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让学生“搭桥过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15: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学习了关于《可能性》的两节构思迥异的教学实录,两下对比,给予了我很多启发,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一节教学实录,教师首先出示装有9个白球、1个黄球的盒子,请学生猜测“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学生稍作思考,发表各自的想法后,又请学生分组实践、探索、交流,然后汇报结论,发现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白球的次数最多;最后教师对“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在第二节教学实录中,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盒子,声明“里面有白色和黄色的球共9个,而两种球的个数并不相等”,请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想办法探求“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

学生纷纷开始思考,各抒己见。这时,便有学生想到了可以通过“摸球”的办法,看摸出那种颜色的球多一些,那么这种颜色的球数量就比较多。这个方法征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然后,教师请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以上方法动手操作,共摸20次,并记录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次数。完成后,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实践结果,经过比较,发现所有小组都是摸出的白球的次数更多,学生由此推测出盒子里白球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打开盒子:8个白球,1个黄球,验证了学生的结论。而教师又再次设置疑问:“再摸一次,会是什么球?”“会不会一定是白球?”这些问题让学生对于“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的思路往往和第一节的教学设计不谋而合,这样的教学环节很清晰: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分组探索,汇报交流,总结发现。看似学生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学习,真正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发生。

而在第二节教学安排中,首先,教师设置了悬念,学生并不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几个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最重要的是情境的开放性,学生在探求“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时,学生自主思考,想到了“摸球“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操作验证,最终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生切身经历了完整的知识的生成过程;第三,巧设疑问,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在在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

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在面对旧知到新知之间的鸿沟时,自主思考通过的办法,在教师适度启发、引领下,自己一步步“搭桥”,最终到达知识的彼岸。而前者是教师早已搭好了大桥,只等学生走上去……

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能转换角度,灵活缩减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给学生更多“搭桥”的机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3: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