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对我们教育者提出诸多期望,希望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和力量正视教育的本质,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我们常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句话作为教育的目的挂在嘴边,把这句话作为评判自己教育行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确实,身为教育者,出于本能去爱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努力,是做教育的职责所在。可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他们在学校这块土壤里,早开、晚开或者不开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育者要承认这种个体差别的存在,不依靠外力施加给他们歧视,不进行统一的修剪,才是教育该有的眼光。
《面向个体的教育》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耐心去做的事,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读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孔子的“因材施教”说。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统一管理。我们忽略了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的个性差异的教育规律,没有看到孩子们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浇灭了他们对自我成长的期冀。
一、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令我触动颇深。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着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统一标准的产品,他们本就是独立的个体,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悟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老师更应该做的是把握方向,给予学生指导。
李希贵认为“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他说:“一旦放手,校园里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其实只是掩盖了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看不见的问题走上社会,把这些祸根留给了未来罢了。”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对学校的课程捆得太死,学生无法选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因。作为教师应该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要以点盖面,以偏带全,学生某一方面不行,不代表他别的方面也不行,适时的给予学生自主的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加以充分的发挥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应该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这样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才会有价值。
李希贵提醒老师们:“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要“站在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的立场上”,让学生有权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二、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育者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是我们大家的共识,更是一种教育责任。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在教育的发展史上,从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不断完善,是教育者要追求的方向。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李希贵校长说“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同一个课堂里,教师可以试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地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学生的想法时时处处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成长必定令人由衷欣喜。
三、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走进校园,目的是为了学习,尽管很多学生对学习现有的课程学习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但还是愿意到学校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追根求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同伴!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拥有一批合得来的朋友和同伴,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习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事情。
在学校的课堂上,不管教材多么精美,不管老师多么尽心尽力,总有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可是如果我们把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学习模式放进课堂,学生最终的完成效果都远远胜于独立完成。我想这就是同伴的力量,尽管这个同伴是教师随机分配,学生被动接受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总会变得比一个人更有趣,让孩子动起来的动力就越大,因为学校是一个可以为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所以身为教师,要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只有每一个个体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安全,也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个世界才能够处处充溢着活力和幸福。”“每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逐渐学会自律,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之学会自主生活。”“当他们作为一个个为自己的一切负责任的个体参与到集体生活之后,个体和集体都会更加有力量。”
现行的班级建制的授课方式,虽然让很多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但实际上却很难满足学生找到真正的志同道合的同伴。我们做社团课,建立兴趣小组,让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更满足了学生选择志同道合的学习同伴的需求。对于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做到心里有数,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和平台,组织一些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师生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进而爱上我们的学校,最终演化为他们到学校学习的动力。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校外拓展课程、社会公益课程等,都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寻找具有相同爱好和志趣的人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机会。
四、放弃百分之百
李希贵认为“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因此“发现每棵树的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这提醒我们,不要用自以为正确或好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用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李希贵还提出教育就是服务业,“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前提”、“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教学过程中能学到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子?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
李希贵认为:“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他指出,没有班主任后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平等”,而师生关系不平等时的教育不真实,“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因此,“要想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鼓舞学生,应该是欣赏学生,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使学生有始终不竭的学习动力,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在艰难的求学历程中感受到温暖,帮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平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让我们铭记李希贵老师的话:“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回归教育的起点,唤醒学生的自我,努力在学校形成“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一起去探索适应教育改革的策略,并不断在实践中思考和创新.
让我们秉承教育的真实原则,回归教育的起点,“真教育”从认识“真实的学生”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