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反思:本课我通过媒体介绍,自然引出丹麦这个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的半岛国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丹麦这个美丽的国家。此外,为什么带着尺子去钓鱼应该是孩子们急切想了解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故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在此基础上突破了课文原有的结构,直达主题。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找出原因的句子。学生的主观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涨。再由这一主题联系上下文,直到朗读。课堂结构完整,环节紧凑,主题突出。
50、初冬
教学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初、茫、塔、模、射、芒、稼、柏”7个生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光芒、庄稼”等6个词语,正确书写并记忆“初、塔、射、芒、稼、柏”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通过比较,知道雾中
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3.知道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的景物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0课《初冬》(揭示课题)
2、学习生字“初”
3、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小组学习。 2、交流成果。 3、巩固:
A、读课后词语。 B、辨析组词:
忙( ) 芒( ) 茫( )
三、学习课文。
1、师范读课文。要求: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
2、师:文中描写的景色美不美?雾中的景色有一种特殊的美丽,而雾散后的景色就更美丽了。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读?那么就请大家各自大声地读课文,响亮地读,做到正确、流利。
3、分小节朗读课文。
4、想一想:哪几小节写了雾中的景色?哪几小节写了雾散后的景色?
5、交流。
6、听老师念雾中的景色,用心记一记雾中写到哪些景色?
7、交流、板书:
雾中:塔 小山 田野 树林 太阳
8、小组学习,找一找雾散后多写了哪些景物?
9、交流、板书:
雾散后:农民 柿子 黄叶 松树 柏树
10、在课文找到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读一读。
1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教学反思: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不同。
51、我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漂、硬、躁、灌、溉、猜”6个生字的字音,尤其是“硬、灌溉、躁”的发音;掌握左窄右宽的汉字结构特点,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摹写并记忆“漂、硬、躁、猜”4个汉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选择文中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初步认识大自然之产物——水,并能看图说说水是怎么变成汽,云是怎么变成雨的;产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尤其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在田字格中正确摹写“漂、硬、躁、猜”4个汉字。
2.运用边读边思的方法学习课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运用边读边思的方法学习课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学习课文,初步认识大自然之产物——水,产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猜几个。注意听: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你们真聪明,猜对了,谜底就是云。] 再听: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没有难倒你们,让我们再猜个难点的。]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又猜对了,再难点]我是什么?学了30课你就知道了。
2、谁愿意来读读?齐读。
二、初读。
1、打开书,读课文时你想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就按这些要求读一读吧!你们都按照要求读课文了吗?
2、这些都是本课的生字,老师先来检查你们字音读的是否准确。
3、指名读。有这么多的字,我们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呢?小组讨论一下。
4、谁来汇报?你来说。
5、同学们的办法真好。那么这些字在文中又组成哪些词呢?我们找出来画上横线再读一读好不好?
6、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出示课件)每幅图的背后都有一个词,谁想读?
7、自己再读一读。
8、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