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当你默默的为一件事努力很久,却不能百思得解、登堂入室。如果在这时有高人稍加点拨,你就能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应也为此类之妙绝。而这高人,便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稀缺。
有幸遇见了丁亚宏老师,有幸得到了她的点评。
她把我的风格总结为:有丰富的文学底蕴,从容大气。我有点战战兢兢,但是我愿意把这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丁老师让我们知道了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有这几层修炼。
1、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求我们要能解读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了解他们的联系和区别,读出自己的东西,然后和教参对比,看自己的解悟是否是大家认可的东西,根据学生的水平去定自己要讲给学生的深浅度。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欣喜的发现,自己逐渐对教材有了自己的看法,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了,有的观点和名家渊学们相似,有的竟然是名家渊学们考虑到但还未有实施的。这激励我愿意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的尝试,从而找到一条自己与教材、自己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的通畅而恰切的交流之桥梁。
2、设计教学的能力。设计教学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学问题的设计,几个环节的教学过渡,要靠教学问题来引导,适合你的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把每节课都按用问题引导问题的方式去处理去设计,有时候会用诗句故事过渡或直接过渡。一节课要有趣味性,但是也要有必不可少的知识性,用知识去引导知识,是对好学生负责任的做法。以后要多注意用问题引导问题。这节课丁老师说我设计的还不错。由让学生说喜欢的句子引入情感,谈情感时过渡到了诗眼。
3、结合个人特点,提炼自己的风格。性格不同,风格便不尽相同,向哪个方向发展要借助同事们的帮助,可以让同事们通过不同的课来观察提炼,帮助个人形成风格。也可以自己揣摩,不断调整。自我感觉课堂的容量适中,语言优美而典雅,设计有亮点,能点燃学生的课堂激情,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很多课文的典故和名句能顺手拈来,平易近人中又能及时切中学生的弊端,帮他们调整状态,使他们不瞌睡或少瞌睡。
4、要积淀。语文老师必须有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积淀,积淀的厚度能影响风格的形成。上下班的路上,我会听在《懒人听书》或《喜马拉雅》中听很多自己喜欢的经典。比如鲍鹏山的《论语》,梁东徐文兵的或者曲黎敏的《黄帝内经》,《告诉你不知道的蒋介石》《明朝那些事儿》《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楚汉争雄》《红楼梦》《三国平话》《水浒演义》等等。平时看的书就很多了,也很杂。新书看的少,经典看的多,特别爱看古人古事古书以及写古人古事的现代书。看的多了,就有不吐不快的需求,所以陆陆续续写了很多和课本联系紧密的作者小传。比如白居易、王维、王羲之、陶渊明、苏轼、陆游、曹操、庄子、李商隐、岑参、王勃、李煜、柳永、李清照、薛涛、上官婉儿、长孙皇后等。当我搜集这些人物的资料,再把它们整理形成思路变成文字时,每每都很激动。一个个沉寂了很久的历史人物好像就在我的面前复活了,他们有了血肉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我随着他们一起喜怒哀乐,竟会不能自拔,沉醉其中。对自己的文章就像对自己的孩子,百看不厌,也会沾沾自喜或喜极而泣。写了作者的传记后再教学,就觉得很多地方都能驾轻就熟了,哪里是重点,哪里该详说,也能举重若轻了。
5、语文教学的教与学。这里面分两个注意事项。 第一,每个问题结束前都要有一个小结。比如在总结完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后,可以让学生总结如何欣赏诗歌的语言,方法在小结中带出。经常点拨,经常敲打,学生就会慢慢培养能力。就会形成一种规范的思维方式。这样语言就会慢慢到位。做诗歌如此,做散文和其他文体基本方法和思路都相同。因为学习语文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的运用。第二,安排学习活动要先读再说,读才会让学生理解,才会与老师对话,才能提升。不读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但是在安排读说后一定要会收。
在说到学生的读与说时,丁老师举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个例子。李老师在上课前,对他素不相识的学生说:“读课文,提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我。”上课时,李老师总结说:“同学们交过来的纸条总结后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来上课。”其实李老师备课时准备了几个方案,这是其中的一种。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到凡事必须要预,不预则废。
丁老师特别叮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一定要关注学生说话的质量,让学生说完。读书时,齐读是读准字音;如果把握感情,最好用单个人读,适时在学生领悟后再读课文。对于《将进酒》应该在梳理后感情再读一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重音,把这种由悲至欢到愤的感情读出来。
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做出如下几处整改。
1、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说。一开始学生说的可能不好,但慢慢会说
完整,慢慢会说准确,三年后就会变化很大,关键是开始的艰难的坚持。
2、对于拓展延伸的问题的设计原则。课堂上应该解决的延伸的问题必须是引领学生重读文本的,如果设计的问题不看文本也能回答,就说明问题设计失败了,语文价值不明显,就失去了语文课拓展题的意义,只可以课下探究。比如这篇课文,如果将探究的题目设计为“中国文人与酒的情缘”就比设计成“你怎样看待中国文人借酒浇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处理”要好。因为前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涵盖了文化本身的传承,而后者更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和丁老师的“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更多的文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文化中濡染更多的精神与情感的滋养”是一致的。
3、目标定位要能完成诗歌的任务。比如文学积累要有目标,体会李白的风格可从内容、表现手法上分析即可。目标的确定可以以让学生从《将进酒》本身能学到什么东西为定位标准。
4、幻灯片使用的目的是辅助教学。要充分利用幻灯片能丰富教学内容的功能,比如李白爱月,除了我讲的几个故事外,最好将李白写月的诗歌用多媒体打出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点总结的能力,完成辅助教学的任务。
同事们也说的很中肯,都谈到了课堂上读的问题。关于读的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摸索,根据诗歌的长短来设计读的遍数和内容的。
通过评课,我学到远远不止这么多。这些都会化作营养,渗透在我的血液里的。感谢丁老师的四两拨千斤,让我有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