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05|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需要下载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的附

件,请直接拉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帖子链接中下载附件即可!如只

是浏览观看参考一下,则无需下载!
教 学 进 度

月    日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课  时
9.1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9.4—9.8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3、郑成功
9.1—9.15        3        古诗两首——练习1
9.18—9.22        4        5、负荆请罪——6、船长
9.25—9.29        5        7、爱之链——练习2
10.2—10.6        6        国庆节放假
10.9—10.13        7        8、小草和大树——10、生命的林子
10.16—10.20        8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习作3
10.23—10.27        9        练习3——13、牛郎织女
10.30—11.3        10        14、安塞腰鼓——习作4
11.6—11.10        11        练习4——16、草原
11.13—11.17        12        17、麋鹿——习作5
11.20—11.24        13        练习5——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11.27—12.1        14        19、钱学森——20、詹天佑
12.4—12.8        15        21、鞋匠的儿子——练习6
12.11—12.15        16        练习6——23、学与问
12.18—12.22        17        24、大自然的文字——习作7
12.25—12.29        18        练习7——学和做(3)
1.1.—1.5        19        期末复习
1.8—1.12        20        期末复习、考试
教 学 计 划
一、        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        学习习惯。
(1)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3)        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4)        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2.        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        继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4.        口语交际。
(1)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        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3)        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        阅读。
(1)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        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        习作。
(1)        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2)        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文安排了7个单元。共25篇,习作7篇,练习7个。
1.        关于阅读。
本册教材大体上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风富,体裁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2个,其中要求写得为165个,其余的5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三、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还属女生居多。但男孩子相对而言,脑子比较灵活,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较迅速,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且质量较高。但也有个别男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
学习习惯很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学生有:宁天畅、倪梦雪、陈雪、孙梦、高婷婷、徐俊锋、何明星、赵雅文、郭招娣等,共计10人。
学习习惯不错,但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有:李杨、李森、王诗睿、姜涛、王顶尚、王纯、王厚栋、姜衍坤、陈雪、阎雪等。共计10人。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肖芳芳、杨杨、孔芮、孟晓清、刘欣雨、张伟龙、袁苑、俞亚楠、朱桂君、王力群、汤宇等,共计11人。这些学生还有待于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加强管理。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针对本班孩子的整体情况,特提出一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我要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对本套教材以往所提的各项学习习惯也要常抓不懈,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
2.要坚定不移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版下载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78290.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3)文章重点写了“对话”,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4)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应当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抓住重点——值得写的原因,详细地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注意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五、运用写法,独立创作
1、运用学到的写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刚才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习作7
写清前因后果
抓住重点——值得写的原因
详细地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注意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知道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3、了解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知道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分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帮助学生复习查字法,重点是部首查字法。
(2)让学生判断“隅”、“鲜”二字的部首。
(3)让学生数清“隅”、“鲜”二字的笔画数。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 出示例句,指名读。
(2) 让学生上黑板把句子中的分号描粗,描大。
(3) 教师用三色粉笔画出三个分句,让学生思考:这三部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4)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修改一段话。
2、理解并熟记六组成语。
3、 读背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记六组成语、名人名言。
教学难点:
修改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 这一段话中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 出示要修改的一段话。
(3) 提出修改要求。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 学生自由读六组成语。不认识的可以查字典。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读,思考每组成语是什么意思。
(4) 讨论,理解意思。
3、练习。
(1) 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 同桌之间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 学生自由读三条名人名言。
(2) 指名试读。
(3) 教师范读。
(4) 理解三条名人名言的意思。
许多人自以为机遇很多,不加珍惜,结果一无所获。
许多人有了机遇,却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以致白白错过。
机遇来得快,去得也快,要及时抓住。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搜集、讲述生肖故事。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搜集、讲述生肖故事。
教学难点:
搜集、讲述生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2、指导。
(1) 按十二生肖推算今年是什么年?
(2) 明确说话要求:
所讲故事与十二生肖有关。
看到、听到的故事都可以说。
讲故事的同学要在讲台上用普通话说。
声音要响亮、举止要自然。
3、练习。
(1) 请学生讲与今年生肖有关的故事。
(2) 请同学讲与自己生肖有关的故事。
(3) 请学生任意讲一个生肖故事。
二、教学第八题。
“坐”字的写法:上面两个“人”字不能写得太大,靠紧中竖,捺画都改为点画,最后一横要与上面等宽,上面一横则写得短一些为好,两横起笔收笔可以有些变化。
“器”字的写法:4个“口”字的写法略有区别,上面两个略小,下面右边的又比左边的略大,每个都呈倒梯形。
板书设计:
练习7
所讲故事与十二生肖有关。
看到、听到的故事都可以说。
讲故事的同学要在讲台上用普通话说。
声音要响亮、举止要自然。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二、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___________的环境
(1)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环境太凶险了,________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______环境凶险,________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背诵第7-13自然段。
2、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背诵第7-13自然段。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第7-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2)指名读,评议。(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7
教学要求:
1、能读懂《写春联》,感知内容,体会写法。
2、能做到叙事清楚,重点突出。
3、能写出值得写的原因,并从中建立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4、能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地说,生动地写。
教学重点:
能读懂《写春联》,感知内容,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能做到叙事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元旦期间,大家少不了走亲串友,免不了和家人、同学一起玩。这学期快结束了,回忆这学期的学习生活,更有许多值得写的事,如帮助别人的事,取得成功的事,使自己后悔的事,幼稚可笑的事。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2、学生回忆、自由地练说。
二、比较发现,明确要求
1、今天,请同学们把它写下来,与别人分享,题目是《一件值得写的事》。
2、学生自读思考: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3、讨论明确。(1)有一定的价值。(2)叙事清楚,重点突出。
4、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件值得写的事》和《记一件难忘的事》相比较,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
5、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共同点:所记的都是事,且都只要写“一件”事,不是几件事。不同点:前者侧重于“难 忘”,印象特别深刻,在时间上一般离现在较远,但仍然记得十分清楚,值得回味。而后者侧重于“值得写”,必须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的,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个启示。)
三、回顾生活,选择材料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学期中,有哪些值得写的事?你准备写哪件事?并说清楚写这件事的原因。
2、学生思考,并参加交流。
3、师生评价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教师根据事情对学生相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若学生谈了要写同学助人为乐时,教师及时指出:“这件事选得好,反映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一鲜明的中心思想。”为学生的选材点明思想意义,同时赞扬高尚的道德行为,在学生心灵中树立美好的形象。若学生谈到要写和邻居家发生的事时,教师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宽厚为怀……”并鼓励学生:“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大家都会原谅你的。”这样的点拨,深中肯綮,学生会领悟到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4、学生确定写作的内容,编写作提纲。
四、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有一位小作者也写了一件值得写的事——《写春联》,写得具体、生动,重点突出,字里行间还透出节日的欢快!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她成功的秘诀。
2、学生轻读例文,思考练习。
(1)《写春联》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眉毛尖尖上都是笑”和哪句相呼应?有什么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 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文献摘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好谈论而无著述,他的言行常见于其他人的一些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苏格拉底在逻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在伦理学方面,苏格拉底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爷爷的芦笛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5  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   婉转   蒙胧   温润   温馨  驱赶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1.        在本文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评价。(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        自学
4.        全班交流
1)        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读一遍)
3)        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        朗读训练
1)        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        (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        学生自读
4)        指名读,评价,再读,教师参与读
5)        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该)
2.        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        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 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 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 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 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
“撒”字的写法:中间部分显得极为重要,所占空间也大一些,左边和右边的反文旁则呈相向之势,簇拥中间。
“鞭”字的写法:其中左边的“革”字旁写得窄一些,整个偏旁左低右高倾斜,最后一横斜度大一些,使重心右移;
板书设计:
练习6
即席演讲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螳螂捕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 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        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前爪
③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④少年       弹弓          瞄准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        (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        指名学生说,评价,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       没顾到身后隐患
5.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13: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