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语文 说明文答题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09:4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明文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
  1、常见题型:以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二)辨识说明方法及作用: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1: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