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七年级上册第23课《羚羊木雕》 | 课型 | 自读课 |
教学目标 |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抹、犄角、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
2.能抓住文章关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3.在感悟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4.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表象,领会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
教学重点 | 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
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
教学模式 | 讲读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 2课时
|
| 预习要点 1.运用工具书掌握“抹、犄角、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勾画圈点,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2)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关爱中。有来自亲人的关爱,有来自朋友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在成长,亲人爱的表达方式也应随着我们的成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如果父母未发觉我们长大了,他们的爱与友情发生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道走进作家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探究爱的真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故事情节
全文分四个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查问木雕”──插叙“赠送木雕”──“强迫取回木雕”──“取回木雕”
2.初步领会人物性格
妈妈──严厉
爸爸──世故,沉稳,威严
奶奶──通情达理
万芳的妈妈──武断泼辣
万芳──仗义
“我”──重情,软弱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a)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对人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读出语气,找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的句子进行品析。
<1>刻画妈妈的句子: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
品析:(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妈妈神情面貌一一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可见妈妈是个严厉的重财轻义的人。
<2>刻画“我”的句子: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5)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
品析:(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我”被逼无奈,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以及软弱。……
<3>刻画爸爸的句子:
(1)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是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2)“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品析:“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与妈妈的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沉稳、威严。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品析: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5>刻画万芳的句子:
(1)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2)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品析:(1)句表现出万芳的仗义,(2)句表现出万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可见她对友情的珍视。
(b)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把握叙述性文字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责怪父母重财轻义,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应简单粗暴,应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能伤害她们美好的心灵。
总结: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成人世界,她们注重的是物品的价值,漠视孩子间的友情。
第二课时
四、演读课文,体验反思。
1.学生分四个大组,分别从“我”“万芳”“妈妈”“爸爸”的角度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我”:你能说说前几天和父母发生的不愉快吗?你觉得这样处理这件事好吗?为什么?
“妈妈”:您觉得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可取吗?
“爸爸”:您把木雕送给了女儿,她却没有支配这个礼物的权利,您不觉得这样做很矛盾吗?
“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来找你要回礼物时,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爸爸”、“妈妈”: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们认为事情应当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我”“万芳”:作为孩子,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事情的重演?
2.教师自荐为“有话好好说”访谈节目主持人,小组推荐或自荐一名同学为相应的文中人物,作为这次活动的访谈嘉宾,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谈论话题:羚羊木雕事件究竟怪谁?
3.观众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课文结构
六、教学建议
同样是描写家庭中的矛盾、冲突,《风筝》述说的是一个久远的故事,《羚羊木雕》描写的则是一个身边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文中所发生的这一场家庭矛盾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家庭中或多或少找得到“影子”。并且在人的个性日益张扬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一矛盾冲突会越发凸显。因此如何以这篇课文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避免这一矛盾冲突的最佳方法,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是教学的首要内容。当然,课文在写作上看似简单却巧妙的布局、人物性格的画龙点睛、人物心理变化的自然过渡也是教学时值得探讨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最好在一种理性的、良好的心态之下进行,教师应设法为此营造氛围。
2.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这场家庭矛盾的是非曲直的讨论中,可能会引发学生对“代沟”“友情”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加入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和发表创见,另一方面要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理性评价这一场家庭矛盾,客观看待“代沟”,正确对待“友谊”,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
|
听讲
快速阅读、勾画圈点
思考归纳
互动讨论
品析语言
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