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7-9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三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要则
(一)坚持基础性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必然是基础性学科。“新大纲”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其教学,首先应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科性质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不要忽略现在的小学生是六岁入学,不能有过高要求。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标准:
1.全面性。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
要求基础全面,并不等于样样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证基础的牢固,语文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少而精。如现行的多套小学语文教材所确定的语文能力训练项目,有的训练项目就偏于过多,往往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尚未掌握,下个训练项目又排入日程,结果每项语文能力训练都不到位,雨过地皮湿,学生的语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假若学生前边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后边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如同夹生饭,再加火也难熟。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学六年语文,而语文能力不高呢?为什么学校中差生不断增多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贯彻基础性不够。学的内容多,要求高,平时学习不扎实,知识和能力漏洞越来越多。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就语文基础知识来说,一般来讲,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语文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并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例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开始要多读,但要提高朗读水平,就要学习朗读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怎样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顿?又如何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类不同的语调?又怎样依据每句话末尾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等等。当学生依据这些朗读的基础知识反复练习后,使朗读能力训练有方法可依,会更快地提高朗读水平。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的情感因素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学科。语文课是传情的主要课程,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教学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
1.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如,(1)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2)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又怎样理解篇呢?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问题是前一时期对基础训练因考试引导而走了样。如字、词、句训练多于段篇训练,忽视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积累、运用,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练习册编了许多文字游戏似的词语练习,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比较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概念以及背记段意等。这不仅浪费学生语文学习时间,也无意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大力反对。但是正确的基础训练还是很重要的。如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认识生字词,理解难字难词及重点词句,这样才能为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练习的指导思想要转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关于段的训练,虽然“新大纲”没提出段的训练,但我认为不能没有段的训练。因为:(1)段是文章的结构,它体现了作者的思路。(2)理解句子的目的在于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话的内容层次理解清楚,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3)段意的概括训练,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会提高阅读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讲过一句名言“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概括文章要点。所以段的训练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训练。我理解所谓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如教师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学生背段意等。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坚持的。(1)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每段分层阅读,先教会读懂自然段。(2)分段时,不能只按教参要求,有的课文可分两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说出理由即可。(3)教师不要按教参给现成的段意要求学生死记;要教会学生概括段意,学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对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参一字不差。这样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难度。
2.以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所以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应落实在综合的语言运用上。也就是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下工夫。因此,(1)讲读中,要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当然,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情感。(2)训练中,要加强读书训练,要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3)加强作文训练,可以从二年级开始训练写日记,写孩子们想写、愿写、能写的文章,体现出语言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把语文的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好语文基础。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凡是作文好的学生,大都是课外书读得多,或参加活动多,他们的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目前,小学生信息来源多,学生们从课外读物中、从生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条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也就是“新大纲”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1.向书本开发,加强课外阅读。首先要摆正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叶老早就论及过这个问题,他说:“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页。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所以课内和课外阅读,必须以课内讲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外要配合课内。如课内讲读作品的一部分,课外可以阅读全篇;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去运用,运用已掌握的阅读能力去学习、提高。“新大纲”提出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量,必须落实。
2.向生活开放。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李吉林老师的丰富经验。李老师经常带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到校外观赏大自然,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当我看到她所写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带学生去放风筝的一段记载时,我被她的爱心所感动,引起我的深思。我想现在的青年教师们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爱心和童心?带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有多少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学习语文的机会呢!
(五)学生的主体实践和教师的启发、指导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独立地读书、作文,能独立地进行语言交际。“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使之真正去识字、写字,去读书、作文,去交际会话,去讲故事、开讨论会,去思考、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讲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叶老也曾多次指导我们由知──行;所谓“行”,就是语言实践。使学生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作文中学会作文,从说话中学会说话,从听话中学会听话,从写字中学会写字,从思考、探究中,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就如一些艺术大师、歌星、体育明星,他们的老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学苦练。当然,名师出高徒,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要实现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一要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有真挚的感情,真情是一种美,教师有了真情,才会爱事业、爱学生。二要教师具有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师熟悉所教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希望老师们在这几方面多多下工夫学习、加强修养,一定能获得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