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8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优秀论文推荐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学生解信息应用题的困难分析及其教学对策



哈尔滨市双城市周家二中 吴华荣



新课标要求下的化学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加强了对提取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再运用新信息、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这种能力的考查是通过所谓信息应用题来实现的。信息应用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材料,要求考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如对某种论述做出判断,或进行一些运算,或对某个论断给出论证。所给材料一般文字较长,具体情景也是中学课本上所没有的,但根据所给材料蕴含的信息,结合中学知识,提出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



一、初中学生解决信息应用题目的困难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信息应用题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是初中生解题的弱点,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储备不足,形成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仍局限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状态中,缺乏足够的信息量储备。 对科学成就的新进展新成果知之甚少,知识面窄,面对全新的信息场景,陌生的专业术语时感到束手无策,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形成心理上的思维障碍。



2、化学模型不准,产生认识障碍



能从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信息中抽象出其化学本质,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乃至建立一个化学模型,是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面对众多信息时,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干扰,很难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因而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化学图景和化学模型,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



3、推演程式不活,体现方法障碍



“学以致用”,“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学生往往习惯由知识演绎结论,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具体问题应用上,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化学就是背一背、做一做、代入公式算一算而已。因而淡化了化学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



所有这些困难都可归结为学生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能力正是近年来中考化学考查所要求加强的。这就对中学生和中学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和学中逐步加以培养。



二、培养学生解决信息应用题的教学对策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1、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上的选学章节和课后阅读不应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应本着扩大知识面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学,并结合当前社会科技的新突破,适时补充信息,可以是奇特的自然现象,丰富的生活常识,也可以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甚至世界局势的重大事件。例如,在学到灭火方法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探索相关信息。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灭火原理以及适用范围。我国已经完成“西气东输”的能源工程,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西气东输”对西部大开发和改变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线各省的能源结构的重大意义。这项工作肯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挑战。但如能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2、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面对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必须有处理日新月异的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准的科研成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应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处理新信息的方法,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包括一些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及最新研究成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会学生建立准确的化学模型



化学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若能多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象、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化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化学思想寓于情景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转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过程、建立正确化学情景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化学模型。例如,在学习空气组成时,再现当年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分析化学过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化学思考模型。这样,学生理解了模型的本质,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融会惯通。通过此类训练,能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各种实际问题,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改变了以往学习中形成的理想化定向思维,使学生感到化学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的,也是充满乐趣的。



4、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式训练,总结科学解题方法



信息应用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程序:



(1)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



(2)建立适当的化学模型;



(3)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化学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其中,(1)、(2)步是解信息题特有的;也是解信息题成败的关键,完成了这两步即实现了把信息题转化为“传统题”,也就走上了熟路。



第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



第二步,确定化学对象,建立化学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化学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像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题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化学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化学模型,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总之,初中学生解决信息应用题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只要重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建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化学思维品质,化学教学就会越来超生动,就一定会使学生爱学化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苏常州武进区横山桥中学 王 燕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结果。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不断滋长。

二、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的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他们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这一节课中,可采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①提出问题:铝、铜、铁三种金属谁最活泼,谁次之,谁最不活泼。即它们的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②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会得出很多顺序,Al>Fe>Cu;Fe>Al>Cu等。

③制定计划:在提出问题前所做习题的基础上(题目是金属与某些酸、盐溶液的反应可用于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请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     ;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     ;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同学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a.用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

b.用铝和氯化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

c.用铝和硫酸亚铁反应,铜和硫酸亚铁反应。

d.用铁和硫酸铝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

(2)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①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定后,就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②收集证据:a组同学观察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的速度。b组同学观察铝和氯化亚铁,铁和硫酸铜分别能否进行反应。c组同学观察铝和硫酸亚铁、铜和硫酸亚铁能否反应。d组同学观察铁和硫酸铝、铁和硫酸铜能否进行反应。

③结论和解释:a.因为铝和盐酸反应最快,铁次之,最后是铜。所以他们的活动顺序是Al>Fe>cu:b.因为铝和氯化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c.铝和硫酸亚铁能反应,证明铝比铁活泼。铜和硫酸亚铁不能反应,说明铜没有铁活泼,最终得到Al>Fe>Cu。d.因为铁和硫酸铝不能反应,说明铁没有铝活泼;铁和硫酸铜能反应,证明铁比铜活泼,最终得到Al>Fe>Cu。

2.教学内容的创新

立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充实到教学之中,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

如在讲授溶液计算时,可布置这样一道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可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那么家庭应该如何安全正确地使用过氧乙酸呢?

一是浸泡,纺织品用浓度为0.04%的溶液浸泡2 h,餐具洗净后用0.4%~O.5%的溶液浸泡15~30 min;二是擦拭,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用浓度为0.5%~1.O%的过氧乙酸稀溶液,擦拭后静置30 min,即能达到杀菌的目的。三是喷雾及熏蒸,将原溶液稀释成0.2%~O.4%,关闭门窗,采用喷雾或熏蒸的方法消毒20 min,然后开窗通风15 min后方可进入。

芳菲同学家中有一种浓度为15%过氧乙酸原液,她和妈妈一起配制了三种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具体操作如下:①取20 g 15%的过氧乙酸原液,加100 mL水配成溶液a,②取a溶液50 mL,向其中加100 mL水,配成溶液b,③取b溶液50 mL,向其中加入100 mL水,配成溶液c(因为a、b、c溶液比较稀,所以溶液密度可近似看成1 g/cm3)。

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芳菲同学配制的a、b、c三溶液中b适用于     ,c适用于      (填写“浸泡“擦拭”或“喷雾熏蒸”)。此题是与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题目,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计算的应用能力,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溶液计算知识解决此题的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化学的实用性。

又如,在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破裂了,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此题的设计很具有开放性,解答过程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样,可使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爆发出创新的火花,随之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有效落实。

如在总复习实验部分的内容时,我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根据你已掌握的有关实验内容和技能,设计一个魔术给父母做一个汇报表演(药品和仪器可以由教师提供),然后在课堂上集中交流表演,看看谁设计的魔术最精彩。班里一下子沸腾了,有的同学都激动地站起来发表他的魔术高见了。在后来魔术交流课上,我深深地感到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真是“高不可测”,他们设计了很多虽简单但却很有趣很有新意的魔术,如无中生有、刀子流血、如来神掌、清水变牛奶、鸡蛋跳舞、自投罗网的水鬼、一封密信等等。每个魔术表演完后,我就请“魔术家”们谈谈他们表演魔术的奥秘所在。通过这次成功的魔术交流,不仅使同学们牢固地掌握了许多实验知识,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成立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举办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比赛,组织学生去工厂、科研单位参观学习,开展家庭小实验,科技小论文征文活动,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己任,寓创新意识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超常地发挥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江苏兴化市实验中学 何如涛



青少年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体验的需要以及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才能实现。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一、问题情境与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再现化学实验,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情境。

[案例] 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先演示“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

先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见白磷发火燃烧,形成白烟,不一会儿,白磷就熄灭了。取出试管,口朝下抖动片刻,再插入水中,罩住白磷,白磷又发火燃烧,形成白烟(可以重复操作直到白磷耗尽)。每当我重复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紧盯着水中的白磷,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又被激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热水下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从化学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理论到实质,掌握燃烧的条件,教学效果当然是很好的。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案例] 在学习“蛋白质和维生素”中蛋白质知识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对蛋白质的来源、作用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引入了如下问题情境:

(1)当我们把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比较好?为什么?

(2)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3)煮熟的鸡蛋或鸭蛋的蛋黄表面往往呈现灰色,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5)把一个鸡蛋小心地放入装有食醋溶液的大烧杯中,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聚焦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从社会热点问题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 在学习“化学与材料”时,我先运用图片向学生介绍众多的新型金属、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然后结合资料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思考: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人们在对材料的利用时,经历了直接采用天然材料、加工改造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过程?

(2)在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材料中,有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合成材料,哪些是复合材料?

(3)有人说,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并非现代才有,在古代、近代都有复合材料的发明,许多复合材料现代还一直在使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4)现代人提出要回归自然,甚至拒绝使用合成材料,你认为从环境保护和健康的角度看,使用天然材料是否比使用合成材料好?

图片资料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进入了学习“化学与材料”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4.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化学故事、化学传闻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介绍化学史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案例] 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传说:据说,在印度尼西亚某荒岛高耸入云的大山的山脚下,有一条细长的峡谷。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这条峡谷中通过,还没走出山门,他带的狗突然晕死了,他感到非常奇怪,周围没有枪声,没有野犬袭击,刚才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死去呢?当他蹲下来想看个究竟时,没过多久自己也晕过去,再也没有起来。后来的探险家发现这条峡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们对这条“死谷”望而生畏。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进入峡谷后狗和羊都死了?为什么人站着安然无恙,蹲下来反而会晕过去?学生很惊奇,急于解开谜团,积极参与探究。

5.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象、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合成,并显示在大屏幕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需实现的愿望,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 在学习石灰石时,我运用图象、Flash动画的形式,将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煅烧石灰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着提出问题:诗中表现了作者清白做人,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高贵品质。你能从化学的角度阐述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吗?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块掌握了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便于学生认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出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提出问题要有操作性

所谓问题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素质



江苏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贾卫卫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它以形象的文字、清晰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悦耳的声音以及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智能化的软件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和灵活的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虽说是一门起始学科,但比其他学科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这使得化学教学可以而且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一枝粉笔、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结构和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在初中化学中,许多课程涉及的面很宽,涉及初中教材的内容也多。如《走进化学世界》《爱护水资源》《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等课程,按知识内容看,它们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但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这些课程的教学,若采用“封闭式”教学,不仅导致学生学习的视野短浅,知识面狭窄,而且还会阻碍在学生中很好地开展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探究实验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深化和扩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网络、录像等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扩大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涉猎到大量的信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训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前,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共同收集大量的与水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教师再根据教材内容把信息整理汇编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危机和日常生活、生产中水的重要作用及水污染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在强化节水、爱水意识时又强烈感受到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和弊;运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重现一些污染严重的典型场景与画面,再现一些因污染而造成的恶果,使学生对水污染问题产生极大的关注,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怎样爱护水资源”问题的热烈探讨,学生课后运用制作的网页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及水净化的实验探索,缩小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把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想法和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的思想。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受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许多课程内容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成为教师的教学难点。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离子》等课程内容中,由于一些知识比较抽象,若教师仅借助于挂图和模型来教学,会因为缺乏具体过程以及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懂得微观粒子的性质和内部关联,学生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惟妙惟肖的动画过程,使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存在、结构及物质变化的本质过程等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来,并配以适当的声音来描述教学信息,学生在视听交叉中频感乐趣,如同进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充实了感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分子、原子的存在,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突破,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性。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化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教学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新概念的形成、重点的讲授、难点的突破均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实验装置大小、距离远近、观察角度、时间长短、实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看清楚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及实验现象,因而学生也无法全面而正确地理解这类实验,导致化学实验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控性,这些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一些实验基本操作,二氧化碳、氧气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在讲课中运用视屏投影演示实验过程,显示实验现象,就可提高实验的清晰度;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分解实验的动作、慢放或快放、定格或重视一些实验过程,不仅节约时间、节约药品,还可防止或纠正学生因初学化学而经常犯的实验操作、现象表达等方面的错误,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技能。又如,实验室制取蒸馏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实验周期较长;而粉尘爆炸、焊锡和铅等金属熔化温度的比较等实验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说”这些实验而不是做这些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的认知大多都是源于教师的描述,理解肤浅而表面,而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实验,既可形象地说明实验的全过程,使复杂实验简单化,危险实验安全化;又因模拟实验现象中剔除了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强化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有图形,文字,符号,等等,而其中许多文字、符号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面广量大,很多学生难以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图结合,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复习课中,对于物质的类别、物质的分类等内容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等众多的概念及内在的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构建这些概念、概念的特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从局部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到全局综合,剥开层层迷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缜密的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增加情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变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强劲的优势,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有效的板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则其教学效果不仅不会好,还可能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传统化学教学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初中化学教育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

(二)课件内容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在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时髦,盲目滥用课件进行教学或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内容等统统编进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会造成重点难点不分,学生无法消化教学内容,对知识掌握不牢。应该注意课件的实用性,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所选择地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制作成课件配合课堂教学,使得教学中重点突出与难点解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



江苏省无锡市南泉中学 王静春



──《水的净化》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我们无锡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因为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太湖。太湖美在哪里呢?

生:太湖美在太湖水。

师:有一首歌唱出了太湖水的美丽。请大家欣赏歌曲《太湖美》片段。

[师生共同欣赏]……

师:现在的太湖水美不美?

生:不美。现在的太湖水被污染了。

【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混浊,另一杯清澈】

师:[指着清澈的水]以前的太湖水象这杯水一样清澈。[指着浑浊的水]这是现在的太湖水。你们喜欢哪种太湖水?

生:喜欢以前的太湖水。

师:现在的太湖水浑浊了,怎样让它变澄清呢?请大家想想办法。

【教师表演魔术】课前,教师配制一烧杯Ca(OH)2悬浊液,准备一块能盖住烧杯的黑布,在黑布的一面用细线系上一只小药瓶,向小药瓶内注入足量盐酸,保证盐酸与烧杯内的Ca(OH)2完全反应。教师用黑布盖住烧杯(这时,小药瓶进入烧杯内,盐酸与Ca(OH)2反应。)

生1:不能向河里、湖里倒垃圾。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坏的动作】

生2:工厂的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排到河里。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3: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4:居民的生活用水要经过处理后排到河里。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5:定期挖出河里、湖里的污泥。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让太湖水变得清澈。这些办法一齐用上、若干年后,太湖水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澈美丽。

【教师揭开黑布】

生:烧杯内浑浊的水变澄清了。

师:除了同学们刚才讲到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能使浑浊的水变澄清。下面,我们学习《课题3 水的净化》。

……

【评析】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欣赏歌曲《太湖美》,不仅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清去学习化学,还激发学生热爱太湖、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也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根据学生己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治理太湖的办法,同时,用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过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清、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新的化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探



湖北宜昌市点军一中 闵 静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靠满堂灌、题海战术、实验照方抓药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片面的化学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该通过相应的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进行。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犹如一个冰山模型,露在海面的冰山一角为显性知识,而在海面以下的为默会知识,即只有通过—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的某种知识或技能,比如学生的阅读、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等诸多技能。

教育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教材这个中介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过程

l.做好“五个一”工作,学生兴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意识

兴趣,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做好“五个”工作,即”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第一次演示实验”、“组织好第一次学生实验”、“重视第一次评价”、“组织好第一次实践活动”。

(1)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第一次演示实验

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走进化学世界”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并没有安排实验。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勉力,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组织好第一次学生实验

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有的胆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规则、重要性、安全性,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第一个学生实验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我则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知道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等—系列学生未知的问题将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我则在适当时机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成功地作好了第一个实验。

(3)重视第一次评价

当第一个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其中观察仔细的学生实验报告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我在评价中写到:“你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同学,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学习习惯,我相信你有成为化学家的才能。”而有的同学实验报告只写了寥寥几行,我也在评价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但我相信,你的实验报告以后会更好。”这些评价,都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组织好第一次实践活动

仅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外,还必须广泛利用其它的课程资源如社会、媒体资源等,如在学完“空气”这一课题后,我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报纸、上网收集关于空气质量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其中几个同学经过收集资料,写成了小论文《论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收到了同学们和教师的好评。

2.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有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探究

例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B、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值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3.注重学法指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终身学习。面对时代的要求与挑战,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课堂内外自主探究.并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除在课堂内自主探究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了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后。我提出: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含有酸如桔子水、柠檬、醋,也有类似于CaCO3的物质,如家庭用小苏打。你们回家做一下试验,看它们放在一起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结果,一部分同学回家后做完实验并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做实验的结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如实验、实践分工,以求共同发展 因为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并激活学生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后,我打破以往由教师复习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交流,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的形式把舞台让给学生。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所列复习提纲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复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我让同学们自编习题,并上台展示和对教师和同学们提问,师生之间互换一个角色,其中一个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果是物理变化,怎样解释?如果是化学变化,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让我也一时语塞。但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怎样复习的一种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化学教学已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渠道,学生们不仅要学到书本知识,还要具备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我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综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一次性的考试定终身,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并设计成以下评价表的形式。

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此表作为平时成绩,每项各占5分,一月一总结,期末取平均分,占期末考试的20%,期末考试分操作考试和纸笔测试,操作考试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一个完整的实验操作,占10%,纸笔测试占70%。

创建的形成性评价一览表,能方便地让教师及时、准确、客观地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或 全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清楚,既有利于科学地调控学生的参与面,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进而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

三、教学体会与收获

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接受了以诱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学习过程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即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作为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即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变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肖远瑛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443100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很好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使一堂课教法丰富多彩;在教学呈现上,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教科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指导。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认读──理解──吸收,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三者联系紧密。根据阅读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预习阅读、课堂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

1.预习阅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质疑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进行的阅读。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通读课本,了解课文的概况,理解课文的重点,琢磨课文的难点,自主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遇到学习困难,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若还有困难可做好记载待上课时解决。如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可以设计以下预习提纲:(1)金属材料包括哪几类?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哪几种?(2)金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3)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用铅制?(4)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5)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与交流,能激发求知欲,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2.课堂阅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探究能力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这种阅读以精读为主,所以教师应把握其侧重性和时机性。

(1)侧重性

根据教学目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作为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体现出来,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根据需要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在探究了一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要求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讨论后可及时指导他们看书: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2)时机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理解问题中产生思维障碍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那时学生的阅读心情是迫切的,阅读情绪是高涨的,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在讲分子的性质时,讲到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对这一结论,学生感到模糊不解,带着这一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由于心情迫切,阅读效果很好。

3.复习阅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和归纳能力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探究题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阅读相关内容才能完成,这时才会是有效阅读。例如,在复习酸碱的知识时,若要学生直接阅读酸碱的知识,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用下面的方法:这里有两杯掉了标签的酸溶液A和碱溶液B,并提供下列用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锈铁钉,pH试纸,AgNO3溶液,大理石,锌粒,氯化铵,CuSO4溶液。请问你可用哪些方法检验A是酸溶液,B是碱溶液?请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来实施你的方案。不用老师强调,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复习酸碱的知识,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学生的方案可归纳总结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4.课外阅读,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视野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化学视野,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教科书里,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栏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资料和方向。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网站,要求学生作好笔记,在研究型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可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在讲煤和石油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汽油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汽油中加了乙醇变成乙醇汽油就会减少空气的污染?通过查阅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