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50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10篇(演讲可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 赵永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损坏了的语文书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八小学 张 君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五小学 王成莲



  看到阿捷的语文书,我想到了爆米花,把玉米粒放进去,不一会儿,只听“嘭”的一声,玉米粒出来,变成了爆米花。阿捷的语文书大概也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像一朵绽开的花。只不过充当爆米花机的是阿捷,经过一个学期的蹂躏,语文书被“爆”成了一朵花。



  每当我和阿捷共同面对他的语文书时,他总是把头深深地埋下去,旁边的同学总发出“嘻嘻”声,怎么办?!我在寻找机会。



  一天,我给他一本新的语文书,对他说:“给你一本新的语文书,要好好的用它,别再损坏了。”



  “老师,我不要。”



  “噢──”出乎我的意料,“什么原因呢?”



  “用你的语文书我不习惯!”



  “啊?”他的回答让我吃惊。我只好打消了这个主意。



  语文课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被损坏了,是什么东西,看到他被损坏,你的心情如何?说说看──”



  一时,大家议论纷纷。



  “老师也有一样十分喜欢的东西,可是他被损坏了,每当我看到它时,我是多么的难受!难过!伤心!痛心啊!!”我略一停顿,“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我故意卖了关子。



  “100元钱!”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把钱看得很重要。



  “那缸金鱼。”教室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死了,我很惋惜。



  “讲桌上的那块木板。”那是被阿廖一屁股给挤破的,留下一个黑窟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修好,给同学们很深的印象。



  ……



  一个个答案被我否定了。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僵局,“老师,你是不是指阿捷的语文书。”居然有人能猜中,我暗暗佩服。



  当阿捷的语文书出现在讲桌上时,教室里沸腾了。议论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冲向房顶。但浪潮过后,我说:“看到这本语文书,你想到了那个词语?”



  “遍体伤痕!”



  “惨不忍睹!”



  “破烂不堪!”



  “伤痕累累!”



  大家抢着发言,语气中还带些愤怒的味道。



  “这只是外伤。”我用手指挑开书页──很多书页已经卷在一起,很难翻开。“我们再看看内伤──”



  又一次浪潮翻滚,一浪高过一浪冲向房顶,拍打着地面。



  阿捷的脸上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红晕。



  “同学们,笑声过后,我们应该思考点什么。”我放慢语速动情地说,“语文书为大家服务了一个学期,给了你很多知识;陪着你早来晚归,是你最忠诚的朋友,而它却落得了如此下场,我真为这本语文书感到难过。”我有点激动,“你们知道古人对书是多么的尊敬,在读书之前要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才去翻书;一位伟人曾经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可是我们的营养品呀!”我把书举起来,情绪异常激动。



  “如果这本书有知觉,有生命,它会怎样?!”立刻,有人举手要发表意见。“请同学们放下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听到了吗?”我顿了顿,接着描述,“他仿佛哭泣──他一边哭泣一边还在倾诉着什么──他现在一定很痛很痛,痛得难以忍受──他十分地愤怒──他十分地伤心──他还十分地委屈……”



  没等我说完,同学们早已把手举了起来。



  “看到这本伤痕累累的语文书,我觉得他非常可怜,假如我是语文书的话,我一定很痛苦!”



  “我的小主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把我搞得遍体鳞伤,我现在是生不如死啊!求求你,把我一把火烧了吧!”



  “……”



  大家个个情绪激动,仿佛自己就是那本书似的。此时,阿捷却把头埋在桌面上。见此情景,我说:“同学们有所不知,那天,我实在不忍心看阿捷用这本语文书了,想给他一本新的语文书,而阿捷说用我的书不习惯,说明阿捷和他的语文书还是有感情的,我想阿捷其实不是损坏书,实际上是为了汲取书中的营养才这样做的。他也是在读书破万卷啊!”我故意把“破”字拉长调,“老师虽然不同意阿捷把书用成这样,但是我还是很佩服阿捷的创意的。你们看,阿捷为了不让狼牙山的五位壮士跳崖牺牲,在山顶上还画了一架直升飞机,还垂下来了梯子,他善良的用意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多么独特的思维啊!类似的创意还有很多,你们说这叫乱涂乱画吗?我觉得这涂抹中有智慧。”



  “说心里话,对于像阿捷一样的涂鸦行为,并不少见,我经常在同学们的语文书中能见到插图被修改,或变得时尚,或变得更加有创意。当然,也有许多是恶搞。你们经常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你们直率的个性,奇妙的创意,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你们的涂抹行为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老师非常理解你们在语文书中的乱涂乱画。但是,作为你们的语文老师,看到语文书被涂抹成那个样子,象刚刚绽放的花朵被摧残,我很痛心的。因为,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东西被损坏。”这时,阿捷把埋在桌子上的头抬起来些,偷偷的看了我一眼。



  我继续讲:“我很欣赏阿捷的绘画才能,如果阿捷的绘画才能在绘画本上展示,或者给课文配上插图,或者用图画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我随手拿出一个速写本来,递给阿捷,“我希望这个本子能成为阿捷的第一本画集;如果你画完画之后,想写写最想说的话,也可以,那这个本子将会成为你的一本文集。”



  “这么好嘞,真让人羡慕。”有人发出了惊叹声。



  “同时,我也真诚地希望阿捷爱护好自己的书本,整理好自己的书包,让你的学习用品在你的书包里‘生活的愉快’些。”



  阿捷高兴得接过速写本,脸上写满了不好意思,眼神中闪烁着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词语卡游戏

──兼谈有效的复习方式

泸州市实验小学 吴远玲



  [案例回放]



  刘京海校长说,老师要用几十种方法来教一个学生;省教科所周林主任说,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以学生的表现来确定老师的教育方法;古人说,以学定教。我说,要让学生的学习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又临近期末了,即将进入复习阶段,而复习最令人头疼,内容比较枯燥,作业负担也无形中增加了,老师批改起来也格外困难,孩子还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和情绪。特别是现在识字量增加以后,学生的很多生词掌握得都不太好,总不能让他们机械地抄了又抄吧?怎样让复习既简单又有效呢?得想个法子让他们好好巩固一下。



  小孩是最喜欢游戏的,不如让他们的词语复习像游戏一样有趣。



  游戏当然得有游戏规则了。想了想,最近几次的评比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挺大的,那就把这次词语的复习搞成一个评比。拿什么来评比呢?



  最近参加了一个网络教材的拍摄,大家写的脚本改了又改,到最后废掉的稿纸竟有上一百多页。这些稿纸扔了怪可惜的,心想:留着吧,留着打草稿用。现在,这些纸可就有用武之地了。



  一天下午的语文课,我抱着一大叠废稿纸进入教室,很认真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节能减排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大家看,老师手里有这么一大叠废弃的稿纸,一面有字,另外一面却干干净净的,把它扔掉挺可惜的,是不是?”孩子们都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所以,我想把它利用起来。怎么用呢?我们要用它来开展一个游戏。”



  一听到说要做游戏,这些孩子立即来了精神。接着,我把我写的生词卡片拿出来给他们看。(之前,我曾经想到我把词语卡片写出来便于复习,经过三天的挥毫疾书,终于把一册书中要求学生会写的词写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我写这卡片有用吗?会不会是做的无用功?想到写出这些卡片可能会没什么用,我真不想写了,但我还是安慰自己:“就当练毛笔字吧!”现在派上用场了。)我说:“这是吴老师用这些废稿纸做的词语卡片,花了三天时间呢!”孩子们听了,都惊讶地叫起来:“啊!”我说:“我们的游戏就是要让这些词语卡片变成你的卡片。”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卡片怎么能变呢?我说:“你们还记得你们读一年级的时侯,老师让你们做词语卡片的事吗?”孩子们都点了点头。“你们那时候还小,让你们做卡片,连纸都裁不好呢,有的同学裁的纸就像老鼠啃过似的。”



  “哈哈哈──”说起小时侯的事,每个人都会觉得好玩。



  看他们渐渐地在往我的口袋里钻,不由得心中暗喜,



  “现在你们都长大了,一定不会像那样了。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吴老师每天发两张废稿纸给你们,你们要把它裁成小卡片,然后,吴老师每天贴十五个词语在墙上,请你注意观察,用你自己的办法把这十五个词语记下来,回家把它们写在卡片上。我们要进行评比,看谁的词语卡做得最好、最齐!我们要评特等奖、一等奖的哦!”



  “耶!”



  调皮大王刘哲语举手了:“吴老师,可不可以加装饰?”



  “当然可以,不过要以词语为主,不要喧宾夺主了。”



  说完,我把纸发了下去,又把词语卡片贴在了墙上。



  第二天早上,词语卡片带来了,我检查了一下,全班100%的学生都做了,绝大部分学生都加了装饰,使得这些卡片充满了童趣,充满了生机。接着,我进行了听写。总共16个词语,47个同学全对,占68%,19个同学错了1-2个词语,占27.7%,3个学生错得比较多,占4.3%。



  第一天效果还不错,难的是这个游戏得坚持下去。如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这个游戏一直充满好奇,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从这天开始,我每天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欣赏学生们的词语卡。夸张地表扬谁的做得漂亮,我很喜欢;谁的写得有创意,增加了找近义词、反义词的栏目;谁的字越写越好了。在我的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鼓动之下,经过近十天的努力,全班学生做完了全册生词的词语卡片。孩子们的创造性真的让人惊奇,有的给自己的卡片命名为“词语小人国”,有的是“词语宝库”,就连包装也很独特,有专门的纸口袋,也有用橡皮筋捆扎起的,还有的用漂亮的小口袋装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讲,能一天天地把这些零散的卡片收拾整齐,可真不容易。



  我们分小班评出了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学生每人奖励一根棒棒糖,因为这就是一个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游戏。既然是游戏,为什么不可以奖励糖果呢?



  在整理词语卡的过程中,我坚持了前一天写的词语第二天进行听写,并且把听写的成绩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表示,前面几天的听写效果相当好,后面两天的效果稍微差一些,这与学生的兴趣发生疲劳有关系。统计表明,经过这样的复习后,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在90%左右,有2个学生的听写不过关。从期末考试的试卷来看,写生字词这一栏目,得分率达到了96%,效果不错。



  [案例评析]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从上述案例的几个细节中,我们看到了有效复习的几个方法:



  一、寓枯燥的复习于有趣的活动中,为实现有效复习增加动力。



  在复习阶段,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和练习,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求知的热情,成为作业的“奴隶”,题海中可怜的“鱼儿”,难有学习的动力,持久的热情,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光是知识点的落实都叫老师们煞费苦心,更不用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总是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兴趣是刺激一个人行为产生的最原始、最强有力的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寓词语复习于快乐的活动中,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词语复习巧妙地转化成一个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心去体会”,充分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理念,即以活动促发展,主张通过丰富多彩的具体活动促进学生相应能力的发展,获取生活经验。它追求民主与和谐,使学生获得乐学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实现有效复习奠定基础。



  主体性理论认为,儿童的真正参与是儿童出于自身目的的主动参与。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读书、动手实践、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学生复习效果的好坏,关键是看复习的内容是否有效地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来,复习才是卓有成效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成功创设一个活动情境,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就能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成功的愿望去去认真地制作卡片,认真地记忆与听写。因为学生心里已经产生了自觉的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这种作用下,学习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



  三、合理使用激励评价,是实现有效复习的有力保证。



  教师不要吝啬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学生很在乎老师对他的感受,哪怕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或是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学生为之兴奋不已,所以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位学生,给各类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参与的空间。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表扬不同的方面,使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不断地表扬做卡片做得好的学生,既是对这些学生的鼓励,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学生都是向上的,在自己做的时候,他就会努力地向别人学习,向别人看齐。



  同时,教师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将复习组织成了一个小小的竞赛,引起学生的竞争,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教师有意识地将每天听写得了一百分的学生名单张贴在黑板上,除了能激励这些学习自觉的学生以外,还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的上进心。活动结束,教师让学生在小班内进行评比,在互相评比的过程中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总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保持新鲜感,使复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点数花开的细节



东营市育才学校 张卫艳



  默默地,教书育人。静下心来,想要去回头望一望,才发觉往事多数已记不得,却也有些许美好的细节犹如花儿刚刚开过,而我有幸嗅到了她。



(一)一口鱼缸



  几年前,有个孩子转到了我教的二年级四班。我知道现今有很多有才的父母在给子女取名时会选择一些寄托美好祝愿或有内涵、有讲头的汉字,而她居然叫毛忍。



  她转来的时候是春天,正好学校补做校服,于是她只穿校服。夏天,小女孩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惟有她从不穿裙子;下雨天凉,她依旧裹着那一套旧了的校服来上学。自从她转学来了以后,她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只是总活泼不起来。六月里,天最热,恰逢外甥女过生日,我去逛街给外甥女买裙子,一打价便宜便也给毛忍买了一条小花裙。穿上它,这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光鲜。放学了,当我把穿着花裙摇摆着走出校门的毛忍送到那位正用目光找寻孩子的父亲手里时,这位民工爸爸竟然激动得话语凝噎,这真让我觉得不好意思,我一再抢白,“这没啥!只花了二三十块钱而已。”可对于这位父亲,他想到的却不只是这一点点小钱上的破费。



  几天以后,传达室老王师傅打内线给我,说一个家长送我点东西,让我到门口去取,我跑去一看,地上墩着一口方方正正的鱼缸,一看就知道是用裁好的玻璃粘成的,接缝处还挤出了一道道已经凝固了的透明的玻璃胶。老王师傅见我瞅着鱼缸发愣,笑道:“说是你们班一个叫毛,哎,叫毛忍的家长,叫你养鱼用的。”



  我到底也没用它来养鱼,就这样搁置在一旁。可就是这口做得并不精细的鱼缸让我的心变得纯净许多,让我清楚地记住有一种心情叫做感恩。



(二)疯狂的“情书”



  那天,走进教室,王辰和几个孩子正在擦黑板。看我进来,王辰告状,“老师,他们都给我写信。”咦?写信?一年级就会写信了?我问道:“写什么信?”她嘟囔着:“我没看,扔垃圾桶里了。”这时,李潇嘻笑着嚷道:“田源给王辰写的信,是,嘻嘻,是爱情的,写他爱王辰。”我忍俊不禁,“小破孩”也会写“情书”了!



  我一把拉过旁边那个正在挤眉弄眼的田源,而他却难为情地跟我扯起了事出纯粹别人的怂恿,“老师,李潇说王辰爱我,说她给我写小纸条了,我就给她写了。”我想,小男生、小女生之间有些朦胧的情感也是正常事儿,可是如果事态做大的话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别人拿住了笑柄,也许以后心里会感觉自己不那么阳光。作为老师,要努力使“大雪无痕”啊!



  我故意嗔怪道:“人家王辰学习好,你就给人家写信说爱她,老师天天教你这么辛苦,你咋不给我写张小纸条呢?哼!”接着,我给田源布置任务,“今天晚上也要给我写一张小纸条,上面要写上‘老师,我爱你’,听见了吗?”说完,我把身边那几个嘻嘻哈哈看热闹的孩子赶回了座位上。



  第二天,田源塞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教给我们知识。”哼!竟然连一个“爱”字都没写。我又把他拉到我面前,“说,为什么没写‘我爱老师’,你到底爱不爱老师?”趁田源羞羞答答没回话的空,那位“惹事精”马鹏大声疾呼──“老师,我爱你!”我也趁机“敲打”田源,“你瞧人家马鹏,虽然老师经常教训他,但人家却这么爱老师,你再看看你!”说着,我扬起了那张小纸条,很不满意地塞还给他。



  这一“事件”发生后,我们班孩子很受“触动”,疯狂地给我递小纸条,上面都写着“老师,我爱你!”而且,不少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塞给我的“情书”图文并茂、美不胜收,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女老师拥有了一队“追求者”的无上的虚荣。



(三)掌声之后



  我悄声走进教室,此时离上课时间还有四、五分钟。教室里真吵!讲台下分明是一群炸了营的小蚂蚱。我足足盯了他们有一分钟,可我的学生们仍然各“忙”各的,对我熟视无睹。我不禁有些气恼,“师道尊严”何在?



  我板起脸,渐渐地,学生中开始互相传递着一种表情,他们的眼神中纷纷游离出一种隐隐的担忧,那就是课前吵闹让老师生气了,小心老师要丢“炸弹”了,老实点……看到这幕场景,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自己也曾因为课前的吵闹触犯了“先生”的尊严而“遭遇”严厉批评的往事,我一下子释怀了。这明明是孩童的天性使然,想想学生时代的我不是也曾祈盼着老师能走进我们的嬉戏中来吗?此时此地,我又何必绷起一副冷面孔在小孩子面前“扮酷”呢?



  学生显然被我这副面孔给唬住了,我的心中流出一丝愧意。该怎么办呢?想起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李咏主持的《幸运52》,一个“一枪打四只鸟”的手指活动让全场欢呼雀跃,我也教给这帮爱动的“小蚂蚱”们吧!于是多次示范动作后学生饶有兴趣地模仿,尽管有些学生因为手指不够灵活弄错了而引来旁边同学的一阵逗笑,但教室里始终洋溢着欢乐。此刻,我明显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教室里仍很吵闹,我却已不再为此苦恼。



  一阵清脆的铃声过后,教室里安静下来,我鼓起掌来,并告诉我的学生们,“你们虽然第一次做这样的手指活动,但你们认真地做了,而且通过锻炼,你们的手指将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小游戏宣告结束,同学们虽意犹未尽,却也极爽快地把心思转移到了课堂上来。



  这节课我们学习29课《掌声》,故事中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由自卑孤独变得自信合群,并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很受感动,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人人都需要掌声,有谁曾经把掌声送给你,你又想把你的掌声送给谁呢?”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没多久,一个男孩子顿悟似的谈起了这堂课前的那段“小插曲”,说他感动于老师在课前送给他的掌声,因为他的手指太笨了,既看不到“枪”,又打不到“鸟”,惟有老师鼓励了他。



  这个男孩子的话刚一出口,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既是送给这个小男孩的,也是送给我的。



  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对“师道尊严”有了全新的阐释──教师只有先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行好为师之“道”,才会得到学生们由衷地尊敬,才会有教师的尊严。



  我由此感悟着,并反思着。



(四)“小飞侠”长大了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杨哲例外。



  刚带这个班时,是二年级下学期。在一堂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杨哲把身子往后面桌子上一靠,竟笑嘻嘻地说“我,我没有妈妈!”旁边的一个男孩也附和着:“老师,他妈妈不要他了,跑了。”哦!这可怜的孩子。可他居然这样没事人似的笑着说给我。这孩子刚才的笑脸是那么的不纯净,隐隐地,我感受到了一丝悲凉。我决心走近这个男孩子。



  后来,我了解到,杨哲的爸爸是个“孔已己”似的人,妈妈心气高,不能忍受和这样一个比较迂腐、懦弱的人生活,便离婚远走他乡了。缺失了母爱的杨哲在心智年龄上总比同龄的孩子小很多,遇到事情时常常茫然不知所措。



  那天语文课下课了,我夹着教本往办公室走,杨哲一声不吭地擦着墙根尾随着我。我回头,他蹭了过来,眼睛里含着润润的泪怯声说道:“老师,从明天开始,我爸爸要上晚班,我的日记就写不好了。”哦!原来是因为怕日记写不好挨训才提前给老师打“预防针”来了。



  “哦,我倒觉得这是杨哲自立的好机会。写日记时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一定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说着我弯下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抹了一下眼睛心事重重的样子又转身走回了教室。接连几天交上的日记明显不如爸爸辅导时写得充实了,但却另有一种进步在其中,多了些自己的想法,少了些爸爸的理解。



  三年级上学期,《彼得·潘》进入了读书课。读完了以后,同学们纷纷讨论班里谁是那个长不大的“彼得·潘”,好几个同学同时在作文中把这个生活自理能力差,总是赖着、赖着的杨哲和彼得·潘联系在了一起,而杨哲也在作文中歪歪扭扭地写道:“我要是彼得·潘多好啊!不用天天上学,在永无岛上也找一个像温迪一样会讲故事的妈妈,和过家家一样,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像极了这个小说中永远哀伤的孩子,他在拒绝长大,但这怎么行呢?人总归要长大,要融入社会和谐共生。我在评语中写到:“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就永远只能是一株小树苗,缺少繁茂的枝叶,你就永远撑不出荫凉。长大有长大的好,生成一棵参天大树,鸟儿也会更愿意亲近你!”就这样我经常在他的日记本上堆砌一些类似的语句,只为唤醒他那颗幼稚的想要“逃家”的心灵。



  不久的一天,杨哲又擦着墙根追上了我,小手里捂着一个“亲亲”的果冻,趁我转身,他把这个还带着他体温的果冻塞到了我的手里,就腼腆地跑开了。我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的话:“我们要懂得儿童。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心中的那份感动啊,我无法言说。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更加默契,我们时不时互相塞点东西攥在彼此的手心里,一张小纸条、一块棒棒糖、一本童书……杨哲在变化---他能把课文读得“落花流水”了、他的钢笔字能得到红笔描画的“油条鸭蛋”了、他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心得了……我静默地享受这一切,这离长大还会远吗?



(五)小可爱



  一个傍晚,我送孩子们去西路口,我把我手里领着的最后一个孩子交给这位迟到的父亲,刚想回头走,一位等孙儿的老太太迎上了我,似乎有些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看你们很辛苦咧,可是看见恁的学生们那么爱恁,喜欢恁,也很幸福,吭!”我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埋头喜滋滋地走回校园。



  静校后的校园更像个公园,我走过梅园,走过竹园,又寻思起刚才那位说老师幸福的老太太,我会心地笑。“除了宇宙,只有孩子是最可爱的。和她说话不必思考,态度也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话,低下头去弄水。驴背上,山门前,偶一回头望,只是活泼泼的,笑嘻嘻的。”又想起了冰心写的这首《小可爱》,我的身边多的是这样的小可爱。



  一次阳光体育活动时,全班同学都被天空中划过的一道亮亮的白线吸引了。



  “小可爱“跑过来问我:“老师,是嫦娥一号吗?”



  “电视里播过嫦娥一号要下来过吗?”我反问道。



  他摇头,“没听说。老师,你知道那是啥吗?”



  “我想是流星吧?”我有点敷衍他。



  “嗯?流星?白天看不见嘛,不是?”他向我质疑。



  “晚上看见的叫流星,其实是陨石滑落天空,与云层摩擦产生火啊、电啊、光啊什么的,晚上天黑能看见叫流星,那白天太亮了,只能看到一道白线了呗!”我这样说,算是为他“解惑”。



  过了一小会儿,我俩谁也没说话,我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孩子。



  “老师,你许愿了吗?”



  “小可爱”的问题把我问懵了,“嗯?许什么愿?”



  “老师,流星啊,许愿就会实现的。”



  “没有,你许的什么愿,跟我说说。”



  “不行,说出来就不灵了。”瞧,他口风还很紧。“你快许个愿吧!老师。”



  “我一时想不起来,你帮我许个吧。”



  只见他嘴里嘟囔了一句,“好,许完愿了。”



  我有点好奇,“帮我许的什么愿啊?”



  他嘻嘻一笑,“当然是越来越漂亮了。”瞧,说出来不灵,还往外说。



  接着,我和小可爱谈论“成熟”,我说他像个成熟的孩子,他不明白。我说,“就像秋天到了,果子是要成熟的,小朋友们都像青果子,而你这个果子有点变红了。”他笑了,“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时就成熟了。”



  孩子,太可爱了。所以,我们的生活还算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惩罚之后



深圳市荔园小学 赵家英



那一天,学校要举行“颂祖国60华诞”比赛。我花了不少功夫,暗以为我班必赢。没曾想中午接到通知——因场地原因,每班站成四行。天啊,为了追求舞台效果,我特别编排三个方阵。现在说变就变,几十个学生怎么调整啊!



下午,我早早守在教室门口,等学生到齐,马上变更队形。孩子们很配合,悟性也高,10分钟完成了变更,然后就被催场员催促入场。我捏了一手心的汗,希望孩子们找到感觉。这帮孩子确实顶用,登台之后,毫无慌色。无论情感的拿捏,还是技巧的展示,都超出平时的水准,赢得在场师生长时间的掌声。



下来后,我独自亢奋,被他们的应变能力感动着。亢奋中,竟然忘记布置家庭作业。好在中国移动家校平台可以补发,我连忙通过平台补发作业,之后打通了语文科代表的电话。“胡明允,老师今天忘记布置作业,你怎么不提醒呀?”“我准备找你的,可同学们把我挡在了门口。”“谁呢?”“很多人。他们挡的挡,拽的拽,还说我傻。”“哦!最近我们在学伽利略,伽利略勇敢地坚持真理。你遇到一点阻力,就退缩了?”“嘻嘻……嘻嘻……我被成功阻挡后,全班击掌庆贺……”



这大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我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当时的场景。一时间,百种情感心头挤。一会儿心疼孩子,现在的孩子太累了,一天没作业,好似过年真开心:一会儿又责备自己,从不忘事的我也开始忘事了,老之将来终难掩。于是,提笔疾书,写诗一首《叹人老》:“生源齐,为师暗欢喜。孩童击掌个个笑,先生忘事人人欺,能不泪沾襟?”



第二天,重提昨日阻挡科代表一事,50个孩子漾开笑脸一片。我话锋一转:“可知我的心情?”于是我将《叹人老》写在了黑板上,并罚孩子们回诗一首。听到“啊——啊——”的叫唤声,我独自开心。渐渐地,叫声停止,诗作陆续交来。陈斯淇《赠老师》:“孩童未解情,为师泪湿襟。但愿为师忘气愤,永远笑嘻嘻。”胡明允《无作业》:“先生忘事孩童戏,个个击掌笑嘻嘻。先生泣,孩童乐,但愿先生永不记。”真的,懂事的孩子如烫斗,抚平内心之皱褶。龙腾磨磨蹭蹭送上来,我一看,换主题了。大大的纸上写着《叹课多》:“课程多,学生暗忧愁。天天上课没完了,月月听着老师叨,能不汗沾衣?”陈嘉欣和张绍鸿的《叹学难》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陈嘉欣:“先生忘事人人欢,晚发短信个个愁。作业之多何人知,也望先生知人忧。”张绍鸿:“学习难,难于登高山。多又多,难又难,每天做到九点半,怎不哀又叹?”读着读着,对说真话的孩子不由产生了敬意,一敬才情,二敬胆量。“孩儿啊,为师何尝不知孩童苦,应试教育又奈何,空对天花笑!”一低头,又一个大个走上来。当读到苏伟鸿的《愧对师》,我真的泪沾襟了。诗中写道:“昨日无意欺吾师,今日受罚苦吞声。怨吾坏,怨吾懒,求师原谅大声恳。”哪里需要大声恳,为师早已心沉沉!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是惩罚吗,是心对心的耳语吧?这样的方式为什么不常用呢?还有,怎么做才能解救应试中的孩子?



如果说惩罚之初是快意,那么,这场惩罚的结尾则是心沉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阴谋”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 薛秋丽



  


这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已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手里只提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教室里孩子们好奇了,伸头探脑,窃窃私语。



师生行礼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介绍家乡蚌埠的古迹。要求不少于300字。孩子们一声“啊”个个都惊呆了!“薛老师:昨天你只叫搜集资料,可没叫讲呀!”“让我们少讲点吧!”埋怨声此起彼伏。我还是不动声色,拿出袋子里的盒子说:“这是一次竞赛,选手抽签来定,盒子里是大家的学号。”我抽取了第一个条子,教室里鸦雀无声,67个人的目光落在了纸条上,我报到:“三十五号…”“徐乾” “徐乾”我接着说“减一号”“啊!是三十四号赵迪。”上台的“幸运儿”也用自己的独特的报号方式,宣读着自己抽取的选手学号。



我把八人分成两组,拿出了吸管,大家看到了吸管,又是一番猜测。这时我给台上的每人发一支,然后宣布第一轮比赛的内容:吸纸比赛。教室里又沸腾了。八位选手紧绷着的脸绽开了幸福的笑容。比赛开始了,笑声、指挥声、加油声犹如一首交响乐。第一场比赛结束了,大家高涨的情绪充满着教室。



第二轮抽签开始了,大家喊着自己的学号,希望是自己。上台的八位幸运者个个跃跃欲试,势在必得。这时,我接着说:“刚才是吸,这次是吹!吹家乡的古迹。”台下的同学开始得意了,台上的又皱起了眉头。我放低了要求,接着说:“我们还是分两组,看哪一组介绍的古迹内容全面,名称多。说一句可得100分。内容不能重复。”孩子听到我的要求又精神倍增,各小组简单地准备之后,第二轮比赛又开始了。瞧:垓下古战场、禹王宫、白乳泉、汴河洞、汤和墓等咱们家乡的古迹,同学们逐一介绍了,再加上同组成员的互相补充,内容非常充实,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更全面的了解了家乡的古迹。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的介绍:“明皇陵真壮观!”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也为本组又挣来了100分!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自豪感已悄然体现在学生的言辞间,表情中。



玩得开心,学得入心。这样的“阴谋”给孩子带来的是新奇、快乐、知识!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还会手托下巴编素材吗?《老师的“阴谋”》这个题目正是学生习作的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你写错了!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 刘炳艳



  今天学习生字。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车”,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个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



  “老师,你把‘车’字最后一笔悬针竖写成垂露竖了!”



  哦?这我倒是真没注意。认真找书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一般老师们都会这样解释:“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这个同学发现了。”



  这种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课堂机智”的一种。它可以让老师摆脱尴尬的境地,暂时蒙混过关。可是,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不然。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在被学生问倒时,不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逐渐长大的他们,未必不会洞察到,原来老师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老师的不真诚,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对你还会信任吗?如果师生间的信赖被打破,很难想象以后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老师还靠什么来为人师表。



  “谢谢博闻同学,老师今天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观察就写这个生字,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呀!”



  真诚的认错,或许赢得的是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