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26|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资源由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DOC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七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从纵向来看,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训练点排列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这些训练点组成单元。
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1、3、5、7各有选学课文一篇,听说训练一次。
二、学期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1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地意思,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260个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字,继续练习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的认真听人讲话的习惯,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初步学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连贯;能听写一段话。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读课文时能注意到文章的题目;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文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6、初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一件事,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留言条,学会写信,掌握普通书信和信封的书写格式。
7、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初步培养勤奋学习、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敢于拚搏的精神;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注意点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
3、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
4、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9.2~9.6        赵州桥(3)敦煌莫高窟(2)        5
2        9.9~9.13        元帅和小棋手(2)转告(1)练习1(2)        5
3        9.16~9.20        李时珍(3)少年聂耳(2)        5
4        9.23~9.27        少年聂耳(1)熟能生巧(2)练习2(2)        5
5        9.30~10.6        国庆放假       
6        10.7~10.11        雨中(3)当飞机遇险的时候(2)        5
7        10.14~10.18        当飞机遇险的时候(1)罗盛教(3)机动(1)        5
8        10.21~10.25        自我介绍(1)练习3(2)机动(2)        5
9        10.28~11.1        观潮(3)秋游景山(2)        5
10        11.4~11.8        秋游景山(1)五彩池(3)机动(1)        5
11        11.11~11.15        练习4(2)机动(2)会说话的灯(1)        5
12        11.18~11.22        会说话的灯(2)大自然的语言(2)机动(1)        5
13        11.25~11.29        航天飞机(3)电子娃娃乘车记(1)机动(1)        5
14        12.2~12.6        练习5(2)机动(3)        5
15        12.9~12.13        田忌赛马(3)密林怪客(2)        5
16        12.16~12.20        密林怪客(1)小镇的早晨(3)机动(1)        5
17        12.23~12.27        练习6(2)船过三峡(3)        5
18        12.30~1.3        古诗三首(3)鸬鹚(2)        5
19        1.6~1.10        鸬鹚(1)美丽的田野(1)练习7(3)        5
20        1.13~1.17        西沙鱼人(3)神笔马良(2)        5
21        1.20~1.24        神笔马良(1)爆竹声声(3)        5
22        1.27~1.31        练习8(2)机动(3)复习        5










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板书:赵州桥
2.指导预习。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  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查字典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1、指名读生字。要求读准生字读音。提出不懂的新词,师生共同合作解决。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学习课文,交流预习题1。
1、爆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课文第2节就写了爆竹名字的来历。
A、        自由读第2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板书:锯成一段、保留竹节、受热、空气膨胀)
B、师提出复述要求及注意点。(熟读、抓住重点词句)
C、自由读前2节,准备复述。
D、指名复述。(要求是最基本的,不要太高。)
E、师生共同评议复述情况。
五、作业练习:
1、填空:"爆竹"这个名字是这样得来的:原来,最早的爆真的是用(    )做的,人们在竹子上取一段竹筒,保留(    ),把这样的竹筒放进(        ),竹筒受热里面的(    )发出"啪"的一声,从而成为爆竹。
2、查字典写带点字的意思。
震耳欲聋(      )街头巷尾(       )每逢佳节(   )
3、完成语文作业本第1、2、3、7题。
第二课时
(讲述爆竹的传说;讨论燃放爆竹的利弊。)
一、复习检查:
1、复习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第1、2节。
3、复述爆竹名字的来历。
二、交流思考题2,学习课文第2段:
1、生一边读第2段,一边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4、指名回答。(板书重点词语:怪物伤人、燃烧竹节、发出声音、吓跑怪物)
5、(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情景。(村民往火堆里放了竹节,燃烧的竹节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
6、自由读第2段,准备复述。
7、指名复述。
8、互相交流。
三、交流思考题3,学习课文第3段:
1、理解"广泛"。火药使燃放爆竹更加方便了。
  纸卷成爆竹,里面放上火药。
3、        读读课文。
四、开展讨论,深化认识:
1、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到底好不好呢?
让学生组成2队展开辩论。
3、小结:
(1)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可以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
(2)但是"燃放爆竹容易伤人,容易引发火灾"。所以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说说爆竹伤人和引发火灾的事例。
(3)在未禁止燃放爆竹的地区,燃放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应选择空旷场地,避开人群和易燃物品,注意自身安全。(结合投影片:燃放爆竹)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作业第4题,摘录表示声音的词。不一定要摘录一个音节的词。可以双音节的,如"咔嚓",也可以是三音节的,如"哗啦啦"。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会正确使用数量词,能给部分词语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2、会修改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会正确地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3、懂得写好信封的重要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习8
二、逐题练习:
1、第1题:(1)自由拼读音节,要求拼读正确。(注意"震")
检查交流。
(2)写词语,校对。(注意"巷")
(3)自由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理解词语意思。
2、第2题:数量词与后面的名词有相对固定的搭配关系,是约定俗成的。答案:
一支神笔      一幅图画      一道金光
一柄利斧      一艘帆船      一首古诗
一封来信      一场比赛      一阵狂风
读一读。
3、        第3题:
(1)相对的反义词:
对--错            坚持--改正
虚心--骄傲        进步--落后
节约--浪费        光荣--可耻
(2)我们的家乡从前很贫穷,(现在很富裕)。
     祝新提出的建议,多数人表示赞成,(少数人表示反对)。
     遇到紧急 的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
(3)多种形式读。
4、第4题:
(1)读读例句,说说搭配不当的原因。("生长着树"可以,"生长着花"就不对了。句子中有两种不同的植物:树和花,就应该用各自相适应的词语去搭配。"花"要用"盛开着"去搭配。)
(2)说说哪两个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怎样搭配。
A、电视是看的。B、       
C、馒头不能喝。
D、轻松的步子"不能"怀着"。
5、第5题:
读读短文,想想句子的上下联系,试着加标点符号。
交流答案,说出理由。(投影片)注意顿号、引号的用法。
答案:  。、、。,,,。,,,:",,!"
补充练习:
老爷爷给他一支笔  说  马良  你现在有一支笔了  记住你自己的话  去给穷人画画  马良真高兴啊  他立刻拿起笔来在墙上画了一只公鸡  奇怪  公鸡活了  它从墙上飞下来  跳到窗口  喔喔  地叫起来  原来老爷爷给他的是一支神笔
6、(1)自由读。同桌分角色读。说说信为什么寄不走?(邮票装进信封里;寄信人的地址写在收信人的位置上了。)说说正确的信封写法。
(2)(投影片)说说相声的知识。
同桌或自愿组织表演,选几对同学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2、        你敬佩西沙渔人吗?为什么?
3、        导人:跟我们差不多年龄的西沙少年,他们的童年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        齐读这一自然段。
2、        讨论交流。
(1)西沙渔人的入门考试是什么?
(2)西沙少年到了几岁时,就相约去钓鲨鱼了?
  A、联系自己,谈谈感受。
  B、比较童年生活,加深体会。
(3)怎样才会被公认是够资格的西沙渔人呢?
3、        学生自由背诵第5自然段并尝试听写。
三、        布置作业。
1、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完成作业本第4、5题。       
23、神笔马良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育"、"应";理解6个新词语的意思。
2、        初步学会边读边思考,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        通过比较,体会词语对句子的表达作用;正确听写描写大海景象的句子。
4、        懂得学了本领要为百姓做事,初步培养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体会词语对句子的表达作用;正确听写描写大海景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1、2题;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马良用心学画的目的。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洪汛涛))
二、复习"单元提示":
  1、怎样默读才会有好的效果?
  2、"提示"告诉我们什么默读方法?
  3、这样读课文有什么好处?
三、初读课文,初知内容
  1、听录音,思考。
  2、讨论:
    (1)马良这支神笔是怎样得到的?
    (2)马良用这些神笔干了哪些事?
  3、小结。
四、自学字词,检查效果
  1、读词。
  2、多音字组词: 育     应
  3、字形分析:
    犁、浇、套、扇
  4、辨字组词:
    犁(  )旱(  )浇(  )咆(  )
    梨(  )早(  )烧(  )饱(  )
  5、解释词语:
    出神、不知不觉、无边无际、咆哮
  6、完成《作业本》第1、2题。
五、学习第1-4自然段。
1、        出示问题:马良用心学画的目的是什么?
2、        带着问题默读1-4自然段。
3、        讨论交流。
4、        引导学生明白:马良学画不仅仅是为了穷人,而且是有志气的表现。也正因为马良有志气,白胡子老爷爷才送给他一只神笔。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5-14自然段。初步学会边读边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复习。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着急(zhao  zhuo)        沉着(zhao  zhuo)
坚硬(yin   ying)        浇水(jiao  shao)
2、比较形近字组词。
   烧(    )        赚(     )
   浇(    )        嫌(     )
3、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5-9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马良怎样用神笔帮助穷人?划出相关词句,进行概括,写下来。要求简洁、明了。
  马良用神笔                                   。
  马良用神笔                                   。
马良用神笔                                   。
参考答案:
(1)用神笔画大耕牛,让它帮助老农和小孩拉犁耕地。
(2)用神笔在监牢里画门、画马,帮助乡亲们逃出监牢。
(3)用神笔画水车,让它帮助农民浇地。
2、反馈评价。
三、学习课文第10-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马良又怎样巧妙地用神笔惩罚大官的?划出有关词句。
2、列出回答提纲:借机夺笔--画大海--画金山--画船和狂风。
3、小组交流。
  说的时候要把大官的所为和马良施计结合起来:大官要马良画画,马良借机夺回了神笔;大官要马良画金山,马良画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大官训斥了马良,马良就在海中央画了一座金山;大官要上金山,马良先后画了船和狂风,把大官们送入了       
四、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些什么?让学生说说写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比较,正确体会词语对句子的表达作用;听写描写大海景象的句子;练习复述课文;完成作业本第3、6题。
一、复习:
1、指名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
2、读描写大海景像的句子。
3、听写描写大海景象的句子。并校对。
二、比较句子。
1、读课文后面的三组句子。
2、比较并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3、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正确体会词语对句子的表达作用。
三、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内容。
2、小结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考。
四、指导复述。
1、出示复述提纲(各段小标题)
2、听朗读录音,理清叙述顺序,熟悉课文内容。
3、自由准备。
4、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3、6题。       

24、爆竹声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
2、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讲述爆竹的传说。
3、通过讨论,明确燃放爆竹的利弊,注意安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爆竹的历史。
一、揭题、读题、设问。
二、预习课文(课前)。
预习要求:
1、读通全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2、思考课后习题2、3:(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边读边思考)
(1)爆竹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2)说说爆竹的传说。
(3)爆竹跟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有什么关系?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2、独立完成,指名在投影片上练习。
3、交流。
(1)填写的词语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
(2)说说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在句子中的作用。(分别具体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轮船的颠簸和鸬鹚的威武、整齐。)
(3)比较读句子(去掉像……),说说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书面解释古诗的有关词句;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短文。
一、学习第5题。
1、背诵《古诗三首》。
2、指名说说三首古诗的意思,评议(重点:有否把意思说清楚,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意思是否连贯)。
3、指名读读第5题题目,明确题意,分别说说这三句古诗各是哪首诗中的句子。
4、把诗句的意思写下来。
5、评议(重点评议前后意思是否连贯,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二、学习第6题。
1、读题目,明确题意。
2、回顾本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3、朗读短文,找出重点词,板书。
                  天地间        珠  帘
   雨越下越大     屋  顶        像薄烟
                  房  檐        珠子、线
                  地  上        小  溪
4、借助重点词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全班背诵。
5、小结背诵方法。
三、小结。
22、西沙渔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回答课后问题;感受西沙渔人勇敢、机智、剽悍的品格,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挣"、"扎";理解18个新词语的意思;会用"甚至"、"顿时"造句。
3、能正确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感受西沙渔人勇敢、机智、剽悍的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学会10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        出示课文插图。通过看图,问学生这里描绘了怎样一幅场景?
二、自学课文,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读课文。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自己解决。
3、        默读"自学提示",提出疑难问题。
三、检查自学。
1、        出示带生字的词,读一读。
2、        请学生挑选易读错的生字词领读。
3、        板书"炼",注意不要写成"练",可结合"锻炼"的本义来理解。
4、        讨论难理解的词语。
5、        学习"自学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
   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自己先提出问题,在教师帮助下筛选、归类、整理。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提问经梳理后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
(1)西沙渔人设计的钓钩是怎样的?
(2)西沙渔人是怎样钓鲨鱼的?
(3)为什么说西沙渔人是机智、剽悍的海猎手?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西沙渔人是久经风浪锻炼,机智、剽悍的海猎手。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具体介绍西沙渔人是怎样钓鲨鱼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西沙少年相约钓鲨鱼。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边读边思考,正确回答课后第3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6题。
一、复习回顾。
1、        西沙渔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什么叫"机智"、"剽悍"?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        默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渔人的机智、剽悍?
2、        讨论交流,理解句子。
(1)他们驾一叶扁舟就敢出没在波涛险恶的南海上。
重点词语:一叶扁舟,波涛险恶
(2)他们敢于潜入几十米深的海底采集海参、珊瑚,敢于下海擒拿七八百斤重的大海龟,甚至敢于只身去钓鲨鱼。
重点理解:敢于……敢于……敢于,只身、甚至
(3)但西沙渔人偏偏喜欢钓鲨鱼。
  A、哪个词语体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偏偏)
  B、鲨鱼很凶猛异常,从哪儿可以看出?
  C、指导朗读。
三、深入阅读第二段。
1、        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西沙渔人设计了一种怎样特殊的钓钩?
(1)"特殊"在哪儿呢?请学生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2)让学生用简笔画试着画画这种特殊的钓钩。
(3)想象说话:从西沙渔人设计的这种特殊钓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看看西沙渔人是怎么钓鲨鱼的?
(1)四人小组展开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钓鲨鱼的过程。
(2)比较:这种钓鱼的方法与我们平时所见的钓鱼法一样吗?
(3)讨论:西沙渔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可见西沙渔人是怎样的?(让鲨鱼拖着小帆船狂奔,是为了消耗鲨鱼的体力,使鲨鱼疲劳,表现了西沙渔人的"智"。)
(4)除了看出西沙渔人非常机智,你还看出了什么?(西沙渔人的"剽悍")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
  A、放尽钓绳,小帆船就被强有力的鲨鱼拖着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驰,在蓝得发黑的海面上激起惊涛骇浪。
  B、等到它无力再拖动小帆船时,剽悍的渔人便提起钓绳,鲨鱼一露出水面,还来不及挣扎,一柄利虎劈下去,鲨鱼顿时断了气。
(5)        指导朗读句子。
3、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会用"甚至"、"顿时"造句;正确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导人。
1、        听写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钻进水里
    湖面  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荡起波纹
    6.作业。
    (1)朗读第1、2自然段,利用板书背诵第1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第1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渔民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读生字卡片,完成(作业本)第2题。
    2.默读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逐题讨论。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写鸬鹚和渔人怎样捕鱼。)
    (2)从什么地方看出渔人捕鱼动作十分热练?  (一把抓住,挤出,甩进。)
    (3)从什么地方看出鸬鹚训练有素?(鸬鹚不断地跳上船。)
    3  学习课文第5至?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写渔人给鸬鹚喂食前,为什么要写“炊烟”?(说明时间已近傍晚,渔人该收工了。)
    ②“波痕”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波痕”这个词语?(渔船渐渐地远去,在湖面上激起的波纹越来越小,只剩下一些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用“波痕”。)
    ①找出全篇课文中四次写到期面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最后一句话要用“恢复”这个词语。
    课文中的四句话是:
    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苗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
    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从中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由于鸬鹚捕鱼,使湖面不平静,捕鱼结束后,湖面又变得平静,所以用“恢复”一词。
    4.把3至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朗读全文,试背第1自然段。
    6.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2至4自然段。
    7.作业:完成(作业本)第4、6题。当堂反馈,纠正错误。选做第7题。

美丽的田野(听说训练)
教学目标:
1、能听写老师朗读的一段话。
2、能说清楚听写的这段话的内容。
一、揭题.
1、说话训练:在你的印象中,"美丽的田野"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你能用"田野"(怎么样或长着什么)来说一说你印象中的田野吗?
2、明确总体要求。``
二、范读课文第二部分。
听了课文后说说分几步做?四步:
1、听老师朗读一段话,边听边想。
2、逐句听写。
3、订正。
4、说说这段话的内容。
三、完成第一步:
1、听老师朗读一段话,速度稍慢,要求学生仔细听,边听边想。
2、听后请学生结合看图初步说说:
这段话写什么地方的景色。(田野)写了哪些景物(庄稼、公路、载重汽车);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四、完成第二步:
1、边听老师朗读边写。明确要求:不漏字、添字,正确用上标点符号。
2、教师读一句,停一停,学生写好再读下一句。(不要读一个词语停一下)
五、完成第三步:对照原文,改正错误。
1、教师读一句,停一停,让学生修改。
2、挂出写有原文的小黑板,让学生对照原文,进一步改正错误。
六、完成第四步:
1、按原文的顺序说。(指名说)
2、出这段话的内容。一句一句地说。(自由准备)
注意评价:内容有否疏漏,说话的语气、停顿是否恰当,要防止以读代说和以背代说。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七、连贯地说一段话。
1、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文章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的?(我们学校的四周是美丽的田野)
2、你来当一当导游,向大家连贯地介绍一下这一幅美景吗?指名一学生说。学生评议。
3、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一次,选出一名说得最好的同学当本堂课的"优秀小导游"。
4、小结说一段话内容的方法:认真听,仔细想:这段话主要是写什么的?写了哪些事物?它们分别是怎样的?注意要抓住讲事物特点的重点词句。
八、提高题:听老师朗读一段话,然后复述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1、提示听的方法。
2、教师把短文读两次,学生边听边记。
3、听完后,学生轻声自由说,可以四人小组互相帮助补充。
4、指名学生个别说。
九、总结全课。
1、请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十、课外延伸作业:
今天回家后,收听少儿节目,选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仔细听,把主要内容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以后要养成这样的多听多说的习惯。
练习7
教学目标       
1、能确定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思;能正确抄写指定的词语;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2、能根据课文句子填空,体会比喻中喻体的作用。
3、能用自己的话书面解释古诗中的有关句子。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汉字查字典据词定义;能正确抄写指定的词语,能写出"一望无垠"、"神奇"的近义词。
一、学习第1题。
1、审题,明确题意,弄清通过查字典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2、以"新闻"为例,回顾"据词定义"的学习方法。
3、学习独立完成填表。
4、反馈,校对答案,指名说说是怎样选择的,对错误率高的词语要重点分析原因。
5、小结据词定义的方法。
二、学习第2题。
1、审题,明确题意。
2、引导学生自查,谈谈平时作业中哪些字经常写错?错在哪里?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说说并书写)
3、重点指导:绕、裙、陡、垂、瀑。
4、抄写词语。
三、学习第3题。
1、审题。
2、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独立完成,指名在投影片上练习。
4、反馈,订正。
四、学习第4题。
1、审题,明确题目有两部分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1.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学习佳句。
《瀑布》、《望庐山瀑布》、《梅雨潭》这三课都描写了瀑布。在描写瀑布声音时《瀑布》这首诗用的比喻句“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比喻形象,句式工整;《梅雨潭》这篇散文用的象声词“哗哗”使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在描写瀑布颜色时《瀑布》是用的比喻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青衬白,显得瀑布颜色洁白晶莹;可爱之极;《梅雨潭》也是用的比喻句。“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黑白分明。在描写瀑布的形态时《瀑布》是这样写的:“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连用四个比喻句,描写了瀑布在无风,有风时的不同姿态,令人神往;《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用“遥看瀑布挂前川”来描写庐山瀑布,“挂”宇用得出神入化,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疑是银河落九天”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梅雨潭》用了三个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形态:“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急剧地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这些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瀑布多彩多姿的可爱形态。就这样通过归纳比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祖国丰富多彩的语言。
2.附《瀑布》诗一首。
瀑  布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1、鸬鹚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1自然段。
    2  能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并说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会课文中的14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各写一句话。
    4  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悠悠、柔光、炊烟”等词语的理解。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能按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看图认识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善于捕鱼。它的喉下的皮肤能扩大成囊状,把捕得的鱼放在囊内。课文就是写鸬鹚捕鱼的经过。
    2.听课文录音,听准生字的读音,划出新词。
    3.学生自学生字,检查正音,正确书写。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垠,yín炊chuī,柔。rón
    注童以下字的书写:
    喉——右边不要多一竖。
    囊——书写笔顺,共22面。
    4,学习生字词。
    夕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一望无垠:一跟望不到边。堰:边界;边际。
    船舷:船两侧的边。
    抹:轻轻地擦。
    柔光:柔和的光线。课文指夕阳在湖面上的反光。“柔”的反义词是“刚”。
    喉:咽喉,喉咙。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袅袅地:动作直观。
    拣:动作直观。
    抛:动作直观。
    痕:痕迹。波痕,指波浪的痕迹。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  自由读课文,按提纲把课文分成3部分:(1)鸬鹚等待渔人捕鱼的命令;<2)渔人指挥鸬鹚捕鱼;(3)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指导学生用“//”在书上做记号。
    6.齐读课文。
    7.作业:(作业本)第1、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找出第1自然段的重点词句,能复述第1自然段。
    2.感情朗读第l、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第1自然段。
    (1)用“——”划出这一段写了哪些事物。
    (2)用”——”划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1)着重解释几个比较难的生词。“一望无垠”形容一大片的稻田;“悠悠”写出了渔人悠闲舒适的神情。
(2)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填表。
事物 描写事物的重点词句
夕阳湖面岸边稻田渔人鸬鹚 照在小湖上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垂柳一望无垠船尾  悠然像士兵  等待命令
    4.学生再读课文,看板书和挂图试背课文第1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作简略点拨。
    (1)读准这一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
    (2)说一说“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一抹”是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轻轻一擦。说明渔人的动作十分轻巧,而鸬鹚则训练有素,“一抹”便成了命令鸬鹊下水捕鱼的信号。)
    {3)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物?与第1自然段相比.都有什么变化?(先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板书。)
    事物  第1自然段——静  第2自然段——动
    渔人  坐在船尾  吸着烟    站起来  一抹
    鸬鹊  站在船舷  等待命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14: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