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习作完成后,要加强习作的交流、评改。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可以是面批面改,还可以是同学互批互改。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到全篇,小到一个词,要给学生习作的自信,力争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第六步:“谁喜欢我的剧本?”
撰写完以后,把自己的“剧本”贴在“我们的出版社”里,让喜欢的同学在你的“剧本”上面做一个表示喜欢的记号。如果喜欢的人很少,就去问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按照他们的意见再修改一下,如何?还可以请伙伴、老师或家人读一读,看看大家是不是喜欢,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再反复修改。
如果想让更多的人读到你的“剧本”,从中受到启迪,就发到网上去,或者寄给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你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和你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美好!
教学反思: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并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介绍钱江大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课文时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交流学生自学结果,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
3、学习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4、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三)学习阅读提示,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知道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3、找一找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做参考,尝试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