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精品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三、理解诗句
1、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主备人:周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能背诵古诗。
2、完成相关的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誊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黄昏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幼稚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缺乏:比方,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动身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惨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胜利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论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时鼓励自身,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身的信心,用发现的缺乏作为自身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时钻研,不时改进,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战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供认差别,尊重差别,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一起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别,因材施教,才干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沛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干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局部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资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和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身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沛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协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干“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需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沛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干使笼统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沛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协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黄昏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澎湃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协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沛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协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他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考虑,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身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时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2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