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颁教材省市级培训会议发言稿:研读教材,用好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0:5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部颁教材省市级培训会议发言稿:研读教材,用好教材
在中国社会改革的大语境里,创新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旋律。我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可以看到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经验等正被不断创造出来。本世纪初教育部启动课程改革,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那时“综合性学习”、“对话”、“教学方式的改变”等成为一时热点。2004年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三级课程体系”、“领域、学科、模块”、“必修与选修”“学分制”等的提出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试行稿首次给语文课程做介定,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应用的综合性课程”,于是“语用”这个词一下子火了。目前正在酝酿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位在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还首次确定了内容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整本书阅读”成为重要关注点。
在教育变革的环境里,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呢?仅就今天的教材培训而言,谈两点意见。
一、在变革之中应该传承优良教学经验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大发展和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正确理解把握国家教育政策,转变思想观念,在行动上不断做出适应性变革;可是,还有什么是较为稳定的,或者说是不变的,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要不断坚守的?要知道秉持传统与积极变革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恪守两块研究阵地:教材与教法。我们都承认,教学是教师的专业所长;具体而微,就是说一个老师要能够站住讲台,会讲课。上课,是教师的本事;而上好课就需要研究教材与教法。所谓的教育改革其实是基于一个教师的主体任务——教学,不断做加法的一个发展过程。教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专业发展,这些方面的变革与教师发展模式,是不是可以概括当前教育发展中所不断丰富内容、增加要求的改革选择呢?
我们如果聚焦在这个相对稳定的教学部分就会发现,任何变革,这里指的是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在思想、理念、政策落地的时候,都需要研究怎么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一节课里的教学流程和应用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研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
下面从如何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来就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的改革提一点建议。
(一)要看到当前的一系列教育变革最终目的都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书与育人,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做“经师”容易而做“人师”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教育如此,现代教育更强调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培养未来可以更好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人才。我们都应该看到,当前社会发展转型非常艰难,甚至出现了蜕变的阵痛,而教育转型也是顺应这个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或许有两个问题是教育不可回避的:一是我们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可是当前社会发展出现了分化,客观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的不均衡,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不同了。在很多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人民的教育需求日益追高,现实教育中的优质资源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具体来说,他们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自己发展的教育,教育要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他们要择校、择班、择师,可是现在的教育提供的是简单内容、共同基础,齐头并进,吃大锅饭式的学习服务——开启开全课程、重视核心课程实施,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得不到重视。所以,教育资源的供给存在矛盾。二是,现实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存在严重失衡。我们的物质生活在逐渐改善,可是随之出现了很多现实社会问题,这些都跟人的素质有关,都跟文化有关。诸如,“老年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讨论,说明有一大批人都感觉不适应社会发展;社会恶性事件频发,街头屡次出现了扶不起来的老人等现象,这也说明社会价值的改变已经在扭曲人格,造成全社会的道德滑坡。这种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教育提出了严峻考验。教育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还应该培养有素质的人,有道德水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部颁教材的研读中,我们需要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坚持主流价值观。
(二)语文教材的知识载体具有特殊性,基于文本的教学一定是持之以恒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0:59:1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缺乏主体性知识,更不用说知识体系了。现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内容标准,以学习任务群为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这个任务群,主要体现为促进一个人知识发展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群,还不同于科学学科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必然还需要做知识的清晰化呈现。诸如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其知识还是会融于文本之中。课文是语文知识的基本载体。
我们反对教教材,主张用教材教。可是在实践中,老师们习惯的还是教教材,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基于文本的教学。我们落实学习任务群,我们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的发展,是不是都要聚焦在课文?发展语言能力,就要在文本阅读基础上,不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就需要基于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剖析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达成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更离不开对于文本语境意义的把握和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文化”是个泛概念,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也需要在文本中获取信息。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教学生读书的问题。再具体一点就是要会读课文,学好教材。我建议老师们教书,也要自己读书。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提炼出来教学的具体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知识。
(三)从阅读教材到组织教学,这客观需要教师做好教学预设。
教学的改革,或许是从教材研究——也就是备课开始的,可是就教学的实施而言,我们还需要做好教学的预设。在教学改革中,一度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甚至有的老师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由,不去研究一篇课文阅读中的关键环节和和核心问题,也不去思考核心问题如何思考和预设答案。这种缺乏预设的课堂,非常自由而盲目,教学效率无从谈起。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课感。有经验的老师对于上课有感觉,他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知道一节课是如何推进和发展的。所以,备课时,他可以细致描绘这节课的问答和师生活动。这节课在虚拟状态下,他可以演示出来。年轻老师则缺乏这个本事。他只是告诉你,我上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他以为只要内容和知识是确定的,然后学生就可以获得,或者老师告诉学生就行了。在他们的认识中,知识是第一位的,他们不懂得知识需要学生内化,没有师生的互动不存在教学,没有教学的组织就无法推动思维发展。语文学习中有这个特点,一个问题抛出后,教师紧接着给出答案,学习过程就被缩短了。这好像很省事。例如学生阅读中遇到一个生字,他来问老师,老师说了他就会了。语文教学如果就是这样的问答形式,那么就等于取消了学生的思考和独立学习,他怎么会发展出学习能力呢?
教师在教学预设中一定要把学生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设计适宜的师生活动。
(四)教材是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不同课文的功能。
教材是选文式的,这个编写教材的模式没有改变。因而教课文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过去,我们教课文模式化了,没有差异。按照文本脉络,从头教到尾。这是一种教学策略,叫做解构;读课文叫做解读。这类似于医生做解剖,课文被老师肢解了,七零八落。其实,课文入编教材有不同的功能。有的是定篇,经历历史长河淘洗还被传承下来,具有经典意义,要全面学习;有的是例文,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有的是样本,即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课文作为一个模板来学习;有的是用件,也就是课文中有一个特点,也是优点,可以为学生示范。
我们研究课文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功用的分析上。我们还应该看到,文本学习中文与意是不可剥离的。在不同的时代,文本的阅读意义不同。我们除了要研究文本初创时的时代意义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把握其现实意义。课文是精读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要浪费了资源。教师要精读课文,对于核心素养几个维度,文本的知识要有清晰化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把课文的优势部分呈现出来,由此引导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美,发展良好的语言素养。

关于教材的培训,这是一个开端。我们集中起来,请专家解读,我们也参加讨论,相信大家是有收获的。我更希望老师们回去后,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吸收和转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就是广大教师,各位是从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回去还要带老师,发挥科研标兵的作用,我们更有推动改革的责任感。最后预祝大家在时代发展中作出突出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0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