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 浅谈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5: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情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无数事实,科学的证明,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理论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在研究教学规律时,常常将认知从境、情、意中生硬地抽出来,使教学走上了一条唯理性的偏斜之路,追求高智商,高成绩成了唯理性的产品。由于现实的学校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目标的价值,具体而言即一切以“高考升学”作为教育目标,而忽视了教学要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从而,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被引向了功利主义的需要,使其生活在压抑、恐惧、焦虑、烦躁之中,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不断滋生。学习情感受到扭曲,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

在一学期的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有的课文喜欢,有的课文不喜欢。有时对文中的某一部分充满激情,对另一部分的学习没有激情,这种现实的直接的情感表现无时不在。情感是学生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它对引起、鼓舞、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想学要学的愿望,就会长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鼓舞着他们愉快的学习,有兴趣、情感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内屈力、自觉能动性。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道出了情感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

2.在小语教学前了解情感点,掌握教学主动权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有情,老师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因此,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前了解情感点,掌握教学主动权。

3.教学中情感的运用

3.1渲染气氛,拨动心弦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速方面,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在语调方面,该低则低,该高则高;在语气方面,要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紧紧围绕着董存瑞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和为革命献身的崇高品

质,运用铿锵的语调,快节奏的语速,随事情的发展逐渐加强的语气,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高涨的热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牵着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由有意识听课到无意投入到热血沸腾到为董存瑞高呼。经过如此教学,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便自然而然深刻地烙在学生的心中了。

因此,只要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渲染课堂气氛,就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其心弦,上一节生动感人的思想教育课,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渲染气氛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声影同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叙事的,或是写人的,我们可以摘取一两个片段或场景,选取一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导入语。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3.2感受形象,动之以情

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

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从一年级开始到九年级都有一个任务:“感情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的重要性。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技巧,将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语境的美妙,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有感而发,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必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最终达到读者、文本、作者的情感统一。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小女孩的第四次幻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活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在指导朗读这段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女孩叫起来”,请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她会怎样地叫呢?

交流时,学生首先认为小女孩是着急地叫、急迫地叫,他们说了好几条理由令人信服,我就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就是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像小女孩一样凭着最后一点力气急迫地叫着朗读这段话。这是第一个层次,学生朗读时只要把握好语速、语调,就容易读好。

继续交流,学生联系小女孩当时的处境,认为她看到奶奶时是痛苦地叫的,我就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层次急迫的基础上读出小女孩的痛苦来。因为有第一个层次的铺垫,学生不仅读出小女孩着急地想留住奶奶,而且“啊!请把我带走吧!”“……您就会不见的……就会不见

的”读得特别好,让人感到小女孩是那么的孤苦无依,那么的令人同情。这是第二个层次,学生的朗读比之前有提高了。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还认为小女孩当时是绝望地叫,说得有理有据,我就引导学生在急迫、痛苦的基础上读出绝望来。这是第三个层次,要读好这一层相对比较难。“绝望”的语调是低沉的,我就让学生把握好“着急”时稍快的语速,抓住上述关键的词句,用低沉的语调朗读这段话。因为有可操作的方法的指导,有朗读过程的积累,学生不仅读出多元化的感受来,而且越读越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朗读有一个明显提高的过程。

因此,反复的加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理解课文。

3.4以情启思,思而移情

儿童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巴金的《春蚕》中有这么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教学时:第一: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夜晚,母亲拿着烛台去添桑叶,多么辛苦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劳身

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捧着大把大把的桑叶喂蚕的时候,额角上渗着汗。”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勤劳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

第二:揣摩。为什么不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而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母亲由于日夜操劳,辛苦的岁月在她的脸上印上了一道道烙印,但是为了子女能上学读书,就是再苦,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一次次的品读,”爱“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

第三: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一觉醒来,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太辛苦了;您是我的好母亲!‘”母亲,让我来帮帮您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母亲。“

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中,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中,我们知道:学生已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已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化为自己对母亲的崇高的爱。

这样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在学生的感情世界里沉淀。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长足地发展。

3.5情景交融,情动辞发

有许多描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开展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通过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浸染,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形成由景观转化为情感的文化底蕴。要实现上述转化,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其人文理念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只有使学生具有了从满目青山绿水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习惯和素质,学生的情感才能由情入境。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笔者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桂林“游山玩水”。面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同学们情趣盎然,沉浸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中。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游玩”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桂林的山哪里表现出了“奇”、“秀”、“险”,漓江的水如何体现了“静”、“清”、“绿”,同时开展议论和情感抒发。观察和想象诱发了学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引起了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议论:“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啊!!”“课文描写得太美妙了!”“我太想亲自去看一看。”……课堂上充溢着无拘无束的神驰,学生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得到激发和升华。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并接纳其中好的思想。因此,我认为,情感教学不失为小学语文思想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综观古今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数成功的事实证明:情感是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唯一的一个直接影响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

它能直接打通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通道,影响到学生的认识操作。由此看来教师只要博学多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投资”于学生,将源源不断的爱融入学生的心田,优化其内外的学习环境,那么提高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必定会获得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直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5:21:11 | 只看该作者
柳林四小  毛艳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