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3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笔记

时间:2010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内容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内容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课前交流:
   1、跳一跳,笑一笑;
   2、师生讨论:今天由XX班的全体同学和一个叫何金钟的人一起学习《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怎样学习呢?
     生:读
     师:怎样读?读几遍?
     板:默读、朗读
     生:演

  新课:
  一、初读课文
    老师坐下读课文,学生不知所措,师提醒根据刚才的讨论该干什么
    CAI:友情提示
     ▲默读,速度慢些
     ▲有不熟悉的字,不懂的词语标注一下,跳过去。
     ▲读完全文后,请离开座位把不熟悉的字写到黑板的一边,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另一边。
    CAI:出示课文中的一类生字、二类生字
       学生读一遍。
  二、细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CAI:友情提示
     放声读一遍课文,然后选一段非凡喜欢的文字,反复读,让大家领略你读出的魅力。(长的段落可以与伙伴合作)
   2、分别读各段(没人愿意读的先留下)
    第一段,解释“日夜兼程”,播放影片,教师引读。
    第二段,两生合作读,提供网上资料,解释“鏖战”、“嶙峋”。
    第三段,指名读,教师客串(没人选)
    第四段,一生选读,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读出来。
      师:这样的事发生在“保大堤”中,在“救群众”中还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第五段,教师范读,CAI出事一组照片,然后学生再读。
    第六段,师生读第六段,问:“铭刻”为什么用“金”字旁?“他们”是指谁?
  三、总结
    CAI:每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你对谁说都行
     ▲对抗洪烈士、对他们的战友、对被救的任何一个人、对乡亲们、对长江大堤、对新闻记者
     ▲对自己说一句话也行
    师:有一个词语送给你们“感恩”,抱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幸福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大江保卫战》听课笔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6:00 | 只看该作者
稠城教办  《绝句》 执教者 虞晓丹

  一、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草原图”生背《草》

  “菜花图”生背《宿新市徐公店》

  2、对对子 (课件出示)

  黄对( )青对( )

  自己想一想

  师出示,齐读

  白  翠

  黑  绿

  红  红

  黄鹂对( ) 青天对( )

  黑( )   绿( )

  红( )   红( )

  二、       学习古诗

  杜看见这么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句。出示古诗。

  齐读

  范读,指出“鸣”和“上”是重音

  指名读

  齐读

  指出古诗的规律,一、二声读长一些,三、四声读短些。

  学生自己在文中标一标。

  范读

  自己读

  齐读

  指名读

  读后你的眼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一副怎么样的图画。

  汇报交流

  还看到了什么?自己学习后两句。

  汇报:看到什么?

  指名读:指导读“万里船”。

  齐读,读出最后一句的气势。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小组交流。

  欣赏图片“岷山雪景”“东吴船”感受“千秋雪”。

  用古人的方式吟诵。

  配乐读。

  欣赏这首歌编成的曲子,跟着唱一唱。

  再读课文。

  推荐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

  三、       书写指导。

  比较“岭”和“含”

  范写

  练写

  评析:今天的主题是倡导游戏教学,我想要在古诗上做文章,确实很难.但是虞老师却做到了,而且也取得了和用游戏一样的效果.虞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读古诗也是十分有趣的,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延长读音。以对对子引入,让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避免了逐字逐句地传统式讲解。最后还通过欣赏古诗编唱成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巨人的花园》听课笔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鱼利明

 
 
一、课前谈话


二、引入课题
    
  一起读课题。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其中最美的花朵。这句话是谁说的?

  看过书之后再来讲这个问题。

  读课文,把巨人批评孩子们的话画下来。

  读画的句子。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读一读。

  先想想你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读。

  巨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动作?

  巨人为什么叫巨人?边读边做动作。

  指读。

  你注意到他的动作细节了吗?

  齐读。

  面对巨人的指责,孩子们吓坏了。孩子们都不敢来了。后来,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到吗?谁来读一读生读。

  读得非常有情,你们发现他读错了什么?有一个词“仍然”。

  花园墙内是什么季节?外面呢?

  视频,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用心听一听,你听到了巨人的内心了吗?害怕,恐惧孤独。

  别的花园是春天,我的为什么是冬天呢?巨人的花园还是寒冷的冬天,为什么呢?读一读生读。

  谁想读读这段话。

  为什么今年的春天这么冷,这么荒凉呢?再来读一读。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来告诉大家,今年的冬天为什么冷?

  指名两学生到前面,老师演巨人,孩子告诉巨人今年的冬天为什么这样冷?

  巨人太固执了。

  这次春天来了,巨人怎么做的?还是把孩子们赶走了。他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

  齐读“可是……纷纷逃窜”?谁来加上动作读一读。

  巨人此时的想法是什么?故事发展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什么巨人坚定地想把孩子们赶出去?

  已经是春天了,为什么还要赶走孩子们?如果赶走孩子们,巨人的春天就会来吗?读一读,找一找。

  巨人好容易盼来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发现这句话中的一组近义词了吗?逃散──逃窜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逃窜?

  读这两段话与此同时,花园再次被积覆盖了,这时灵魂人物出现了?

  巨人怎么做?怎么说?

  生读。

  这次巨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对小男孩说?

  小男孩的举动让巨人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用横线画出小男孩的举动,用浪线画出巨人的举动。

  谁来说一说,用“当小男孩的时候,巨人。

  小男孩怎么说的?巨人心里怎样?火辣辣的?什么情况下你会火辣辣的?

  想小男孩一伸手,桃树马上开出鲜花,你能做到吗?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

  读这段话,“唤来寒冬的……谢谢你!“你认为怎么读?

  把自己当作巨人,?谁来读一读。再读最后三个字“谢谢你”。

  齐读。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换来春天的是什么?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巨人拆除的仅仅是围墙吗?

  听音乐读齐读课文结尾。

  巨人换来冬天的是他那颗寒冷冷酷的心,换来春天的又是什么呢?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什么?
  

三、总结课文


四、板书

 
巨人的花园

光明  童心  冬天

欢笑  笑声  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金子》听课笔记
 课前谈话:看书的封面,你看到什么?

    同学们发现了好多的东西,但细节的东西没有发现。

    这些书都是些什么书?

    课外书。

    这些书告诉 我们什么?

    要多看课外书。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子其实就意味着什么?

       生:财富

     2:每个人都想获得财富。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先来读读下面这些词,然后用这些词说说这个小故事。

      生读

     2:先自己在下面练一练。

     3:出示一段话开头和结尾两段话。

      生读

     4:我发现你突出了一个词,哪一个告诉大家。

      生:蜂拥而至。

     5:这两段文字,你能看出来,彼得、弗雷特跟别的淘金者有什么不同?

      生:彼得弗雷特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他获得了金子。

     6: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淘得真金?

      生:因为别的人都一无所获,只好扫兴而去。

     7:他们有些什么不同?再来读读。

      生:我们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没有找到金子。

     8:说明了什么?

      生:小半部分人找到了金子。

     9:可为什么彼得却说,我是唯一找到了金子的人。

      生:他的金子在这块土地里。

     10:他找到的是什么?

     11:真金指的是什么?我们来好好读读课文,找一找彼得的真金到底在哪里?

      生读课文。

     12:从哪儿看出来的。

     13:你怎么知道土地是肥沃的?

      生读课文。

     14:彼得是怎么知道这是肥沃的土地?

      生:他从平整的土地知道的。

     15:是从平整的土地吗?

      生:是从长出了绿绒绒的小草。

     16:绿绒绒的小草看出来的。

     17:为什么就彼得的土地肥沃的?彼得还是个怎样的人?

     18:细心观察(师板书)

     19:很好,你们整篇课文都在脑中的人。不过你看这一段可以看出他是上什么样的人?

     20:悟是什么意思?那么从小草悟到了什么?

       学生一边说,师一边板书

     21:我想请同学们试试能不能在两个词当中也说一说呢?

     22:我们来读读这段话,你觉得怎样读才好?

     23: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是一个的什么?

       板书:思维品质

     24:你还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

     25:你们看看这讲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你所说的还是指他是个坚持不懈的人,说到这儿,你觉得金子和真金有什么不同?

     27: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28:他感悟到真金是他获益终身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什么?读板书。具有了这些品质就能通往成功之路。

     29:补充阅读《牛仔裤的来历及启示》

   

                       牛仔裤的来历

    牛仔大王”李维斯的西部发迹史中曾有这样一段传奇:当年他象许多年青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追赶淘金热潮。

    一日,突然间他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他前往西去的路。苦等数日,被阻隔的行人越来越多,但都无法过河。于是陆续有人向上游、下游绕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俯,更多的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想起了曾有人传授给他的一个“思考致胜”的法宝,是一段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于是他来到大河边,“非常兴奋”地不断重复着对自己说:“太棒了,大河居然挡住我的去路,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果然,他真的有了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摆渡。没有人吝啬一点小钱坐他的渡船过河,迅速地,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居然因大河挡道而获得。

    一段时间后,摆渡生意开始清淡。他决定放弃,并继续前往西部淘金。来到西部,四处是人,他找到一块合适的空地方,买了工具便开始淘起金来。没过多久,有几个恶汉围住他,叫他滚开,别侵犯他们的地盘。他刚论理几句,那伙人便失去耐心,一顿拳打脚踢。无奈之下,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好容易找到另一处合适地方,没多久,同样的悲居再次重演,他又被人轰了出来。在他刚到西部那段时间,多次被欺侮。终于,最后一次被人打完之后,看着那些人扬长而去的背影,他又一次想起他的“致胜法宝”:太棒了,这样在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他真切地、兴奋地反复对自己说着,终于,他又想出了另一个绝妙的主意――卖水。

    西部黄金不缺,但似乎自己无力与人争雄;西部缺水,可似乎没什么人能想它。不久他卖水的生意便红红火火。慢慢地,也有人参与了他的新行业,再后来,同行的人已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在他旁边卖水的一个壮汉对他发出通牒:“小个子,以后你别来卖水了,从明天早上开始,这儿卖水的地盘归我了。”他以为那人是在开玩笑,第二天依然来了,没想到那家伙立即走上来,不由分说,便对他一顿暴打,最后还将他的水车也一起拆烂。李维斯不得不再次无奈地接受现实。

    然而当这家伙扬长而去时,他却立即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再次强行让自己兴奋起来,不断对自己说着: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他开始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他发现在来西部淘金的人,衣服极易磨破,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蓬,于是他又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把那些废弃的帐蓬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就这样,他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如果我们只知道说那句话,那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阿Q;如果我们把那句话作为我们走出沮丧的警句,转变面对失败时的心态,换个角度思考、行动,成功的就有可能是你、我、他!

    附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关于书本封面的图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师:金子其实意味着什么?板书:财富

    在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想获得财富

    出示词语,用词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听课笔记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缓
                 同情  起伏
                 感动  激越

  附课堂实录:

  师: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读得响亮,他是我们的课文题目,也是贝多芬的一首夜曲,你再把他当作乐曲读一读。
  生:读
  师:你猜一猜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你最想干什么?
  师:语文课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课文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读一读,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自学
  师: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平和的旋律。
  师:读出来。
  生:“他好象面对……”
  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
  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师: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你来读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这是我们从文字中听出的旋律的变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生:个别读
  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师介绍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问:为什么笑,猜对了吗?看来我们都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让我们走进贝多芬创作的过程,读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怎样的心情?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松。
  生2:很平静。
  师:再读读,注意抓关键词。
  生3:我觉得贝多芬欣慰,听到在这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他走进了小屋,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师:读读相关句子。指导读。
  生2:小女孩很想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生3:姑娘很无奈,只听过几遍。
  生4:哥哥很难过,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师指导读出哥哥难过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丧。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师:他体会到矛盾的心情,你体会到了吗?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随便说说”
  师:为什么这么说?屋外的音乐大师是怎样的心情?
  生1:贝多芬同情他们,想立刻进去为他们弹。
  师:板书:同情。贝多芬走进屋子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读一读。
  生:读“……窗前……”
  师:太轻松了,再读一遍。你听出了贝多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十分感动。
  师:板书:“感动”。问:贝多芬怎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读读这三段,想想为什么?
  生:轻声读,师巡视指点。
  生1:因为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师:从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从音乐中能悟出贝多芬的情感。
  师:读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生:齐读
  师:知音难求。查了资料,有人知道贝多芬的性格吗?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美中不足:“似的”没有读准。
  在英国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读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贝多芬也给了盲姑娘一双眼睛。
  生:读读下面的句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1:着急。
  生2:十分欣喜
  师:一种欣喜,一种激动。
  总结:这被音乐界誉为美丽的传说,这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服
         同情    起伏
         激越    感动

  专家点评: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洪灏老师

  一、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围绕月光曲进行教学。从曲子的旋律到曲子的情感,再到诞生的过程,一直延伸到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思路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
  二、贝多芬的性格,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喜欢他、理解他的姑娘,贝多芬是多门的感动?可见这样的情感撞击了贝多芬的心灵,因此它急性创作了这样的曲子。不知这样的传说想象是否真实,把这种普通人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我们很多语文课往往把普通人的情感漠视了,一个曾经说过,一个人力普通情感有多远,就离文化有多远。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三、没有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逐层感悟。要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环节不多,但步步深入。

  四、评价语言力度大而不失中肯。

  一点商榷:在精致的同时是否老师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多了一点?许多地方是点到为止,学生自我解读的时间和程度还不够,如果在让学生走进去一点,我想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一点。公开课残缺一点怎么办?如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话,那残缺一点就一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3: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