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24|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论文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造性地用好网络上的作文素材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仅靠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教学方式,是远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必须改革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技术能够优化作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网站──提供素材

能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建立学生 作文网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并顺应儿童的写作心理,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网站。从形式上有“图文宝库”、“语段宝卷”、“词汇宝典”、“思维宝塔”、“练笔宝石”、“名师宝藏”等栏目;从内容上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从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深受同学们欢迎的。

二、引导上网──选择素材

光有网站这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如何上网,让学生在网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因为网上的素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五彩缤纷、丰富多样。这就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或植物”的作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再看看名师是怎样指点迷津的;紧接着找一找有不有自己需要的语段或优美词句。最后还得走出网络,走向生活,和生活中观察的动植物进行比较,抓住特点,优化组合。网上资料加上生活实际,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便是你理想的作文。

三、教给方法──活用素材

网络虽然提供了不少素材,这毕竟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作文时,不能照搬照套网上的素材,必须要活用素材。如在教学“小花猫和小白兔”时,先让学生比较观察网上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小花猫和小白兔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述,同学们有的说,小花猫的眼睛在暗光下,总是登得大大的,圆圆的,并且眼珠子是绿绿的,绿得像两颗绿灯泡;在强光下,小花猫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而小白兔的眼睛也是圆圆的,眼珠子是红红的,像两颗红珍珠。有的说,小白兔的耳朵是长长的,尖尖的,还会转动,特别灵活。而小花猫的耳朵是短短的,不能转动。有的说,小白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跳跃式走动。小花猫的脚心有肉垫,走路很轻,便于捉老鼠。还有的说,小白兔全身是雪白的毛,而小花猫身上的毛,是黄、白、黑三种颜色,像穿的一件花衣服,听好看的。学生 为什么能够说得生动具体呢?是因为网上提供的画面就是这样清楚明白,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体验,才有这样的效果。

四、勇于创新──加工素材

“创新”这是新概念作文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它又不同于成人的文学创作。小学生的习作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生活中所看、所听、所想、所感,用纪实的手法来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要使文章有新意,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就必须要做到:立意新、构思巧、语言美,既有实,又有虚,虚实结合,巧夺天工──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文章要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的资料虽然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技术加工,所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要写的主要内容,看起来只是照录纪实,不需要什么想象,但实际上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具体,还必须进行创新,合理加工,合理想象。只有合理想象,才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如在指导学生说写“小花猫”时,本来从网上资料中看不到猫捉老鼠的情景,也不知道猫的胡须管什么用的,同时也看不到它平常是怎么玩耍的。这就必须要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合理想象。结果同学们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十分丰富,有的说,猫的胡须是用来探测什么的;有的说,是用来量鼠洞大小的;有的说,猫捉老鼠时,眼睛登得又大又圆,在鼠洞前耐心地等待着老鼠的到来,当老鼠出现在眼前时,猫就来个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就逮住了老鼠。当它把老鼠捉到了玩弄一阵子后才美美地饱餐一顿。

由此可见,网络作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技术,它的途径很多。实践证明,网络引进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效是显著的。

(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阿 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天津市汉沽区第一小学 陈邦国



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学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训练。因此,加强语言训练就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加强语言训练,必须明确训练的内容。本文想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语言表达特点,谈谈语言训练中的“着力点”。

一、抓准确、巧妙的语言

作者在描摹人物、事物、景物时,用词上常常独具匠心,表现出准确、巧妙的特点。对这样的语言,教师要牢牢抓住。例如,《挑山工》一文,有这样一句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话:“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他们肩上挑一根滑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教师提问:我们平时怎么用“搭”字?(毛巾、衣服等搭在肩上)课文的“搭”字是否用错了?改为“挑”字好不好?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搭”字,把挑山工虽身担重物,但仍然轻松、自在的神态定出来了。“挑”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作者用“搭”是非常巧妙的。教师再问:把“光溜溜”换成“滑溜溜”行不行?引导学生认识到:“光溜溜”是描写用眼看到的情况,“滑溜溜”是描写触摸后得到的感觉。作者在这里用“光溜溜”是非常准确的。像这样准确、巧妙的语言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教师应把这样的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二、抓生动、形象的语言

作者为了使自己笔下的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表现出生动、形象的特点。对这样的语言,教师也是不能放过的。例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分别从形态、气势、声音三个方面,描绘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教学时,可先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采用删减比较的办法,体会作者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可把“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的带点句子去掉,体会比喻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语言训练中一定要舍得下力气,花时间。

三、抓具体、严密的语言

课文中的语言还常常表现出具体、严密的特点。例如,《燕子》一文的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三句话分别写了燕子、电线、天空、电杆等景物。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删去“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行吗?答案很明显,如果没有这句话,也就是五线谱中没了音符,没了乐谱线,那可不行!如果删去“蓝蓝的天空”行吗?也不行。这“蓝蓝的天空”就如同一张纸,这五线谱写在哪里呢?不写“电杆”行吗?也不行。没有“电杆”就如同五线谱上没有小节线,没有小节线的曲谱,怎么会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样一分析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具体、严密。

四、抓简练的语言

课文中既有具体、严密的语言,也有简练的语言。例如,《詹天佑》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下几点:①詹天佑去的地方多,走的路多;②施工的项目多,工作量大;③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④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这一句话,作者虽然只用了38个字,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语言是多么简练啊!这样的语言怎能不着力进行训练呢?

五、抓联系紧密的语言

文章中的句与句、段与段是紧密联系的。在语言训练中,对这些联系紧密的语言,教师要恰当选取,着力进行训练。例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有这样的句子:“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教学时,可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接起来,让学生理解两句话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句话中三个分句之间的两层因果关系。(第一个分句和第二个分句有因果关系。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仍有因果关系。)通过以上的练习,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也就领略到了。

六、抓得体、适合的语言

文章中的人物语言,不但符合当时的场合、环境及人物身份,而且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得体、适合的语言。例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作者共写了两次周恩来同志的语言:①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②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在教学时,把两句话对比着进行。可提问:能不能把“亲切地鼓励”和“命令的口吻”两种语言互换?能不能把①中的“孩子”这一称呼去掉?能不能把②中的“不要管我”放到句子最后?通过回答以上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不同的语气,不但适合说话的对象,人物的身份,而且适合说话时的场合、环境。“孩子”“这一称呼,使亲切、鼓励的语气得以强化,同时也表现出周恩来同志对孩子的爱。“不要管我!”放在前面,突出了周恩来同志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得体、适合的。

七、抓有条理的语言

课文中的语言还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条理性。例如,《师生情》一文,有一个长句子:“见到老师,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这个长句是用“首先”、“然后”、“最后”三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连接起来的,词序绝对不能调换。作者先写她们告诉老师班里一切都好,而不是“转达问候”或“送上鸡蛋”,是因为这位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的老师,此时最想知道的是班里的情况。这反映出师生的心是相通的。如果把“转达问侯”和“送上鸡蛋”调换,又不符合常情。可见,三个词后面的内容也是不能颠倒的。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很强的条理性。

此外,还应该抓含蓄、深刻的语言;抓抒情的语言;抓说明清楚、说理透彻的语言。

以上所谈到的语言训练的“着力点”,在一篇中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常常是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连缀训练法



广西南宁 特级教师 黄亢美



语言的连缀训练就是把零散的语词或语言片段连缀起来表述一个完整语意的训练。由零散到有机整体的语言组合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而,语言的连缀训练法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之一。语言的连缀训练法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一、连缀词语法

连缀词语法就是引导学生依凭自己的想象和生活体验,把零散的但却有内在联系的几个词语连缀成句号或篇章的一种语言训练方法。在连缀的过程中,思维想象的触角不同,连缀的词语所组成的内容或语义的轻重也会不同。就其连缀后的含量来说,又可分为如下两种:

1.缀词成句。缀词成句即是把相关的几个词语连缀成一个句子。如一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依课文主要内容随机板写了如下几下词语:

诸葛亮 才干

周瑜 妒忌

此后,教师让学生把这四个词语连缀起来,说一句与文意相符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发下,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这样的句子: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周瑜妒忌有才干的诸葛亮。

(3)有才干的诸葛亮受到周瑜的妒忌。

(4)周瑜妒忌诸葛亮,是因为他有才干。

(5)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很妒忌他。

(6)诸葛亮很有才干,所以周瑜很妒忌他。

又如一教师在上《守株待兔》时,依据课文主要内容作如下板书:

侥幸心理 不劳而获 一无所有

教者让学生用以上三个词语谈谈自己学习这则寓言后的体会,学生说出了如下的主要句子:

(1)学了这则寓言,我们懂得了做什么事情不能有侥幸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如果那样的话,就会一无所有。

(2)学了这则寓言,我们懂得了做什么事情既不能有侥幸的心理,也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如果那样的话,最后会一无所获。

(3)学了这则寓言,我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有侥幸的心理,更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如果那样的话,终将会毫无所获。

以上的句子除关联词语外的变化外,“一无所有”这个词语就分别变说为“一无所得、一无所获、毫无所有、毫无所得、毫无所获”。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可引发学生用不同的关联方式、不同的词序句序、义同形异的词语等来连缀有关词语,这是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训练的。

2.缀词成文。缀词成文就是依据有关词语展开联想,增添故事情节,进而扩展成篇章的一种语言训练方法。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一节作文课中先板书出“闷热”和“冷饮”两个词,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再板书出“青蛙”和“一元钱”,然后让学生把这四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要有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依据词语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首先,把这四个词语连缀成这样的一句话:一个闷热的中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回家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教者又引导学生把上面一句话扩展分化成如下的七个内容要点:

(1)中午十分闷热;

(2)妈妈给我一元钱,让我上街买冷饮吃;

(3)路上,我看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来卖;

(4)我上前劝阻,他不听;

(5)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这只青蛙;

(6)回家路上,我把这只大青蛙放回了大自然;

(7)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了我。

就这样,由四个词扩展成一个句子,由一个句子再分解成七个句子,再把七个句子进行具体的补充扩展,发挥想象,增添情节。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先说后写,大部分学生当堂就写成了1000多字的作文。由四个词扩展联想,连缀成文,这其中给学生留下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思维各异,所以写出的作文多有新异之处,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缀词成文的形式突破了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的作法,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作文训练的一种好形式。

二、缀文再现法

缀文再现就是把熟记的文句或情节连缀起来用以表达观点或描述情景。连缀文句或情节的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取舍组合过程,对材料的取舍组合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根据缀文所表达的功用又可分为如下两种:

1.缀文表述,即是连缀文句或情节用以表达某种观点。如教师在上《丰碑》一课引导学生们理解末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会属于谁呢”的含义时提问:“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也是描写红军战士的”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倔强的小红军》、《艰苦的岁月》、《狼牙山五壮》等,接着教师请学生用“因为有……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这一句式把这几课的内容说一说,学生一下子来劲了,思维扩展了,纷纷在小组统说,然后派代表说:“因为有《倔强的小红军》中不拖累别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小红军,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飞夺泸定桥》黑夜冒雨急行军、攀铁索、穿硝烟、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丰碑》中为了他人而宁愿冒着严寒冻死自己的军需处长,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通过这样的连缀课文情节文句,把学生带到了战争年代,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同时如细雨润物般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缀文描述,就是把背诵熟记的语句或情节用以描述某一情景。如《第一场雪》“雪后”的描写是非常美的:“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反复诵读和欣赏这段描写冬天北国风光的语句后说道:“祖国的冬天是这样的美,那么春天、夏天、秋天呢,美吗谁能用上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关语句组合起来范写春天、夏天、秋天的景色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连缀了如下的语句来描绘这三季的景色:

春天来了。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春风吹》)大地上到处桃红柳绿、燕飞蛙鸣,多美的春天啊!春天来了,细雨如丝,故乡的一棵棵杨梅树在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吹笑着……(《我爱故乡的杨梅》)

夏天来了,荷塘里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蓬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夏天里,美丽的小兴安岭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清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晨雾中。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美丽的小兴安岭》)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上了一地的金子。(《秋天》)

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祖国一年四季多美的一幅图画啊!

学生在所学过的有关课文中遴选有关的语句来描述特定的情景,把日常所背诵的精美词句和语段再现出来,强化了语言的积累。而把再现的这些零散语句重新排列成段,组合成文,既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又是一种运用性的“作文”训练,学生再现的语段不同,或者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其所“创作”的文章也就不同。“缀文再现”的确是一种把积累语言和运用语文融为一体的语言训练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钻研课文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钻研一篇课文应包括的内容

(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思路。

(二)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客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二、钻研课文的基本原则

(一)一篇课文与整册、整套教材相联系的原则。文章放到教材中变成了课文,课文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文章,要服从训练的需要,钻研课文要放到整套、整册、一组教材中去理解、去认识。

(二)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内在联系的原则。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钻研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又要从内容回到形式。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

(三)钻研课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钻研课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依据课文确定重难点,还要依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

(四)独立钻研课文与广泛参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以独立钻研为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但教学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课文。 钻研课文,要做到“懂、熟、化”。“懂”即读懂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了解内容,抓住中心, 弄清练习意图;“熟”即烂熟于心,熟悉课文语言,掌握重点、难点,运用自如;“化”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把课文的语言、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教学时才会真切、实在。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

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如第十册《丰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文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红军行军途中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将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无担忧;第二段(3-13自然段),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课文第一段写得简略,不是重点,把故事放入了特定的环境,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不可少。课文中着重描写、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军需处长,另一位是将军。将军神态的变化,情感的外露,突出了军需处长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完成了对军需处长高大形象的塑造,同时展示了将军身担重任、关心战士、心怀风云的精神风貌。课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相照应,点出军需处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红军精神,预示了这样的队伍是必胜的队伍。课文通过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他的崇敬之情,揭示了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丰碑》一课,“愣”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这里的“愣”是因为事情突然出现,所以“愣了一下”。当得知冻死的就是负责后勤给养的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因为听到此事如雷击顶,出乎意料,心潮起伏,情感复杂,而久久地“愣住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中仔细揣摩、领悟,含义是不同的。本课的两个长句,也是需要很好品味的,第一个是第二自然段的第3句话。这个句子很长,先总说“等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具体说明红军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长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形势的严峻,强化了特定情境,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第二个长句是第12自然段第3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句话可以用短句“他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为什么要用长句子呢?用这个长句是有意放缓速度,尽情抒发将军也包括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要细细揣摩才能品味长句的内涵。再如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含义很深,是全文的重点句,是一个闪光的、点题的句子。如何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描绘了“形”,又传了“神”,形神兼备。从形象上讲,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从精神上体会,还有更深的含义,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是人们心中一座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碑,永远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丰碑》是篇革命回忆录。文章先抑后扬,写得极有波澜。主题鲜明,详略有当,形象生动,感情丰富,深邃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丰碑》一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给读者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而感情变化只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反映出来的。课文多次写到将军的神态变化,钻研课文时要尽细理清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地方。一是在行军途中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将军“愣了一下”,二是将军看到冻死的老战士,“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三是将军叫军需处长来,没人回答他,“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四是将军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眼睛湿润了”,“他……缓援地举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作者不惜重彩浓墨描写将军的神态变化,目的是反映将军的感情变化;课文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的描写更是细致、具体。先总写战士倚靠树干坐着,再分写他镇定、安详的样子。“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与题目联系十分紧密,表面是写老战士的神态,实际上是揭示丰碑的含义: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红军战士好似一尊塑像,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丰碑。

课文向我们讲述红军在攀登云中山的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情感发展的高潮是描写军需处长形象的那一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将军情感的变化,读者的感情也由深深的感动到达无限崇敬的顶峰。钻研课文时要深入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认真把握。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教材第八册第7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进行详写和略写的训练有助于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表达明确。围绕训练重点本组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第二篇。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已训练了在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表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为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也非常恰当。第一自然段三句话写出了红军队伍艰难行军,写出了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红军装备差,寥寥15字,为后面发生的事作了铺垫,这是略写。对老战士的形象描写是详写,与本课题目“丰碑”紧密联系。抓住老战士的形象详细描写,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了中心。以写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写将军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部分也是详写。写军队继续前进是略写。文章紧紧围绕“丰碑”安排材料。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

(六)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课文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思路,提供凭借。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钻研课文时,要认真钻研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徐文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小语常识性课文的特点及其教学







夏循藻

常识性课文是指以介绍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一般常识为主要内容的课文。它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和生动通俗的语言,直观而饶有趣味地把知识告诉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知识领域,活跃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致说来,这类课文有如下特点:

内容丰富

有的介绍动物知识,如《小壁虎借尾巴》;有的介绍植物知识,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有的介绍天文知识,如《看月食》;有的介绍地理知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的介绍历史知识,如《冀中的地道战》;有的介绍物理知识,如《捞铁牛》;有的介绍环保知识,如《灰尘的旅行》;有的介绍科幻知识,如《未来的房屋》;有的讲自然现象,如《要下雨了》;有的写科学考古,如《黄河象》;有的谈人体保健,如《我的旅行》;有的说现代科技,如《激光》等等。

文体多样

有童话,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以美妙动人的幻想和奇异曲折的情节,生动有趣地介绍树木年轮及树冠的知识;有诗歌,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和丰富大胆的想像向学生介绍自然知识,启发其智慧,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有谜语,如《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故事,如《琥珀》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介绍一块包有苍蝇和蜘蛛的特殊琥珀用的形成;有说明文,如《松鼠》说明动物的特征与习性,《赵州桥》说明事物的构造,《新型玻璃》说明事物的特点与用途,《蛇与庄稼》说明事物间的联系;有参观访问记,如《人民大会堂》按照行踪分别介绍了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和会议厅。

结构清楚

有并列式结构,如《鲸》共七节,分别写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生长等七个方面,各层意思互不包含,依次介绍。有总分式结构,包括三种“1.先总后分。如《喜鹊》先总写喜鹊是预兆吉祥的鸟,后分写其外形、习性与生活。2.先分后总。如《小虾》第一节写小虾的样子,第二节写小虾吃食,第三节写小虾打架,第四节总结:“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3.先总再分后总。如《海底世界》开篇设问:“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中间介绍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峡谷及矿产,结尾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递进式结构,如《蝙蝠和雷达》按照“启示→试验→揭秘→发明”的顺序逐步深入地进行介绍。有顺承式结构,如《看月食》以时间为序写了月食的发生、变化及结束。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要突出常识性课文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可设计相应的教法,特别是其中说明文一类要重点探究。一是采用直观教学法。或利用插图辅助教学,或运用模型、实物和标本以减小坡度,或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走出课堂实地参观,甚至亲自种植、养殖,或用幻灯、图片增强实感,或放录像、录音加强效果。二是了解说明方法。有的分类别,如《鲸》将鲸分为须鲸和齿鲸;有的举例子,如《海底世界》第四节写海参等五种动物,说明其活动方法不一样;有的作比较,如《鱼和潜水艇》第一节与第二节比较说明鱼和潜水艇沉浮的原理;有的列数字,如《赵州桥》讲桥的长和宽,使人觉得确凿具体、真实可信;有的下定义,如《珊瑚》中介绍珊虫说“珊瑚虫是浅海里的一种小动物”。三是坚持读写结合。即精选典型句式或段式让学生仿写。如学习《珊瑚》一文,可让学生观察珊瑚片,了解其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再读“有的……有的……还有的……”一句,要求用这种句式写出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四是注意培养兴趣。课外要推荐科普书籍,教一篇带几篇。如教学《太阳》可带学生到青少年宫或科技去参观银河系模型,请科学家讲天文知识,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召开“我们爱科学”主题班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实验中学小学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讲授与总结







宋霞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环节。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这三个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黄河象》、《奇异的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总结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2.巩固升华

如学习《挑山工》一课,讲读后,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印象对于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将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量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画一些想象画。如给学生一个“O”形,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物体;给学生一幅星星月亮图,让学生画出一些像月亮的物体,像星星的事物。这种绘画练习,不仅刺激着儿童去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题材就丰富多了。如布置写这样一篇作文,内容是“我喜爱的小动物”,先让学生画出小动物,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锻炼思维,酝酿语言,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在学生“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拓作文思路。从一年级开始就可安排听儿歌表演,听故事补充结尾,中、高年级设计欣赏、分析、评论等练习,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配乐故事表演《笨熊挑水》,为儿童展开想象翅膀创设了情境。和着音乐的节奏,小朋友惟妙惟肖表演起来,有趣的故事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生动的表演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轻松的气氛中演得生动活泼。又如五年级的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我先让大家听一位学生讲故事录音。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几幅投影图片,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听完进行评论。这样,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了想象,开拓了思路。

通过运用求异法,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教《司马光》一课,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我问:“司马光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呢?”有人说:“缸又大又结实,不使劲,缸不会破。”这时,我趁势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说:“司马光当时很着急,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劲砸缸。”提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这时,我又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哪种办法好,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

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既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赵州桥》一课,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着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之外,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加以描述龙的其它姿态,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让学生调动词语积累,用词形容龙的美。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想象力。

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安排的命题作文训练外,还应注意发挥课文的作用。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有一个猎人正好走来,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放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又如《穷人》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续编故事: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怎样?西蒙的孩子和桑娜的孩子相处得怎样?在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穷人》进行续写。

总之,学生的想象活动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趣,因此,作文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堤高语言表达能力,堤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郭秀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