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来,听了专家和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是听了赵伶俐教授的报告后,对美育这一主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很多人听到美育这个词的时候,只会想到和美术有关。而听完赵伶俐教授的讲座之后,我才懂得了美育的真正含义。讲座开始,赵伶俐教授和我们积极互动,共同讨论“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随后,当我们对“什么是美”有一些感知时,赵教授让我们欣赏“中国东北农村大花布”,以恰当的视觉形式和内涵的有机结合,创造性的表述了中国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意象,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优美和喜剧美。接着以谍战电视剧《麻雀》里主角为信仰献身的内涵的有机结合,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壮美,悲剧美。从而引出“美”的定义——“真正的美在于和谐,在于一种事物整体与相关要素和谐统一的关系。外在美只是一个人内在美的表现形式,真正的美是经得起理性分析的,内心感情忘我的体现,才是才是美的极致。”随后,她补充道,“我们在日常教学的全过程中也应贯穿美的标准,以“美”为核心。”
对于美的感知,“现在的人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一种感觉”。赵教授讲到,我们要培养自我的审美意识。审美即是对和谐事物的感性直观和理性认知,并伴随身心愉悦体验的活动。“美”可分成几种类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形式美等等。美有不同类型,审美活动也有不同层面,不同方法,欣赏美可以给人心理与思想的愉悦。
听了赵教授的讲座,让我陷入了沉思。反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态度无外乎两点:“吃饱穿暖”和“好好学习”。整个社会的审美教育长期滞后,审美能力普遍低下。即使现在经济条件已经翻天覆地,美育这一教育环节还是没有确立应有的地位。我们的生活是务实粗糙的。堆砌着昂贵装修材料的家里难觅书、画和艺术品的身影,食物被随意地堆放在有豁口的盘子里,热衷于讨论炒股、投资、成功学以及随意看来的各类鸡汤和八卦。
我们的教育是急功近利的。孩子的起跑线已经提前到胎儿期,幼儿园要比赛识字量,小学要上奥数培训班,二十年的悬梁刺股都是为了填进去更多知识,好立竿见影地收获一个文凭,然后选个热门专业,找个挣钱多又稳定的工作。
我们的旅游是走马观花的。即使现在中国父母已经足够富有,可以带孩子到世界任何地方去看看,却也很容易停留在拍照留念的层面,那些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不是不想看,是看不懂。
我们的娱乐是喧闹庸俗的。电视上满是光头强、二人转、婆媳大战、婚姻问题、娱乐八卦、养生讲座,哈哈大笑或跟风评论之后便再无收获。我们的艺术是讲究速成的。绘画、乐器、书法都在强调技巧练习,以拿奖牌出成绩为目标。
我们的阅读是浅尝辄止的。朋友圈(谣言圈、微商圈、鸡汤圈)成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阅读经典书籍已经成了珍稀行为。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说:“实际上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在一个没有美感的环境里长大,孩子怎么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呢?没有感知美好的能力,孩子将会丧失多少人生乐趣,又谈何热爱生活、获得幸福?这个社会有钱的人很多,幸福的人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一个人,只有拥有审美的能力,能够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德风范;一个社会,只有重视审美的教育,才能在粗浅的物质基础上盛开思辨精神和哲学思想之花,整个社会才能向着更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欣赏大师的绘画,看梵高笔下无与伦比的激情,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人生苦短,每天都在享受美中度过,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
只有在一个有美感的环境里生活,才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审美水平却依然令人担忧。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一个人不懂得审美,便可以容忍自己衣着邋遢,自己的房间杂乱无章;一个社会不懂得审美,就会脏乱差,建筑不美,街道不美,整个城市也不会有韵味。美育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讲,审美教育才应该排在第一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