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1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1.主旨



《望江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据史传记载,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揽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确保西北边境安定的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武陵春》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退居江西上饶时所做。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整首词中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2.结构



《望江南》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渔家傲·秋思》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是描写塞下景色,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他们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武陵春》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的思想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3.延伸



《望江南》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但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全词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表现得含蓄、细腻。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渔家傲·秋思》,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的作者非凡的英勇气质,也表达了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的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英雄本色。但是,隐藏在这种雄心壮志背后的,是苏轼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他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整首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武陵春》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整合效应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点评】



这是一堂好课,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提出来共同探讨:



具有明晰的教学立意。即追求五首词作教学的“整合效应”。这种整合不是随心所欲,遵循了中学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知人论世而了解背景,二是通过美读和咀嚼而深入意境,三是借助比较而得其主要特色。立意既明,教学类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也就清楚了:属于文学鉴赏型;教学方法主要是美读、比较和讨论。



“整合”的思路,使得“比较”的教学方法得以细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细”在何处?王老师抓住了那个“愁”字,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凭借“比较”这个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到五首词作之内,分组品评,逐步深化。其间,又联系美读辞章、介绍背景和探究交流。于是,整堂课气氛活跃而又有板有眼,实现了“活”与“实”的结合。学生受到激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的境界。这是与教师平时安排有序有效的相关训练分不开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境界是令人神往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占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三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平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二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片断一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应用了大胆的联想想像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像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的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词五首

天津九十九中学 郭雨
1.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教学重点:领会古诗优美的意境

3.教学难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4.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比较阅读、鉴赏

5.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宋代是词、元代是曲,明清则为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和词中所寄喻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交流通过工具书自己解决的疑难字的正音。

三、分析《望江南》

1.检查预习:请同学们交流有关文学知识的预习报告,其中包括温庭筠和花间派的介绍。

2.全班齐读本词,体会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四、分析《武陵春

1.请学生小声自读这首词。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李清照都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3.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理解本词大意。

4.教师提问,全班讨论: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4)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六、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

2)总结自己总了解的古代诗词中写愁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范仲淹、苏轼和辛弃疾的文学常识。

2.自读这三首词,小组内讨论每首词的大意。教师巡视,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随时提问。

3.组织全班讨论,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总结时的答案提示:(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3)总体分析:相同点是从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从风格上来讲,豪放、开阔、雄壮。不同是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五首诗

2)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并写出300字左右的感想。

板书设计:

题目
描写内容
抒发感情
渔家傲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
打猎: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激越磅礴

——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这首《破阵子》即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0: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