互换,先交流生字完成“基础达标”在完成“设问导读”。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袋麦子,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精读感悟中的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这样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知而且引出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在应用导学案导入新课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继续探究,继续完善,让导学案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法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孩子这样读书

杨晓霞

一直认为读书首要的是兴趣,喜欢而做和被迫去做效果一定差别很大。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思考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读书。走进去了那就是一片心灵自由的港湾,否则就是可怕的深潭。于是精心挑选合适的书籍,浅显易懂的,一年级上学期以短小精干的成语小故事为主,用我的朗读带他们走近书籍,浅尝书的美。我想:带他们来这花园看看,兴许就会有人发现其美景呢。同时我也请愿意像我一样讲故事给同学的也来讲故事。既是对优秀孩子的锻炼又可起到效仿作用。只是发现一个问题:敢于给全班同学讲故事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学习优秀者,看来,优秀有很多方面。

下学期,根据上学期发现的问题和本学期的计划,我引导学生读书主要从几个方面出发:

1 选择一本故事性强的长篇尝试引导他们读整本书。

我选中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想象力丰富,情节也有趣。学生每每听的津津有味。看他们听故事的专注眼神,我讲故事更加绘声绘色。教室里不时会传出哈哈的笑声。慢慢的学生已习惯了每天的读书听故事。我有事忙时总会有人提醒我:老师,该你给我们讲故事了,老师今天该我们讲故事了。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里窃喜:嘿,这就是他们喜欢上读书的征兆吧。因为喜欢就会渐渐走近并走进那片“花园”。

2 他们的参与节目:由单纯的讲故事到可以选择给同学讲故事、朗读或讲笑话。等。有个人兴趣和水平而定。这样一来,敢于参与讲故事的人就多起来了。因为难度降低了,毕竟,潜意识里谁也想做个好孩子。

上个学期末,我把上一届学生留给我的财富-------各种各样扉页写着他们对学弟学妹祝福和期望的书籍送给优秀的孩子读并为他们读了学哥学姐们留在扉页的祝福。(我给学生们讲故事的书一部分来源于此)因为我想:书可以读旧而书香是可以继承的。去读一本别人送出的“最爱”比单纯买新书意义更大。

新学期开始,学生送回了我借给他们读的书,我并没有问他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只是在他们递给我书时问了句:读完了?他们很兴奋:读完了!这就够了,表情也可以说话。而本学期让我更欣喜的是:学生手里多了一本新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心中有一阵窃喜:呵呵,上船了。

本学期我选中《小木偶奇遇记》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喜欢的词语积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手里又多了本《小木偶》。课前总能静悄悄读书,下课了也有呆在教室读书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分享一本书的同时孩子们书包里也装着各式自己的书。

希望跟我走进书籍的人越来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2: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