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简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大陆与宝岛台湾,隔着海峡,大陆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盼着到北京来看雪。北京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有银装素裹的雪景。在北京不但能看到迷人的雪景,还能看到比雪更迷人的风景。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留下的一个的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曾经说过,边读边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会提问题的孩子是好样的,如果既能提问题,又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那是最棒的。我相信我们班最棒的孩子肯定很多。这堂课老师就要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们读书思考期间,我巡视了一下,我们班同学可会提问题啦,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老师,“深情”什么意思我不懂。(大部分同学提的都是些词语方面的问题。)
……
生:老师既然已经看过雪了,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看过了”。而是微笑着点点头。(师马上给予鼓励)
生: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呢”!我不懂意思。
生: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我在北京见过,而是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说:“在我的故乡”。是不是有点罗嗦。
(此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备课时,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有点罗嗦吗?我转念一想:不,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我马上给予肯定:“你真会提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我们细细地读读书,这个问题肯定能解决的非常好。”)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怎么办,要不要老师一一答复呢?
生(齐声回答):不要,我们自己解决。
师:真是好样的。那怎么解决呢?
生1: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师:(点点头):讨论讨论,是个好办法。
生2:如果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老师帮忙,好吗?
师:(微笑着)老师非常愿意。
生:(众笑、然后就马上就四人小组论起来了。)
师:小朋友,停一下行吗?老师想提醒大家一下,要想解决好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好好的读课文,大家互相读着读着,问题可能自然就解决了,试试吧。
生:(改变了方式,去读书了)
……
师:刚才老师走了一圈,发现好多小朋友自己都分了角色,在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呢?能否向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能(大家跃跃欲试)
对话朗读展示(略)
在朗读的展示的过程中,一位小朋友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说自己在北京见过雪,因为她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样有意思一点。”
生(忍不住):我也知道,这样是因为老师想让小朋友们认识一下北京到底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师:(顺势一拨):那就说:“在北京看过。”就行了,干吗还要说,“在我的故乡。”
(此时,有的小朋友呆了,有的小朋友抓抓脑袋,有的小朋友把刚刚举起的小手又放下来了)
师:能否联系一下《识字3》中的内容。
生:老师,我知道了,如果老师说在北京看过,说不定是到北京旅游凑巧看过的,可她说在我的故乡,说明老师就是北京人。
师:对极了,这是了不起的“知道”。
生: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我想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一定特别的自豪,因为自己的故乡有雪呢。
生:老师,我认为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说不定心里也很难受,因为她这么想念自己的故乡,可就是不能到故乡去看看。
生5:都是那个陈水扁惹的祸,不让她回到北京。
……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和同事们聊了很多,自己也想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往往教师是主人的比例占多,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浇灭了学生的火花。这堂课,我顺着学生的学路,进行了新的教学,虽然与备课时的思路,有一定的差距,但反而感到轻松,因为我看到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在不断的闪烁。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