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7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客》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两代信客发生的故事,抒写了两代信客的辛酸经历。由此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一幅幅风俗图,但在这幅画卷里,作者把“知性融入感性”,诠释着与历史相联系的中国人生理念。尽管从“信客”的职业地位来看,是卑微渺小的,甚至遭到冤屈和羞辱,然而穿过“信客”生涯的苦旅风尘,拂去“信客”脸上的悲苦沧桑,我们可以看到,操守自重、内敛坚忍、贫而忧道的传统文人性格其实在新信客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因此,新信客在城市和乡村的跋涉之间,营造了自己的风雅人生,也体现了余秋雨散文浓郁的书卷气息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具体如下。



(1)操守自重



信客以“信“为本,诚信无欺是信客职业的生命底线。老信客因为一时糊涂,将客户托交的红绸裁下窄窄的一条,移为己用,结果事情败露,尽管他为此懊悔自责、甚至自戕,仍然不能使自己释怀,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不得不因名誉被糟蹋而决计不再做信客。这一方面反映诚信对一个信客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另一方面也给新信客一种暗示,为新信客最终因为无法言说的内心痛楚而放弃信客职业埋下伏笔。在新信客因为遭受发了财的同乡人的羞辱,而跪在老信客的坟头,说“已经撑持不住了”,最终暗淡地作别信客生涯的背后,我们在凄风苦寒中,看到的不仅是新信客无法承受的身体之痛,更加感觉到人物心底的悲凉,因为他“撑持不住”的还有内心的煎熬:面对警官他没有揭穿同乡人的真面目,回到家乡他也没有把真相告诉那个“满纸幽怨”的女人,尽管这不是他的义务,但太多的丑陋、可怕的消息,压在心头,也在一次次蹂躏着他的内心,似乎成为不可承载的重负,同样对他“诚信”的职业信条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只能用不做信客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的谢幕方式至少给他保全自己的职业信条留下了余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信客不愿违背自己良心、注重操守的君子之德。



(2)心敏言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新信客是敏感的,一是心性使然,二是因为信客职业使他成了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但他又是木讷、藏拙的。这样的秉性和行为方式,既是为了维持一种平衡,给遭遇不幸的乡人一点发泄后的慰藉;也是他深沉、含蓄的内敛品格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品格往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和不事张扬,暗示着新信客身上具有发自本性的文人气质,只有具备这样的气质底蕴,才能使他后来在小学校长的任上有所作为,否则,光有地理见闻、人生阅历是不够的。在面对妇女们的埋怨唠叨、无端质疑时,“信客沉稳地点点头”,她们“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其实,在信客的心里,这些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不能回答,因为答案只能使穷愁凄惨的生活更增添一层凉薄。他只能用沉默来平息乡人们的幽怨,用木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痛,一切都缘于信客的善良。因而新信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关注乡人疾苦、具有善良品性的厚道之人,具有“敏于心而讷于言”的君子之行。



(3)真情率性



新老信客在山间茅屋、寒夜劲风中感叹时世,“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这样的情景,不禁使我们联想起魏晋名士、坐而论道,他们的谈话超脱了琐屑庸俗,尽管“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但这样的景致就已经足以让我们以敬重钦慕的目光流连仰望,没有内心的积聚和性情的张扬,是不会有如此风雅之举的。在遭到同乡人的羞辱之后,他决定不做信客了,尽管这会使他失去生活来源,人们也开始念叨他作为信客的好处,然而他却显得那么决绝,宁愿冒着冻饿之虞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安详,这样的率性之举需要一种傲然风骨来支撑。新信客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就埋葬在老信客的墓旁,老信客是他一生中最投契的人,是老信客造就了他的命运,死后也陪伴在老信客身旁,是对老信客的感念尊崇,还是表达自己生前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对老信客的眷顾的一种歉疚?还是他们身上有着同样倔傲的生命气息?抑或兼而有之,不管怎样,这样的举动表明新信客有一颗真情熔炼的内心。这样真情率性的行为举动,洋溢着淳朴率真的君子之风。



(4)隐忍宽厚



在遭到发了财的同乡人的羞辱之后,他隐忍不发,说是自己“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仁心慈怀,也显现出他浓厚的“乡党”情结,尽管乡人辜负了发妻幽怨的思念,信客念在其同乡的情分上,念在他“颠沛”在外的辛苦奔波上,没有撕破他的伪装,甚至有一丝微妙的同情和理解(在外面要生活的好并不容易),显示了他根深蒂固的怀旧心理和宽厚待人的博大胸襟,正是他内心宏阔深沉、对生活理解更透彻的表现,已经脱离了睚眦必报的流俗观念。正是当初的宽厚隐忍,使那位发了财的同乡良心发现、深受感动,给乡人们谋求实际的好处,并赠送礼物给信客,说明信客以自己的宽厚仁德感化了那位同乡,实际也为自己树立了人格威信,赢得了乡人们的尊敬,也证明了柔怀厚德能够终有善报,这是作者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致力高举的,也是对学生的“熏清陶染”(《颜氏家训》),让学生在善与美的感染中,使自己的内心变的宽厚、平和、温顺,让生活多一份宁静、和谐,这是符合新课程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的情感目标的,只不过在余秋雨的笔下,这种情感熏染的作用,更带有一种浓厚的儒雅的书生意气,更带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色彩。



(5)心性高远



新信客虽然身处乡野,但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从早先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到作为信客隐忍负重,直至最后做了地理教员、小学校长。我们从信客的生命轨迹中可以看到,信客的内心始终涌动着超脱平庸的生命底气,身世浮沉、命运兴衰,不管是面对羞辱的隐忍,还是面对馈赠的淡然;始终给我们一个气度卓越的赫然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他始终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卑微而不苟且、隐忍而不麻木。不管是作为信客的任劳任怨,还是作为乡村教师的恪尽职守,都显现出他内蕴的天分、高远的心性,作者用杰出的乡村教师的身份,作为信客人生角色的最终依归,显然是富有寓意的,他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样的人往往富有灵气而又命运不济,但又值得人们感念缅怀,他们心性极高,灵敏有德,却往往遗落乡野,最终幻化为一道美丽的烟岚,在乡野上空回旋,守望着家园。这样的人的生命作为也许并不很为时代关注,但生命的余响铮铮入耳,“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原文),就是一个明证。令人叹服的是一种无言自高的人格魅力。



赏读《信客》,可以感受到在信客身上确实承载着很多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理念。余秋雨对散文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把理性的框架建构在以细节和感性的形象为支撑的艺术基点上,双方相互渗透,既有理性的穿透力,又能以充沛的感性和经验构成文本的内在肌质,为读者敞开一个清新朴实,富于人性光辉的经验世界。这种散文笔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他采用小说的笔法。《信客》简直可以视为一篇优美的小说来读,作者采用小说的笔法写信客的忍辱负重,在与不同客户之间得到或心酸或温暖的经历,写信客在连接城市和乡村世界中的独特历史角色,没有太多的议论,只是平常的客观描摹,但透视出的信客人格魅力和人世苍茫之感总让人不胜喟叹。



二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融入作者的情感,本文刻画新信客就着重进行细节描写。“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这些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信客内心的痛楚和外表的木讷。就内心而言,信客是痛楚的,他本已风尘劳苦,却还要遭受无端的埋怨呵斥,但他只能用沉默来平息乡人们的幽怨,用木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痛,一切都缘于信客的善良和宽;“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信客念在其同乡的情分上,念在他“颠沛”在外的辛苦奔波上,没有撕破他的伪装,这显示了他宽厚待人的博大胸襟、内敛坚忍的人格魅力;“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信客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奉献者终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是铺垫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在写新信客之前,先写了老信客的遭遇,这是交代了新信客从业的原因,也为新信客最终因为无法言说的内心痛楚而放弃信客职业埋下伏笔。作者采用铺垫的写法,实则上强调了“信客就在一个信字”的职业操守。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老信客和新信客之间,老信客和信客一样,饱受艰辛,任劳任怨,一生勤劳善良,但是他们的结局迥然不同:老信客最后被迫离开家乡去坟场看坟,最后他悄无声息地死在远离乡村的坟场;而信客能够有幸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校长,死后“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这样的对比非常警醒地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城信,一定要操守自重;同时,新信客的完美结局无疑在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不断奉献中得以实现,而在奉献之后,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一定要经营好自己的风雅人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信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阅读这篇散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信客这种职业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一个产物,而且这种职业已经消失,所以学生情感上有陌生感、距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更贴近地去了解、喜爱信客。



导语我设计了以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切入,使学生对这一陌生的职业产生了探究的兴趣。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同样工作性质、身上同样蕴涵着精神内涵的信客身上。由此我再一次感悟到: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语对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再如,研读探究主旨部分。我让学生找出对信客印象最深的一点谈体会,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对信客的职业特点刚刚有所了解,他们觉得挺新鲜,挺感人,印象自然会深刻,这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能畅所欲言。



另外,泰戈尔小诗的设计也是学生情感调动的兴奋剂。有了音乐,有了氛围,学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注重了形式灵活地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去了解这一职业的表里,这是这节课较为成功的一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感觉较吃力的地方,像对本文语言风格的品味就不是很到位。究其原因是平时语文课上语言品味训练力度不够,由此我认识到了加大学生语言品味训练指导力度的必要性和阅读典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执教者:济南张安中学 唐霞)



专家点评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此案例中教者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教者通过现代化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教者开头用影片《那人那山那狗》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中间再配乐朗诵泰戈尔的小诗,使课堂气氛再度出现高潮,信客的精神再度感动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教者设置“信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和基于个性的体验,话题的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三,走进自我,情感体验内化。教者设置“学生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不过,依笔者以为,这个案例中,还有几点需要改进。



首先,教者应该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没有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而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因而信客的形象不是很清晰;同时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也没有提高。如果透过课文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这样才能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力透纸背地品味语言和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教者应该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如果在“信客精神带给你什么启示和感悟”这一环节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文化意蕴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品质,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奉献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风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这需要举重若轻的教学艺术。



第三,课堂评价语应该充满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单一,“很好”“太好”重复出现,使得课堂缺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如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也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温州实验中学 陈舒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信客》教学实录



济南张安中学 唐霞






教学实录一



生观看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片段



师:影片描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湘西山区当邮员的父亲退休,由唯一的儿子接替。父亲担心儿子第一次走邮路出差错,让陪伴他多年的忠狗相随。三天两夜的辛苦奔波,使儿子对父亲走了20多年的山山水水、大村小寨有了一番新认识:原来自己身负的不仅是一个乡邮员的责任,邮袋装载的也不仅仅是邮件,而更多的是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和影片中的邮员一样的人──信客的故事。



教学实录二



师:信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他的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特别佩服。那么辛苦而清贫的工作,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很了不起。



师:很好!他提到了几个词,我写下来。(板书)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生:他的宽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一颗博大的心包容了同乡对他的污蔑,这不能不让我感动。



师:好!待人宽容(板书)



生:他的善解人意特别打动我。老信客因为一次小失误被众人遗忘,晚景凄凉,可是信客却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我觉得那是因为他做了信客之后更能理解老信客、更尊敬老信客的缘故,所以我觉得他特别善解人意。



师:很好!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而且从中挖掘出了信客的品质。



生:信客工作的辛苦和他转行之后工作的出色让我印象深刻。几十年的长途跋涉,疾病缠伸,工作辛苦,生活贫苦,有时还要忍受不白之冤的心理痛苦,转行后他做了教师,当了校长,干得很出色,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觉得是信客的经历让他增长了才干。



师:说得很好!奔波劳累的信客生涯尽管一片苦楚,但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成为他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生:我最佩服他的诚实守信,做了三十年信客,他从未失信于人。和老信客相比,他无愧于信客的信誉,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师:很好!你从哪里看出来人们很尊敬他呢?



生:从他不干后很多人还想让他代理邮政业务可以看出来,还有乡人都推举他做老师,他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也能看出来。



师:非常好!课文读得仔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信客,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等美好的品质。(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学生齐答)。哎,刚才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老信客,我就有疑问了,文章为什么在写新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呢?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生:写老信客,是为了和新信客进行对比,来突出新信客的诚实守信!



师:那作者是如何看待老信客的呢?



生:我觉得作者对老信客不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对老信客的遭遇是非常同情的。老信客对新信客的万般叮咛及殷切希望也能体现出他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很好!新老信客都体现着信客高尚的职业道德。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写老信客是为了交代年轻信客做信客的原因。



师:很好!还有吗?



生:先写老信客,就强调了信客工作的特点:必须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讲究诚信。



师:好,咱们来总结一下!从结构的角度说,先写老信客为后文做了铺垫;从内容来讲,交代了信客从业的原因,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长途跋涉、十分辛苦,还强调了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这些使得新信客成为可以让人信赖的信客。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可写的人很多,可他为什么要写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呢?



生:信客的地位可能显得卑微,但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觉得作者是在赞美具有信客精神的人,而且希望会有更多具有信客精神的人。



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吗?



生:因为信客这种职业虽然已经消失了,但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所以作者要借一种逝去的职业呼唤一种永恒的精神。



师:很好!余秋雨在一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时曾说:我们的前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何处”?需要后代去寻找,寻找到结果以后,哪一些在现代社会可以重新复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本文就是借着已消失的职业—信客,来褒扬可贵的诚信精神。



教学实录三



师:信客的精神让我们感动。那大家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学生笑)



生:我觉得我可能做不到信客那么好,首先我可能吃不了苦,而文中的信客竟然在这个岗位上奔波了30年,让我自叹不如;再一个,我没有信客那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胸怀,如果帮死去的谋生者处理完后事,还要遭到冷眼,我会一气之下走掉的,而且我更忍受不了别人对我的污蔑,我会对同乡怀恨在心的。信客真的挺了不起的。



师:她说得真坦诚!也就是说信客的所为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就能做到的,是吗?那是一种思想境界。



生:如果我是这位信客,我想我也会努力做好这工作的,因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人们啊,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会教我走好信客工作的每一步的!



师:说得真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要向信客学习什么呢?信客精神带给你什么启示和感悟呢?



生:信客之所以最终赢得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他的讲信用,所以本文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信守诺言,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老信客的一次失信,毁了他的一世英名。所以即使坚守诚信会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师:说得好!诚信是立身之本。



生:信客从这个职业中学到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后来做了老师,还担任了小学的校长,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说明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懂得坚持的。



师:他在信客身上感悟到了成功的诸多要素。



生:我觉得生活中无私奉献的人很多,像清洁工,他们虽然从事着又脏又累的活儿,但他们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他们是可敬的人,但是有时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文中的信客也遭到同乡的诬陷,感受到信客职业的凶险,就此不干了。一我们应该对所有无私奉献的人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感激,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失去了才怀念遗失的美好。



师:说得真好!他告诉了我们要珍惜、尊敬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我这儿有一首泰戈尔的小诗,它热情地讴歌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们,下面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诚信、奉献如信客的人们献上这首颂歌(屏幕显示泰戈尔的《某人》,播放音乐,师生齐诵)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



教学实录四



师: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找出来,我们大家共同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生:我找的词语有“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



师:好!找了很多。你觉着这些词语有什么特色吗?



生:很有诗意,语言典雅。



师“对,本文的语言特色就在于质朴典雅,精辟畅达,值得我们学习。请再找出几处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特色,学习本文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揣摩、品味描写人物的典雅精辟的语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体味作品中的人生理念和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导入:生观看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片段,为感知课文信客的形象作铺垫。



第一板块:拎读──整体感知



1.活动设计: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话题设计: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信客,了解信客的职业生涯。



3.话题设计:你对信客这职业的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信客职业的辛苦。



4.话题设计:年轻的信客是如何评价信客这份工作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句眼(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第二板块:精读──读懂人物



1.话题设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凶险”可以从哪些事件看出来?



设计意图:找准概区域,选取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2.话题设计:这条路越来越凶险,信客是凭什么精神“撑持”着,从文中哪些字词句读出来?



3.活动设计: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点评文中描写信客职业的语言。



如:“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这些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信客内心的痛楚和外表的木讷。就内心而言,信客是痛楚的,他本已风尘劳苦,却还要遭受无端的埋怨呵斥,但他只能用沉默来平息乡人们的幽怨,用木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痛,一切都缘于信客的善良和宽容。



“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信客念在其同乡的情分上,念在他“颠沛”在外的辛苦奔波上,没有撕破他的伪装,这显示了他宽厚待人的博大胸襟、内敛坚忍的人格魅力。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信客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奉献者终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话题设计: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活动设计:学生圈点老信客表现的词句,与新信客对比阅读,更深刻理解信客的风雅人生。



第三板块:品读──读懂作者



1.话题设计: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



2.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不停留在课文表层,读懂作家寄予的人生理念。



3.相关链接: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是一个有着极强人生意识的学者和作家。在众多的艺术主张中,最令他满意的是“为人生的艺术”。正因为他有着极强的“人生意识”,他不能不关注作为完美人生最基础的构件──“健全人格”,他惨淡经营,他苦心设计并身体力行。他念念不忘的是荣格的一句话:“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个体文化的成果是个体人格,全体文化的成果是全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成果是全部的中国人,改变文化就需要从改变人格开始,而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康完满的人生。余秋雨是行走在文化苦旅中的信客。



《信客》选自《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一部文化散文集,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进行着对文化的阐释。他的散文处处把人生的热血贯注于文化之中,使之成了生气勃勃、充满了人生真情的活文化,这也正是余秋雨散文诠释“文化”含义的一个重要层面。



第四板块:拓写──读出自己



1.活动设计:信客死后,很多人前来吊唁,请你为信客写一段墓志铭。



2.资料穿插:普希金的墓志铭、司汤达的墓志铭(作为提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信客》的文化批判



赵风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以及普通人的人格构成。《信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信客》一文写两代信客的人生,虽带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仍然比较偏重人文性。所以文章写信客这个特殊行业不是目的而主要是为了表现它所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蕴涵。它的文化批判意识与全文的基调是一致的。读《信客》,我认为它的文化批判意识至少有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信客》是为当时而作还是为当世而作,从故事内容看《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两代信客发生的故事,由此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一幅幅风俗图,但在这幅画卷里,作者“把知性融入感性”(余光中语),诠释着与历史相联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信客》里我们看到了信客为通报噩耗而被人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以充当别人“出气筒”的可怜,看到了信客为死者把点点遗物送去却遭受了“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而到头来(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可悲,看到了信客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出示物证却遭人诬谄并“倒打一耙”的可叹……作者写的是“当时”,但我们读来却是对“当世”的一种警示和感召。尤其是年轻信客饱经了工作之苦、生活之苦和心灵之苦$却依然保持了这份“诚信”的美德。作者是在寻找,还是在呼唤?



但如果循着作者这条理性的思路,我们似乎发现,其实这又是矛盾的,凭着两代信客这种顽强的承受力,都不应该告别自己所从事的信客职业:一个去看坟场,一个从教当了校长。那么,在这里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斗胆地揣测一下,作者处在当今这个从业多元化的社会,文章是否力图去解释选择与坚守以及放弃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因为它有一种失败的无奈,像老信客抱璞守玉,失信自残,最终一路寂寞伴坟场,它是一种敏锐的选择;像年轻信客由于感受到“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撑持不了”,才让人生拐了弯……但他或许清楚地认识到,是30年信客的经历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才有了后来适合从教的选择。试想,今日的“跳槽”现象不正是从中找到了最好的注脚吗?我们在某一职业上真正付出了,即使再艰难,还是有好的回报的。《信客》一文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批判意识是显见的。正如有人对《文化苦旅》评论所说的:“是对历史和现实有合乎人的审视品味,有历史的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铸民族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的散文。”



第二《信客》是关注人物的命运,还是看重人格的构成?



《信客》作为一篇故事性较强的散文,抒写了两代信客的辛酸经历。老信客一生的信誉毁在了那条窄窄的丝绸带上。“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而他只能“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年轻信客从业30年,通报噩耗,无端受气,出示物证竟遭诬谄,他他“一生坎坷”,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身上。读此文,我们除了对人物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外,还将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那就是两代信客表现出来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宽厚待人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但余秋雨并没有这么简单,他能把各种人物的心态及事物的原委分析得淋漓尽致,能把看似愤怒而即将迸发的情感表现得那么平和,不动声色。但细细体味后,就会引发你的深思,在思考中你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文中的一系列的人物也都难以用好坏来界定。写两代信客,作者一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其树碑立传;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作为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和心态。他们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他们所承受的太多,最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也正形成了人物命运和职业人格中间的巨大张力,同时也使这个职业陷入了难以解决的“两难”境地“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但人们又怀疑,信客之“信”使得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没有人能撑持得了。其间有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又有人性的、道德的因素。这一切,唯其是复杂的、矛盾的,才是真实可信的。一篇短小的散文,负载着如此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容,正是作者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才创造出如此耐人寻味的篇章。



读《信客》作此“苦旅”不知当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