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8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合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合集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讨论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        朗读课文       
2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交流       
3        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阅读       
4        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7-10-3 19:55:06 | 只看该作者
下载地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4:00 | 只看该作者

               第24课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        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        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 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        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1、        根据课文积极回答。


2、为建设家乡大胆献计献策。。

       
录像时间控制在3分钟。



































                        第25课     一双手
                            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针对“一双手”的种种描写作批注,并说出文章抓住“一双手”来刻画人物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批注

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乌马河的传说》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乌马河的传说》读后感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读《乌马河的传说》的收获


        抓住一两点来谈,不必面面俱到。


        事先要了解部分学生的读后感。
第二块:
与林业工人握手        1、组织学生熟悉课文。

2、让学生简要谈谈《乌马河的传说》与本文在写作特色上的异同点。

3、指导学生针对“一双手”的种种描写作批注,并思考文章抓住“一双手”来刻画人物的原因 。





        1、学生阅读课文一两遍。

2、比较《乌马河的传说》与本文在写作特色上的异同点,作口头回答。


3、作批注,并思考老师布置的题目。










       







第三块:
园丁赞歌




        组织学生写写我们城市的绿化工人。







        从抓住一个特征来写,字数在300字左右,不追求文章结构的完整。



       
事先要布置学生去细心观察绿化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绿,仿佛绿得有了气味,绿得有了质量,吸一口,满鼻异样的绿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怀里带回家中,迈开步,仿佛就能踩出绿色的脚印,此时连思绪也染上了绿意。对来自闹市的我们,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从不知道,绿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们几人就那么陶醉在这无边的绿色中,连话也很少说,静静地痴痴地为绿色着迷。
  直到天色渐晚,到了不得不归去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满世界的绿色告别,魂却仿佛失落在绿色深处找不回。心中默默地与绿色相约,来年再见。
  山脚有河,河上有桥,桥旁开满了野花,为兴隆山做了个最诗意的笺注。
  乘车离开兴隆山许久许久,仍沉醉在绿色中未醒,想来,当晚的梦中,色调定然是一色的绿。
呵,兴隆山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何日再相逢!
                                            选自《2002年中国散文年选》



















                        第23课     囚绿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1、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        批注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与陆蠡相识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讲述与绿藤的故事        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

情境导入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

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
        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










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
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作者对绿藤的感情。


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



       
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
再当评论家




        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

2、 组织交流批注。







        1、认真写批注。

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



       
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2、        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3、        能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1、情境导入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

2、组织交流批注

        1、学生作批注。



2、积极交流        部分重点提示: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
【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块:
比较阅读






        1、组织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要求写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数在300字左右。

2、组织交流
        1、在笔记本上写文学短评



2、交流评价



       




布置作业: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附: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师发有关讲义。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试当播音员


        播放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及时播放有关磁带。或运用多媒体条件来播放。

附注:
《绿》这篇文章安排三课时,每课时的重点分别是:①初步阅读,②有感情地朗读,③深入阅读。本节课可能有些平淡,但教师千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所以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大胆地作批注。而这段时间里,不管学生写得如何,老师都不能去打断他们的静悄悄的思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后,学生才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他们的朗读才会有味。这节课一方面是在教学生圈点勾画地阅读,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下一节课的大规模的朗读演练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
2、        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并表达自己对这种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将课文读熟练
有网络条件的可以在论坛上开设“《绿》朗读演艺台”栏目。
无网络条件的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里进行配乐朗诵,并录在磁带上,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走进朗读工作室


        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



        1、        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制作成mp3文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        将文件上传到“《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15分钟。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
第二块:
朗读演艺台






        1、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
2、评选最佳朗读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


        1、在“《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作品。
2、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
3、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要文明上网。

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放飞想象的翅膀


        组织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谈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胜景。


        1、大胆想象,用恰当的词句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
2、表达自己处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种种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给关键语句作批注,且批注语言表达较前两节课有进步
2、        能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        能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山水风光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批注、写作

课前准备
         准备同类文章《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纳兰风清)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批注擂台赛


        1、组织学生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教师将课文的部分语句印在讲义上)。

组织学生评议: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最佳批注(有明显进步的也可以展示)。

2、组织学生给《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作批注,并组织交流。         在讲义上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批注。并选送最佳批注(或有明显进步的批注)给老师。


2、在《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一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
在班里大胆朗读自己的批注。        发有关讲义
第二块:
自然写作园






       
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
组织学生讲评作文。
        学习《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



       
可以提前一天将习作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

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30分钟



         
         
       

附 :
《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纳兰风清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仪兴隆山那重峦迭嶂、一望无垠的绿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前不久应朋友之约游兴隆山,时间正值盛夏时分。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与美邂逅也是一种缘份。当我们还沉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喜悦中时,迎面兴隆山满山遍野的绿色卒不及防地向我们扑天盖地而来。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我们,乍一进入这绿色世界中,整颗心都葱茏成了一片绿洲。
  一时间,来不及细想,只感到一跤跌进了绿色的世界中。放眼之处皆为绿色。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郁郁葱葱、苍苍翠翠,绿得那样风情万种,绿得那样千娇百媚,绿得那样惊心动魄,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微绿,绿得人五脏六肺都有了绿意。不禁惊叹这世上竟有这么多种绿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调配不出,就那么千变万化地参差着,铺展到我们眼前,养眼更养心。
  兴隆山整个一个树的世界,着眼处皆是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粗旷的清秀的挺拨的妖娆的,那样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仿佛押着韵,看着看着心中不由诗声四起。魂似也被这满眼的绿诱出了窍,不思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40%)
题目;以“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提示:1、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
2、“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
3、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月的趣味”“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等。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一、        嗟、闾、隳、觥、翳、偻、踣、樯
二、        1.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3.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虽鸡狗不得宁焉。
三、        1.以同已。2.被同披。3.属同嘱。4.具同俱。
阅读理解
四、1、可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B较恰当。虽然“鱼肥”“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看起来有些铺张,但都是就地取材,说不上奢侈。全文又是以“乐”贯穿始终,所以“欢乐”也比一般性的“热闹”来得恰当。C项与题意不合,D项是架空分析。3、参考答案:老少往来滁人游,觥筹交错众宾欢(不必过分强调格律,意思对即可)。4、参考答案:文章蕴涵着浓厚的乐民之乐的思想。如本段开头写游人之多,“与民同乐”的思想就在言外。全文最后一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五、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六、1、因为这里山高(层峦危峰,横出天汉),路险(穴岩构木,浮虚驾水为栈道),风高(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浪急(大河奔湍,石峰疑若摇振)。2、东北、正南、西北。3、图画不要求画得很象,但要根据文中的描写,把这些树木扎根土石,枝疏叶茂,高大挺立的特点表现出来。4、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后半个问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有点乱。按观察顺序,北开始,再西,接下来应为南,却跳过先写东;写南面所见,或上或下,也有点乱。(反面意见:不乱。游龙门应以峡为重点,古南北方向应详写,东西方向应略写,写“西”后跳过“南”先写“东”,是出于安排详略的需要,更显合理。)
作文:
略。


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        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        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        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        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        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
        精读第22、23课。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第23课——2课时          诵读欣赏——2课时
               第24课——1课时          写作、讲评——2课时
               第25课——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第22课     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        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具体作用。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        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走近朱自清


        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初当评论家






        1、发示范批注的讲义,明确如何批注:①、介绍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专门设计一张为本文作批注的讲义。

2、选择优秀的批注让学生交流。

3、组织学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长处。


        1、学习示范批注,然后在讲义上给本文作批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