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7-5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山市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张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
能力目标:1.领悟我说──我问──我写的阅读模式,培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能力。
2.熟悉文中的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德育目标:领略人世间奇异的自然现象美,激发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实录
[我说]整体感知、畅谈感受
师:《聊斋志异》专门记述奇异之事,你认为"山市"最奇异的地方在哪里?请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学生在书中点勾圈画,马上有人举手发言)
生1:(朗读: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我认为这句话写出“山市”形成速度快,而且突然,出乎意料。
师:那个字能体现你刚刚说的这种感情?
生1:“忽”字。
师:那你再读一遍这个句子体现一下
生1:(再朗读,学生鼓掌)
师:读的真好,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朗读,既而风定大清,一切忽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来无踪去无影,我觉“乌有’’有两个字太神奇了!
师:说的不错,读的如何呢,哪位同学评价一下
生3:她读的没节奏,没什么感情,声音也太小了。
师<笑>:那你给我们读一读
<生3读,学生鼓掌>
师:读的真好,看来朗读不光要做到音准,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面的同学要得多注意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学生4、5、6、7、8各说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我问]合作探究,三问三笿
师:对于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知道的,现在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将疑难问题提出来,注意问题要有价值。<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
生9:什么是山市,它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疑惑>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想知道“山市”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想知道,所以特地请了你们的物理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鼓掌)物理老师:同学们好。山市是大气层中的光线因折射而形成的幻景,是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发生折射或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有远处物体的影子,一般在沙漠成空旷的自然环境里才出现。到初二学到物理知识。同学们会了解的更详细。(多媒体演示山市成因,密度的概念)
生10:为什么古人把“山市”说成“鬼市”?
生11: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科学的解释山市形成的原因,现代人就不会这样认为。
生12:因为山市里人烟市肆,与世无别,亦真亦幻,人们感到神秘,所以称它鬼市。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3、14、15、16,分别质疑,山市变化经历了几个步骤,变化描写的顺序,山市里有没有街道,危楼上有多少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等)
[我写]仿写练笔、深化主旨
师:蒲松龄用自己的语言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的形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尽显其妙。一幅幅画面如一颗颗神奇的珍珠,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把它们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链。抒发了自己对山市奇异之美的赞叹。其实人世间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也像作者一样把它们有感情地描述出来。
(学生思索拟稿,相互交流)
学生17:我描写的是夏日流星。夏天,流星闪现在我们的头顶,金黄的光亮刹那间划亮天空,似一道耀眼的光弧。它来去匆匆,留给人们无限遐想。
师:语言较优美,只是流星太短暂,同学们不能仔细观察它的过程,有没有其他的自然现象能让我们细致观察一番的?
学生18:我写的是彩虹。雨后,被雨水冲刷的天空格外湛蓝,天空东北角依稀印出一道浅白的圆弧,它若隐若现,似有却无。不一会儿,圆弧呈现出色彩缤纷的模样,有红色、蓝色、浅肤色,每种颜色的分界比较模糊,像画家手中未晕开的调色盘。渐渐的,色彩明晰了,圆弧也变得格外耀眼,仿佛闪着光芒,使人无法直视,镶嵌在空中,竟像一幅逼真的图画。(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她按照彩虹出现的时间顺序细致的描摹了彩虹的颜色、形态变化、而且加入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生18、19、20分别朗读自己描写的日食、海啸、火山喷发等片段)
<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本环节可挪到课后>
三、教学反思
一篇传世佳作可学之处实在太多,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首先,本节课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会学。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下的课堂里提倡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本课文篇幅短,内容颇浅显,是一篇自主阅读的典范之作,适宜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方法的传授。所以教师把方法策略的学习放在实现“三维目标”的首位,使学生不再劳而无功,读而无获。
其次,本节课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乐学。
本节课里令学生感兴趣的除了“山市”的奇异,还有语文课堂里出现了物理老师的身影。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强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是教者设计的一个初衷。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语文学科学习质量。
最后,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要学。
本节课自主阅读部分三个环节“我说——我问——我写”设置都围绕“我”(学生本人)进行,由学生发生主观动作,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建构新的认识结构的学习环境,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鉴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课文精彩语句的咀嚼品味还不够充分,分组讨论时,组员素质的差异使个别小组学习效果不太突出,此外,如果教者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再放手一点,让学生更活跃一些,或许学生的思维会碰撞更多美丽的火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