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教材研究所  顾振彪
这套教科书是遵照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编写的。
这套教科书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前四册教科书结构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1. 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遵照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教材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增强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教材中心主义”的倾向。
实际上,语文要贴近生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成为流行的口号。人们认识到,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运用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早在1990年起我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就开始了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的尝试,但当时主要体现在第一册。
现在,从课程生态学的视角,进一步提出语文回归生活,要求教材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今后的发展出发,关照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教材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与生活、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语文,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性的健康发展。
2. 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以及自我。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处在自然界中的人,又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按照这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使学生从三大关系中学习语文,发展个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在1990年起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是“社会”和“自然”这两大板块,“自我”这一板块非常薄弱,这显然是一大缺陷。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识自己。现在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引起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在这套教材中,“人与自我”与其他两个板块平起平坐,“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顺理成章的。
3. 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组成。
这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同时以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上述能力发展线索相配合,进行专题设计。例如,对朗读提出“美读”的要求,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略读、快读等技能实践,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学习迅速提取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等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各种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入鉴赏性、评价性阅读。
这就是说,这套教材阅读部分的编排,外在线索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阅读能力的发展。每个单元的阅读专题的设计,两条线索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全套书的阅读部分,从外在线索说,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繁难。从内在线索说,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至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则贯穿全套书始终。可以看出,在内在线索上,也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与本单元中的阅读部分密切照应,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它是本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部分以“人与自我”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与认识自我、热爱生活有关的课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就与阅读部分相照应,以“这就是我”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个项目。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所未曾有过的。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全套书的综合性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
4. 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系统。这套教科书的写作、口语交际,一方面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级上册,在课文后的练习中安排了十几次作文和近二十次口语交际;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这样编排,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又便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过去的教学大纲虽然也提出语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但在实践中往往只强调知识和能力。现在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于三个维度,就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这套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确定,都尽可能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 每个单元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在教学中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套教科书共36个单元,有36个主题。这些主题,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母题中,选取的一些基本的生命命题或精神命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六个主题: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它们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敬畏,对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由于它们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因此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2. 选文以经典为主,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这套教科书选取了许多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例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艾青,外国的莎士比亚、契诃夫、杰克·伦敦、莫泊桑、茨威格、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有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它们不只是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略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3. 单元、课文前的提示和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尽可能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单元提示一般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然后从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激发阅读兴趣,指点阅读门径,提出阅读要求。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提示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应该说三个方面都兼顾到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同样十分注意兼顾三个维度。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在阅读方面提出的“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属于能力方面要求。“研讨与练习”就处处按照这些要求设计题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的“研讨与练习”,一共三道题: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一共6句,略)
  二、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不难看出,这三道题兼顾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在整套语文教科书中一以贯之,形成系列,它既体现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既强调结果,又重视过程,把人文修养的培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也是精神文明的培养过程。
4. 这套教科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目标就是从三个维度设计的。全套书一共36次“综合性学习”,所设计的活动主题,都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社会生产、生活问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八年级上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这些主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中发展个性。具体说来,这36次活动,几乎每一次都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以及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有的还要求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意在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这中间,重过程,重参与,都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善于合作;重方法,重体验,各个环节都主张学生要善于把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热心公益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提升精神境界。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就要求学生搜集、研究关于月球的资料,参观访问天文台、天文馆,开展关于月球知识的擂台赛,写出以月球为话题的作文。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些活动一般都要分小组或者全班合作进行的,需要组织、协调、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非常有用的。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在全世界都高呼“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口号声中,这种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次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为此,这套教科书在目标、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综合性学习。这套教科书把综合性学习放在显要位置,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全力突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自主性。这套教科书36次“综合性学习”,都是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教科书只是大体上有所建议,具体的则没有定死。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只是设置了三个活动的情境,提出了大致要求,至于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步骤,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生可以在三个活动中任选一个,口头发言可以各说各的,作文可以围绕话题自拟题目,自定写法。又如,八年级下册的“献给母亲的歌”,尽管活动的层次比“让世界充满爱”复杂得多,但对活动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式也没有规定死,也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生可以在教科书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若干活动,对这些活动的内容可以作适当增删,活动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随时作调整,以追求最好的学习效果。
这套教科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然”,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又如七年级下册的“马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受马文化的熏陶,积累、梳理马文化,力求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新的发现。总之,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性。这套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在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在36次活动中,都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例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这是给学生群体的任务。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去搜集关于莲的资料,参观莲塘荷池,还在组内讨论,甚至争辩有关莲的各种问题,分析莲的信息,还在班上召开莲文化交流会,进行关于莲的诗文朗读比赛。这些活动,都需要同学们互相配合、支持,在协商、合作中才可能顺利展开。这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探究性。这套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答案可能错了,这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到导致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解”的尝试。例如八年级上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在书店、图书馆、网上查找,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访问健在的革命老人,阅读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学生分析、研究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日战争、对科索沃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的战争,也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一番,以养成自行获得新知和能力的良好习惯。
在这套教科书中,除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外,阅读部分尽管没有标上综合性学习的字样,实际上也贯穿着综合性学习的精神,也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抛弃过去把课文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硬灌给学生的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教师、同学的互动中自行探究课文,不仅注意探究的结论,也注重探究的过程。
所有单元、所有课文的学习目标,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在单元、课文提示中,只是对学习目标大体上指个方向,提出建议,具体的目标则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确定。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示中说:“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语言的特点。”只是大体上指出:感悟“爱”,了解叙述、描写,揣摩记叙文语言,至于具体的怎样感悟,怎样了解,怎样揣摩,感悟、了解、揣摩到什么程度等,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自行确定。
所有课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练习,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部分练习还有拓展性内容。所有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信客》一文后的练习:“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藤野先生》一文后的练习:“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都是富于探究性的。又如,《背影》一文后的练习:“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像这类练习大多数课文都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此外,教科书还适当引进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提倡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阅读、检索、写作和交流,以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把语文课内容分解成几十个以致一百几十个知识点、能力点,把这些点分配到各个学期,按照这些点去寻找课文,然后再编写课文练习、提示之类。这套教科书的编写,简化头绪,突出实践,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目标,把教科书分成“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着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套教科书建立的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就阅读来说,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读,要读得熟,以至背出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以往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的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一概抛弃。这套教科书的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都力图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达到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一句话,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就写作、口语交际来说,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往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往往是先讲一些知识,然后让学生说一段话或写一篇作文,有人称这样的教材是知识体系教材。事实证明,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两种能力的提高,更要借助实践。这套教科书把写作、口语交际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避免了知识体系教材的弊病,而且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起来,就不囿于教科书,就突破了课堂,不限于老师讲解,完全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学生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这样,学生不再把写作、口语交际视为一种负担,是苦差事,而是感到写作、口语交际有用、有意义,就会兴味盎然地有责任心地去写作,去说话。过去老是苦于写作无材料、口语交际无话题,只好搜肠刮肚,没话找话,甚至搞文字游戏,现在却是有写不完的材料、说不尽的话题。例如,“成长的烦恼”“让世界充满爱”“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等等,这些话题写得完、说得尽吗?近两年的实验已经证明,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科书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开放性,指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都注意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语文教科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以语文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教科书引发开去,全方位地学习语文。从这套教科书学习语文,也从其他课程,从家庭、社会、自然以至时时处处学习语文。从教科书课文的练习、从各次综合性学习,都不难看出这套教科书的这个特点。
教科书内容本身也具有开放性。例如对文学作品课文的解读,始终引导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提倡多样化的理解与体验。连名家名作也不例外,对鲁迅《风筝》、朱自清《背影》、郭沫若《雷电颂》等,都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碰撞而不断修正、深化自己的认识。
弹性,指这套教科书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课文分精读、略读,分课内读、课外读,练习分必做题、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较多,供师生选用。作文和口语交际,大都不限定题目,少数命题,也尽可能设计若干个,让学生挑选。至于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更可以由师生灵活处理。此外,除教科书外,还有配套的自读课本、音像、多媒体、网络等系列教材,以供选用。不仅如此,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和活动设计,师生可以作增删、调整、变动,就是说,可以以这套教科书为平台,重新编写和设计更为适合自己用的教科书。这种教科书,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语文学习资源,体现本地区的特点。
这套教科书的这种弹性,保证了它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条件的师生的需要。教学条件好的、可以多学一些、学深一些,使学生吃得饱;教学条件差的不妨少学一些、学浅一些,使学生吃得了,但也可以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所谓“保底不封顶”。它给各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1: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