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感动》磨课经历
湖北荆州市沙市北京路第二小学 许 晖
磨课是一件累,并快乐着的事情!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思辨、厚积薄发的过程!很幸运的,今年的五月,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其中丰实和充盈,收获到了一颗颗智慧的金色种子。
我上的是录像课,可选择的课型有识字、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拿到通知,我看了又看,目光不由地落在了口语交际上。
这是一种新的课型,对这种课型备课以及课堂教学的研究,还远远没有阅读教学那么深入和成熟。所以,教学目标如何设定?教学内容如何与单元内容和写作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成了困扰着老师们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老师因为不知如何去上口语交际课而匆匆带过,不做落实。
我决定上口语交际课!虽然我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正因为这是一个探索得较少的领域,老师们实践起来还有困难,所以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吃一吃这个螃蟹,为研究、探索、实践提供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竞赛课则是一种很好的开展教学研究的载体。
在这趟磨课之旅中,我悟到了不少道理。
(一)悟为教之道
虽然决定要上口语交际课,可是上什么内容?又怎么上呢?我心里并不是那么有把握。我教五年级,对正在上的第十册的内容比较熟悉。拿到通知时,刚好把第四单元的课文上完了。与其挑挑拣拣,不如趁热打铁就上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吧,我把这次的口语交际命名为“感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呢?
1、文本解读
首先,还是应该从文本解读入手。第四单元无论是《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还是《桥》,每篇文章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崇高的美德,能够深深地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而在本组教材之后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受到人性光辉的熏陶,更重要地是要让学生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把“看”到的感动具体、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因此,在仔细研读这一单元的内容、认真思考后,我将这一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a、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b、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具体、有条理;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c、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这个教学目标设置得合适吗?我反复地问自己。因为我知道,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灵魂,它的制定将直接左右备课的方向,影响到上课的效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来看,这样的目标设置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且还似乎十分注重和凸显了口语交际课着力培养学生听、说习惯,听、说能力这样的课程特点,注重和凸显引导学生了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和教育。
可是,真的这样吗?事实是,按照这个教学目标试教,课只上到一半就几乎上不下去了。学生为了把事情讲完整,发言冗长而罗嗦,但越是这样却越不能打动别人,说话的孩子说得吃力,倾听的孩子也听得吃力,课堂气氛沉闷拖沓,越到后来,学生的参与性就越低。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原来问题还是出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或者说问题是出在其中的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对文本的解读,脱离了这节口语交际课学段的特点和年段的特点。我总是在强调叙述的完整具体,却忘了这是高年级的一次口语交际课,说话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具体,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有重点、有感情地表述的能力。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对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教学目标的第二项调整如下:
b、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中心、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学会倾听。
这样重新解读定位之后,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性较高,表述的侧重发生了变化,于是,在交流的情景和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体验、感悟和内化的心理过程,真正达到了以“感动”影响“感动”的目标。看来,要做到深入而准确地解读文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只有方向正确了,解读才能不产生偏差。教学目标设定太高或者太低,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课程评价标准,对各个学段、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规避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2、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要把口语交际放到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去,提示了我们,合适的情景设置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创设教学情境其实是模拟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在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中提到了一则孝道传承的公益广告和一部背着父亲上大学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对了,我为什么不好好地用一用课本上提供的资料呢?孩子们都爱看电视,对于那则公益广告,学生一定都很熟悉,而且这则广告又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选这则公益广告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说话和倾听的要求,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然,当我利用多媒体放完这则广告,要求学生说说广告主要讲了什么时,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抢着想一吐为快,我趁势指导学生完整、有条理地叙述。接着我问:广告什么地方最打动你?指导学生回忆广告,学会抓住细节,有重点、有感情地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明白,在叙述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就会使叙述更加能打动人。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初步了解了一定的帮助有感情表述的方法,这为后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又多次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感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汶川母亲”的那个环节。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机给怀中的小婴儿写下: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我也是一个母亲,两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深深地被打动了。在备课时,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这个故事。
多媒体播放着精心制作的课件,伴随着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伴随着那低沉哀婉、如泣如诉的音乐声,我饱含深情地为孩子们讲起了这个故事。故事讲完了,画面定格在了在一片震后的废墟里,武警战士的怀中抱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小婴儿。不少孩子含着眼泪,轻轻地啜泣着。我的讲述,不但再一次为孩子们的说话提供了一个模仿的范例,而且也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于是,我再次抓住细节让孩子们说说到底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他们。这次的情境设置,激发出了许多意外生成的精彩,对于母亲写下的那句话,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感受,使这句普通的话赋予了深深的爱和持久的震撼力。
创设情境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阅读课等多种课型中也常被广泛采用,但在口语交际课中,这种方法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载体的不同,阅读课主要以文质兼美的文本作为载体,而口语交际课主要以话题为载体。缺少了文笔优美的文字而要达到提高听、说能力,促进交流感悟的目的,就必须得通过创设情境来为孩子们还原生活的真实,提供说话的依据,帮助孩子们有话可说,促使孩子们有话想说,进而突破难点,激发情感。反观我的这节口语交际课,从开课由公益广告导入,到最后合唱《感恩的心》,无不在运用着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为学生营造最佳的表达空间。
(二)悟为学之道
1、三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核心体现了互动,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课,不光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听、说、思相结合,具有文明交流的能力和素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在口语交际课的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师生、生生的三向互动。
师生的高效对话,是我一直以来都十分看重并不断锤炼的教学特色之一,可是在试教时,我的课堂语言却乏善可陈,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引导也很敷衍。课后,领导和专家们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我的这一问题。有位专家是这样批评我的:“这节课上你总是怕学生说错、说偏,老是抢着说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痛定思痛。我认为自己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还是因为对口语交际课的课程特点把握不准,或者说因为平时对这一类的课型琢磨不多,上起课来惶惶恐恐、缺乏底气造成的。既然是口语交际课,我就应该顺应它的课程特点,切忌包办代替,当好一名引导者,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时间来交流。
明白这一点后,我决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听、说、思,相互交流的机会。虽然很多在备课时设计的教师语言很美,可是教师说的越多也就意味着学生思考和说话的时间越少,这显然违背了口语交际课注重交流的特点,这样的课又怎么可能成功呢?我给教师的用语动了一次大手术,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尤其在“师生交流,品味感动”环节,将教师的语言删减成了最直接、最简单、也最具开放性的问题,即:a、谁来说说这个故事?b、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哪里最能打动你?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而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则重在引导学生加强和教师的交流、和同学的交流、和所说故事内容的交流,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的点拨活跃起来。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生生交流、互相诉说、倾听、补充的机会,我还特意安排了“小组交流,领悟感动”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的加入,更加调动了孩子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化了说话和倾听的要求,而且也使孩子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素材,完善了所说的内容。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不仅是口语交际课的显著特点,其背后还渗透着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的课堂关系。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备课中的相关内容,因势利导。教师应该像活水之源,总能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让师生的生命质量通过交流对话都得以提高。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评价激励
评价是任何学科教学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环,口语交际的教学也不例外。有效的教师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试教时,由于总是想着对教案的执行,所以对学生发言的倾听,我做得比较敷衍。学生说得好,我笼统地表扬,缺乏针对性;学生说得啰里啰嗦、不着边际,我又缺乏引导。课后,我想起了周家忠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老师上公开课既要做到目中有人,又要做到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有人,是指要眼里有学生,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即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要为学服务;而目中无人,则是说执教教师要抛掉功利的思想,不要老注意着听课领导、专家的动向。而这节试教,我显然是目中无人的──眼里没有学生,心里只有教案。生拉硬拽地总想按着教案的设计跑,自然也就无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作出合适的评价拉了。学生的回答总是得不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自然也就意兴阑珊,失去了参与的兴趣。
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发言,不再听之任之,也不再粗暴打断,而是采用多种评价语言来激发引导学生。有的时候我采用期待性的语言来评价,有的时候我采用诊断型的语言来进行评价,有的时候我采用赞赏性的评价语言,而有的时候我则采用总结式的语言进行评价。同时,我还注重了引导学生们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一来,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关键之处我巧妙评价,智慧碰撞产生了火花,也创造了课堂上许多意外生成的精彩。水到渠成地,孩子们也被自己的讲述打动了。
课堂评价对于一堂课来说就像螺丝之于机器,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至关重要。口语交际课以交流为主要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其本身既是一种交流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促进交流效果的有效手段。合适的评价能很好地发挥出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维持这个动机,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小组协作,能让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口语交际课,最终能让师生通过听、说、思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