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7-5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云识天气
安徽省安庆一中 陈五杰
一、导入
《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还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这节课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学习、体会。
二、把握说明方法
教师介绍: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等等。
速读课文,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学生的回答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给予指导点拨明确。
展示活动成果。
示例一: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作者将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与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分别说明;在“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里,分别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象征晴朗天气)和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预兆阴雨风雪);在“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里,又分别介绍了晕、华、虹、霞。这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二:本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把晕、华、虹、霞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示例三:本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卷云比做绫纱,卷积云比做鳞波,积云比做棉花团,等等。这种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而且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三、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一份药品说明书,要求学生从语言特点角度与本文比较,发现二者的异同,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中的“往往”和“常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句话中的“最”字有什么作用?
(3)“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话中的“丝丝缕缕”能否换成“一片一片”?为什么?
教师对学生发言加以指导和点拨后明确:
(1)“往往”和“常常”不能删掉。因为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辨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的观点。同时也使说明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最”字用得非常准确,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
(3)不能换。这里的“丝丝缕缕”与后面的“羽毛”和“绫纱”搭配使用,十分准确。如果换成“一片一片”,不仅与“绫纱”搭配不当,而且与“一片羽毛”重复。
2.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与药品说明书比较起来,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简洁、生动、形象的描绘,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谚语的引用。
(1)齐读课文第1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2)齐读第3段,找出描写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示例:作者用“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的细致描绘,说明“卷云”的薄;用“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卷积云的形态特点。
(3)积累文中引用的谚语,理解它们的作用。
谚语的引用,既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四、质疑、讨论
学生自主质疑,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讨论答疑。
例如: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进一步揭示出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启下说明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练习反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语段中画线的“不一会儿”和“顷刻间”突出了什么?
(2)加点的动词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突出了云层猝不及防的变化过程。(2)它们使天气的变化富有层次感,表现了不同阶段云的不同形态,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2.“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下面一层内容的概括。
3.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参考答案:略。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1)“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 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2)列数字 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六、延伸拓展
除了看云能识天气以外,还有那些自然现象能帮助人们识天气?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示例一:看风识天气。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早东夜西风,明日好天公;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示例二:看物象识天气。鸡打沙窝,要下雨;河中鱼打花,当天有雨下;龟背潮,下雨兆。
示例三:看温度识天气。春寒夏雨多,夏寒断水源;伏冷秋雨多,伏热冬雪多;早晚冷,晌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
七、课堂小结
通过对《看云识天气》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知道了从哪些方面阅读说明文,那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八、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短小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