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0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获奖论文交流多篇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将生物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



吉林省和龙市第六中学 闫福荣



  人们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来分的——升学考试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就是副科,而初中的生物学,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被各方面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景况下,怎样让学生愿学生物、学好生物,就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丰富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为了让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日回家的机会,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再如,我们这里的很多人都有随着季节进山采山菜、搞“小秋收”的习惯,很多孩子也会随大人们一起去。我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观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状态,学习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我还教给他们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使他们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标本,既学到了知识,更增添了兴趣。



随着类似的各种理论联系实际活动在增多,学生们对生物课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在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竟有很多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课是生物课!”兴趣是很好的老师,有了这位好老师的引导,谁会否认,学生们不会从自然界丰富的知识宝库中获得无穷而有用的知识呢!



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



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其实,我认为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它避讳的是生硬和勉强,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



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请父母品尝,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在寒假时,我布置了“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家庭的春节餐桌。开学后,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用这样的情绪去进行学习,怎么会不使他们劲头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呢!



四、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而长期保持更需要一定的激励。于是,我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



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小刚的爷爷的腿常常抽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他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小红嘴里常常含着一个棒棒糖,有人说这样容易患龋齿,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踊跃抢答。抢答的巩固了知识,“观众”也复习了知识,当然,优胜者也获得了一份奖品,那就是我亲手制作的一个叶脉书签。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从生物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施展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做出他们的贡献。



这既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正在努力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东省肇庆中学 冼国霞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追求知识的传承,注重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生物课程标准就是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用多种形式的教具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发学生兴趣

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和实际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生物学知识或有关实验是不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或实践到的。而且一个课时只有40分钟,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多一点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这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要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直观的教具来协助教学。另外,对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宜采用电视、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不仅可以将教科书中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二、以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

教师应抓住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青春期”这一节时,我采取问卷调查和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教学,再根据学生的疑惑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问卷的问题涉及“你有没有出现遗精?”“你有没有出现月经?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他)呢”等敏感的问题。而学生讲的故事则是关于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情境,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男女同学关系等。由于问卷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学生讲的故事都非常贴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节课的内容,真正是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有了解了这些事情,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和交流关于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等敏感的话题,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连平常上课最容易分心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兴趣倍增。

再如,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游戏来引出课题。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如“相互拍手”“抓手”“接球”“踩气球”等,概括出反射的概念。本节课由于是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而且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所以,课中有许多快乐和欢笑,有许多的创意和出其不意,但都是围绕着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来进行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利用各种竞赛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教学中适时举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让学生在竞争中,把知识牢牢记住,也让学生学会互相协作。

而针对学生学习有所松懈,兴趣减弱的现象,我根据学生能力,选择了一些关于目前生物技术上的热点问题作为辨题,如“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保护者”“医学的发展应有/不应有伦理的界限”“克隆技术有利于/不利于人类”等,让学生争辩。学生在辩论中都能自由表现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每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往往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这样的辩论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知更深入,而且易使学生获得无比乐趣。

四、适时设疑,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探究学习的动力就是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演好一个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让他们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一节时,我在课前就设置了问题如“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除了种子裸露这一特点,还有什么特征呢”等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上岗搜集有关资料,再让他们上课时带来并向同学介绍。这就使他们尝试到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而通过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正是我在这节的教学中想要达到的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 邢凤玉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原型创设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能萌发吗?”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

2.实验创设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通过设立对照实验:馒头碎屑+唾液+搅拌,馒头碎屑+清水+搅拌,馒头块+唾液+不搅拌;全部37 ℃恒温水浴,加碘液检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3.多媒体创设。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4.生物学史创设

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5.热点创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试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 虹



《标准》规定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能力是"自我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源泉",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新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更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发挥网络优势,结合课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善于通过教材以外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自学能力较差。与这种现象相对的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课外读物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方便。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并有条件上网,也已经开始习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这就为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课外知识创造了条件。与生物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一些生物网站(专业的、非专业的),如生物教与学(www.shengwu.fsy.net)、中学生物园地(www.shengwu.363.net)、生物通──新闻中心(www.eblotrade.com/newsf)、北京植物园(www.beijingbg.com)、北京动物园(www.beijingzoo.com.cn)、中国自然保护区(www.naturereserve.gov.cn)、野生动植物园(www.wow.org.tw)以及一些科普知识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www.kepu.com.cn)、科学博物馆(www.mos.org)、三思科学网(www.oursci.org)等。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学能力,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生物小知识。还有,在学习新章节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关于新章节的知识,并在第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总。这样,在学生获得较多课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提问引发学生对本章节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结合多媒体设备及其他传统教具,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人、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色彩丰富的图片与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对于心脏的生理机能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心脏跳动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跳动的各个过程中心脏房室瓣的形状变化,总结房室瓣的作用,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具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学时,收集各种植物的实物图片以多媒体方式播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根、茎、叶的传统模具可以使学生对其内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动画方式则可以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深化实验课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尽可能地结合现有的实验教材,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对叶片下表皮的气孔进行观察时,按照教材要求,学生只需用显微镜做静态观察,由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推测出气孔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生对气孔了解得不多,很难直接由结构推出相应的功能。如果在讲课前事先准备一些叶片的下表皮,将它们浸于50 mol/L氯化钾溶液中,并置于黑暗的密闭容器中 2小时以上,待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气孔的闭合状态,然后置于荧光灯下约20分钟,观察气孔是否张开,再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气孔的开闭和什么有关?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这句话的含义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外界湿度对气孔开闭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再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可以补充这样两组实验:一组将唾液、馒头碎屑分别置于沸水中10分钟,另一组则将它们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中10分钟,而后将唾液与馒头碎屑混合,再分别检验与碘的反应。这两组实验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会失活,而在低温下则活性很低。结合教材原有的实验既说明了酶的作用,又说明了酶的作用条件。

四、设计课外活动,培养组织与合作能力

在中学教学中,组织与合作能力经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能力却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更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更能使学生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与相互尊重,而又不失相互竞争。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组织、合作的氛围。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外活动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案组成小组。每组5~8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相对独立地担任一个任务,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教师在了解各个学生特长与性格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小组的成员,让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领导成员与一个协调成员,以组织并协调这个小组的工作。这样,小组活动既能尽量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有一定的组织性,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与讨论中得到锻炼,学会如何合作。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综合数学、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数学、物理与化学基础知识不充足而生物科学的发展又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作为生物教师,如何把生物科学知识生动、形象而又不失严谨、深刻地教授给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要求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动用各种资源,紧随生物科学发展的脉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 林新平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正确、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大凡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即正确、规范。由于中学生物学科实验、实践性问题较多,涉及的面广,知识跨度大。因此,更需要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这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练就的,并应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规范生物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生物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在讲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时,语言应准确、生动。切忌拖泥带水,简单重复,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所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而且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尽可能不讲土语或方言,要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另外,还要十分注意生物学常用字的准确读音,许多生物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ān)不能读成萎蔫(yàn ),两栖(qī)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ī)动物,蜕(tuì)皮,不能读成蜕(tuō)皮,桡(náo)骨不能读成桡(ráo)骨,臀(tún)部不能读成臀(diàn)部,桧(guì)柏不能读成桧(kuài)柏。生物教师应对易读错的字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教学中读错字是极不应该的,它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威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2 生物教学语言的穿插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裨益。例如,“作茧自缚”的昆虫处于变态发育的蛹期。“油光满面”是人的皮脂腺活动加强的表现。“蜻蜓点水”指产卵。“金蝉脱壳“是指蝉若虫的蜕皮习性。生物教师把这些问题穿插课堂当中,不仅能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糊笼统,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病毒类,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生物了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这些概念都是错的,因此,教师一些平时习惯的说法要慎重,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着意纠正,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依据,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4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都像大学生物学,那么严谨,它的科学性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初中生物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要用高一级的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进行教学,自以为科学性强,实际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中学生的教学要求。例如,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对于初中,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只能这样认识,这么说,如果拔苗助长,反而不能使学生接受。

5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首先,要把备课的过程当做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表达的大问题化解成口头语言表达一个个小问题,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口语化的教案要求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语气声调等变化的艺术性,并逐步做到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6 生物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突出趣、新二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诸如此类,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加。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对中学生物教师来说既非常重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新,言之有情。从形式上说,要准确精炼,形象生动,风趣含蓄,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倡导合作学习关注人的发展



青岛市第56中学 陈宁宁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经过教师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呢?本文浅谈一下自己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合作学习的对立是竞争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们追求共同的学习任务和个人责任的最佳组合。而过去,在应试教育下,我们过多地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奋斗,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地发展。1996年出版的哈福大学教授豪尔·加德纳的《MT—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就提出了人的智力可以分为8种,其中一种就是“人际智力”。所谓人际智力就是了解他人,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其特点表现为:能交际和与人相处,能觉察别人的意图,容易有朋友,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别人帮忙,会教别人做事,喜欢群体活动。毫无疑问,人的这种智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怎么还允许有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智力”,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发展的四种重要素质,包括学会合作、学会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合作学习并不排斥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而是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竞争学习的有效结合,把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小组内通过分工,个人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讨论中,个人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成果共享。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几个人共同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方法。当一个人具备了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后,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这种能力,相信一定会为他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是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需求

人的受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集体的)许多方面的锻炼: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民主决策、热爱班集体、平等民主,这都是社会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加剧,决策者们早己认识到,现代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注重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各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满足一定的能力需要外,特别要注重员工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即合作能力,和同事之间的协调配合、交往,交流的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化的过程,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理解和协调,同时又相互影响和帮助,不断发现自身的弱点,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社会,不致被淘汰。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纵观当今社会的科研领域,如关于基因的研究,关于攻克艾滋病,癌症等疑难病症,都需要大家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推进人类前进的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冲杀的结果,而是需要众多科学家的精诚合作。20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生物研究领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举世瞩目科研成果,就是经过多位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而取得的。

三、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

1.合作学习需要恰当的评价方式作支撑

每次合作学习后,小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协商后,给各成员打分,这是自评互凭结合;然后由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情况,确定一个评价标准,把两方面的评价和学生的期末成绩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主合作和竞争学习的欲望。

自评、组评和师评的结合,很有公平性,符合发展性评价的思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评价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把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如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各个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者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同学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

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受以前的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现象。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没有讨论纪录。有的各人说各人的,讨论时间结束时,也没有什么结果,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活动时,能者多劳,懒者旁观,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试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强化合作学习,我利用优秀小组示范、个别辅导、改变评价方式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得到适应,最后评价时,强调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各成员合作的成果,个人再优秀,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探究活动中更是如此,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四名同学中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位切碎馒头,一位收集唾液,一位给三支试管编号,另一位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既节约了时间又分享了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哪一个小组能较好地进行分工合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合作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异质分组,每一次合作学习,要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任务和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小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所担任地角色和任务,树立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达到合作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难度大的学习活动,可组成学习兴趣小组,由他们来完成,有兴趣和某方面专长的同学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所有的学生参与,如一些难度大的、持续时间长的调查、探究等活动。各兴趣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共享。这样可以以点带画。如在完成《蚂蚁的通讯》的探究活动时,由于此活动持续时间长,而且所需的蚂蚁不易找到,全班大规模操作难以控制,于是在班里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蚂蚁放在实验室里饲养,并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实施计划,做好纪录。上课时,在课堂上把活动的整个过程作一下展示,成果共享,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课外活动可以自由自愿组合,也可以打破班级的限制,跨班级合作。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展示自我。

总之,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灵动生物课堂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新一轮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这“人”无外乎就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又恰恰是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能不成为我们新一代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我们的学生



一个教育家说过:“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是这样的人,他喜欢孩子们在一起,他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是那样的快乐,他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有如温馨的风,又似无声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岭,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要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建立在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动力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在家庭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环境的适应、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面对多彩世界的反应等各个层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全面沟通。引导他们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必不可少的责任,从而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变得更加绚丽。



三、要尊重、理解、赞赏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中国的成年人对孩子说话总是站着,孩子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总是仰视着大人;外国的成年人对孩子说话,都要蹲下去,使孩子能平视对方。这样一个实例告诉我们,国外的教育讲究平等、讲究权利。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蹲下来欣赏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要想和学生交朋友,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对待朋友要诚实守信,答应的事就一定去做。当你取信于孩子的同时,也就取得了孩子的尊敬和爱戴,会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找出学生所以会如此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忌意气用事。要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学生的优缺点,赏识是一种藏在心里的由内而外的爱,它不随分数名次而波动。赏识是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前进的动力。诚然,尊重、宽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尊重、宽容的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原则。虽然对赏识教育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特别是“平等、民主、和谐”理念的大力倡导,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一味或无原则地赏识,肯定和尊重、与传统的师道尊严同样是走极端,是从师生关系的一种畸形走向另一种畸形。因此,尊重、赏识学生也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四、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一个责任心,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严而有理,管理学生切忌捕风捉影,一切都应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对老师的管教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腿勤、口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严而有爱,还要严而有信。这个“信”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要言而有信,说话要讲信誉,什么事都应说到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怪发,不染特殊颜色的头发,不戴首饰,老师就应起到表率,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什么事老师都不要包办,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展示他们的风采。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孩子才会全心全意地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我们的新课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