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1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匆忙的一节课——《分类》的教后反思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是上班的第二天,跟孩子们的关系似乎融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很多。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似乎又回来了。

今天上了《分类》这一课,我的教学主要参考了富阳教研信息网上的一份设计,主要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知分类的价值

1、师:小朋友们去超市逛过吗?超市里的货品琳琅满目,少说也有几百种吧!那去买东西多难找啊!如果你想买牛奶会到什么柜台去找?买铅笔呢?你妈妈如果要买化妆品呢?为什么你们买东西这么方便呢?想想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2、揭示概念:同学们挺能干的,马上就找出了主要的原因。像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3说一说、做一做,初领分类的方法(按同一标准分)

①联系身边事例,说一说哪里有分类的现象?例:家中厨房、书店、百货大楼``````

②出示投影片,这家商店的物品是怎么分类的?

二、实践、交流,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方法(按不同标准分)

出示投影片,这些水果可以怎么分类?(小组讨论)

三、小组活动

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学具盒,内有多种颜色,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先小组交流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给自己小组的同学分类。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由学生按不同的标准把同学分成几类。如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着装分等。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老师想听听。

五、课外实践

1、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自己的书包。

2、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

反思:

1、教学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学生的兴致还是比较浓厚,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课堂,对分类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合理的灵活运用,比如对班内同学的分类,他们除了传统的角度外,还会从学习认不认真、乖和不乖等等标准来分。

2、学生对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标准来分,掌握的比较好,表述也比较清楚。

不过总的来说这节课问题多多,很多方面显得很匆忙,很乱:

1、学生的课堂常规问题:教学的组织管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缺少一种激励手段能让所有的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马上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些外部的奖励措施,我这个教惯高段的老师要好好洗洗脑了。

2、倾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中采取了同桌讨论、四人讨论的学习形式,可效果非常不好,秩序也有点乱。也是值得自己深思的问题。

3、学具的正确合理使用。一年级的孩子贪玩,一盒学具放在孩子面前,学生怎么克制想玩它的念头,而专心听课呢?一节课下来,始终有几个孩子在那里玩学具,我该想怎么辙呢?不用学具是不可能,怎么样用好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一次整理作业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也许是自己刚从高段下来的缘故,虽然现在我在教一年级,有时候不由自主的会用对高段学生的要求去要求这些孩子。昨天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昨天放学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整理7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题,要求是按规律。我心里没有把握学生是否能完成,所以还是扶了一把,设计了两张表格(如下),让他们按得数归类:

Zhěng lǐ àn guì lǜ tián

整 理7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按 规 律 填)。

□+□=7

□+□=7□+□=6

□+□=7□+□=6□+□=5

□+□=7□+□=6□+□=5□+□=4

□+□=7□+□=6□+□=5□+□=4□+□=3

□+□=7□+□=6□+□=5□+□=4□+□=3□+□=2

□+□=7□+□=6□+□=5□+□=4□+□=3□+□=2□+□=1

□-□=1

□-□=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为了不想让学生来问我怎么做,我把练习纸委托给语文老师,让她代我下发。

今天一早,我就回教室把这些练习纸收了起来,批改之后,效果满意。除4位把练习纸忘在家里的学生,其他50位同学均完成了任务,其中:

7以内的加法:例如7的加法,能用1+6,2+5,3+4,4+3,5+2,6+1,7+0的顺序来整理的有38人,能用1+6,6+1,2+5,5+2,3+4,4+3这样一对一对来整理的有7人,其他打乱次序的有5人。

7以内的减法:除5位同学不能按顺序来整理,其他45名均能按被减数和减数从大到小7-6,6-5,5-4,4-3,3-2,2-1或按被减数、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

反思:这次作业的结果是让我满意的,我想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只要他们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对于整合性强的练习,一年级的小朋友同样也能出色完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小学低段的数学课应该小步子走路,老师应该手把手,不然孩子会摔跤。其实我觉得低段的数学课也应突出重要板块,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还是把主动权交还给。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绽放奇彩!

如果这次作业,我不是规定让学生按得数大小来整理,我想学生的答案会更精彩,个性能得到更好的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8和9的认识听课随想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听了我们同年级一位老师的课,因为是推门听课,上课的老师看到我们进去显得有些紧张。没有精心雕琢的准备,课倒上得原汁原味,亮点可寻,不足之处也有。

这位老师今天上的内容是8和9的认识,过程大致如下:

1、复习6、7的组成。

2、看书p53的主题图,找找图上哪些物体是8或9个?说说是怎么数的。(揭题)

3、数数的教学:从学具盒中数出8个圆片和9个三角形,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4、数的顺序教学:出示直尺图,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顺数、倒数,根据直尺图提出数学问题,讨论。

5、数的大小教学:根据点子图数数,再比较7、8、9的大小。填<、>和=。

6、基数和序数的教学:p54的蝴蝶图。

因为整节课前松后紧,8、9的书写教学没有完成,学生也没有当堂作业的时间。

从这节课本身讲,我觉得这种课正是我们寻常在上的课,比不上公开课的完美,但真实、自然。在这里我整理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请小朋友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小圆片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

生:(生自由摆)我用8个圆片摆出了一朵美丽的花。

生:我用8个圆片摆出了一间小屋。

生:我用8个圆片摆出了人字。

……

师:给你9个小三角形,你能摆出什么图案?

生(自由摆):我用9个三角形摆出了一只蝙蝠。

生:我用9个三角形摆出了一座山。

生:我用9个三角形摆出了一个工字。

……

整个教学过程先静后热闹,学生活动时,教师里静悄悄的,学生们的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成果时,争先恐后。当然,如果整个环节中能采取一些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欣赏、评价一下同伴的成果,感觉可能会更好,师生可能真正的互动了。

片断二:

师(出示点子图):图上各有几个点?

·        ·       ·

·        ·       ··

·        ··     ··

··      ··     ··

··      ··     ··

生自由回答:7个 8个 9个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我是一点一点数的。

生:我是这样数的:5+2=7 5+3=8 5+4=9(你真能干,老师没有教过的你都会。)

生:我是这样数的:我先数出左边的5个点子,然后再往下数。

生:我是这样数的:我先数出第一幅是7个点子,第二幅多一个就是8个,第三幅图再多一个就是9个。

……

学生的表现比教师精彩,可见思维绽放的火花。

我们教师的语言在这里显得比较贫乏,除了居高临下的表扬:“你真能干,老师没有教过的你都会”,似乎不能有更好的表扬语言。同时教师的语言调控能力也有待加强。数点子图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得很精彩,可就是缺了教师画龙点睛的一笔,使整个过程显得有些缺憾,其实当学生说:“我先数出第一幅是7个点子,第二幅多一个就是8个,第三幅图再多一个就是9个。”就是应该适时点一句:“对啊,比7多1的数是8,比8多1的数9。”这种引导对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可能也反映了我们现在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学开放了,我们教师的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该如何更好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用数学”教后反思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上了第一册数学中“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会用7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因为教室里还没有配备好实物投影和电脑,所以只能用投影片,教室里学生多,效果很不好。虽然课中一大半学生懂得会用语言来表达图的意思,但整体来说效果不理想。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点:

1、重视了学生的动口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同年级的老师都有这种感想,现在在上课时学生几乎不太要用笔,一般都是说啊听啊。但毕竟班级人数多,说毕竟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参与,对于刚入学一个多月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要说讨论有多大效果也很难的,我们所努力的只能说是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一种意识。如果对于书上的四幅主题图的教学都能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发现问题马上解决,效果可能会好些。

2、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数形结合的能力比较差。我可能对于课件寄予了太高了要求,其实自己满可以根据教室里的情景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学习兴趣会高些,效果也可能会好些。

3、大括号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一上课先介绍了大括号和问号这两个符号。后来在图中出现时学生没有觉得突然,但是对于大括号的意义的认识学生显然是不够的,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大括号就是表示合并。在后来的练习中减法的没有问题,反而加法的做得不好。有道题是这样一盆花(4朵),加两朵花,然后用大括号连起来,很多人做错了,写成6-2=4。

4、教材本身有个小地方我觉得可以修改:石榴的这道题,其实树上只要打一个问号就好了,不用把还有的三个石榴画出来,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也能更好的和加法区分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可爱的“范王郅禺”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范王郅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自己来到了战国年代,感觉自己要见到一个诸侯国王似的。实际上,他是我们班一个学生的名字,大概是爸爸姓范,妈妈姓王吧,至于为什么用上“郅禺”这两个颇有文言文味道的字?暂时无从“考证”。

也许是因为名字特别,从一开始我就对这个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心。他算是那种一见就会让你忍俊不禁的孩子,实在是没有辜负父母的用苦良心,也没有辜负他的那个奇特的名字,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听说7月份新生测试时,他就又显山又显水的,给全体测试老师上了一课,测试组的老师对他的记忆非常深刻。如今,我成了他的老师。此刻在这里面对屏幕,描述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喜爱之情。

他的个子很小,坐在第一排,尽管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可他在上课时似乎不能安静地坐一分钟。不过看似忙碌的他,回答问题却是很积极的,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举了半天,真叫到他了,却不知道问题了。当然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能经常捕捉到他的闪光点:

──他会绘声绘色地表述现实中的加法问题,还会自主地配上手势……

──遇到窘迫时,会急中生智。老师让他做小老师,他非常高兴,可真当上了,又遇到问题了。他悄悄告诉我: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然后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大声说:我叫班长来回答!

……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总是在给老师制造麻烦,不停的有学生会向你打小报告,范王郅禺怎么怎么了,也不停的需要老师提醒:“范王郅禺,请你坐好!”“范王郅禺,请你仔细听小朋友回答问题”……他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调皮孩子。

孩子的性格是千差万异的,可调皮孩子的性格特征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育这些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难的多,可也有趣的多。对于这类学生,我想我们更要关爱他们,构建起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潜能,发表独到见解,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7的组成的教学片断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今天上了6、7的组成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节课中最成功之处在于7的组成的教学,片断如下:以前面6的组成为基础,这里的教学突出自主性,效果较好:

⑴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自己书写7的组成,并自己上讲台展示结果。

学生的结果:(6,1;3,4;2,5;4,3,5,2;1,6)

⑵师:刚才小朋友们很能干,把7的组成的几种情况全部列出来了,你们觉得这样写好吗?

生评价:

生:这里有几对可以去掉。如5,2和2,5,我们只要留一种就好了。(依次去掉三组,黑板上剩下6,1;3,4;2,5。

⑶师:我们有没有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发现更完美一些呢?

生:有办法(学生举手挺踊跃)学生上讲台写成:1,6;2,5;3,4。

师:你们认为这样写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生:容易记住,有规律;按顺序来写,不容易漏……我觉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有这几点:

1、有序思维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数感的建立,从具体的实物(圆片)到脑子里关于数的概念的建立,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和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有感于“选错教材”和“固执己见”



浙江富阳市富春二小 葛素儿



新教材冲击着老师的观念,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至少教师有了一个比较长的学习时间,所以面临着教材使用时产生的一些困惑,老师还是能接受、能解决,家长就未必了。

今天在给学生批阅双休日的家庭作业时,有几则留言让我深思:

──“葛老师,学校是不是选错教材了?”(新教材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对家长的要求也提高了,他们感到困惑。)

──“葛老师,你是不是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图形到底是按形分,还是按体分,家长辅导也好有个数……”(观念的问题,认为既然是练习,答案总应该是唯一的,家长的脑子里未必能接受练习答案的多样性,这跟传统的太不一样了。)

──“葛老师,这道题请你再辅导一下我孩子,他就是固执己见,坚持两个球不能分在一起……”一道练习题(图片):有大小两个杯子,大小两盒礼物,一个足球和一个皮球。(看到这句话,我笑了,也问了那个小孩子,他就是觉得足球就是足球,皮球就是皮球,怎么能分成一类呢?从小孩子的思维角度看,他或许有理,这完全是不同的物体,是不能分在一起的。他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家长只要一句话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不管是足球,还是皮球,都属于什么形状?小孩子可能就能接受了。这里反映的可能是一个家教问题。

家长,其实也应该是新课改中的重要一员。有些方面需要我们老师去指点迷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融身于新课改的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3: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