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1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一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安排学习预习:
  1、泛读课文和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2、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  )守  霪(  )雨  樯(  )倾楫(  )摧
    薄暮冥冥(  )  忧谗(  )畏讥  岸芷(  )汀兰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阴风怒号(  )
    嗟(  )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示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身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九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志向。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志向。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和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公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倒霉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身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习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测文章思路
一、揣测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身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测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考虑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示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发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一起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身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协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解释词义:
   ⑴ 乃重修岳阳楼
   ⑵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 予观夫巴陵胜状
   ⑷ 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⑸ 前人之述备矣
   ⑹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⑺ 若夫霪雨霏霏
   ⑻ 薄暮冥冥
   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⑽ 至若春和景明
   ⑾ 而或长烟一空
   ⑿ 宠辱偕忘
   ⒀ 或异二者之为
   ⒁ 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
   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身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⑴ 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⑵ 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方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安排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⑴ 在横线上写出句中加粗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横无______涯  B、_____晖夕阴  C、商_____不行
    D、樯倾______摧  E、虎_____猿啼  F、忧_____畏讥
    G、心旷______怡  H、宠_____偕忘  J、进亦忧,_____亦忧
   ⑵ 根据上(或下)句写出和它对偶的句子:
    A、衔远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潇湘。
    C、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_______。
    D、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⑶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能力提高
  4、本文重点不在写景,而是表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说说作者如何引出见解的,对这种见解应怎样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试在文中找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局部,想想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⑴ 解释加粗字:
    A、或__________________
    B、示__________________
    C、尔__________________
    D、诸__________________
   ⑵ 翻译: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⑶ 这则短文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⑷ 读后感(50字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七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和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政治志向。
【重点、难点、疑点和解决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志向。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的丰富内涵,准确找出并掌握文中的对偶句,通过教者点拔能解读全文内容,学习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赏析,从而感知课文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校音:
    谪(zhé)  属(zhǔ)予作文  樯(qiáng)  倾楫(jí)摧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  霪(yín)雨霏霏(fēi fēi)
    岸芷(zhǐ)汀(tīng)兰
  3、看注释,疏通语句,完成书后练习二。
  4、分析课文:
    本文实质上是一篇独特的议优秀论文。写议优秀论文,通常先提论点,再摆论据,而这篇文章的论点却在最后,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全文可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⑴ 放投影现出文言句加点的字,让学生互解互答。
   ⑵ 找学生试译,教者点拨,纠正。
   ⑶ 综合分析:
     开头出一“谪”字,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政治上处境相同,但各句情绪高昂,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有为而不能沉沦,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局部(第2~4段):写岳阳楼“大观”和洞庭湖阴晴异景和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不同感受。
   ⑴ 放教学碟片,展现岳阳楼“大观”和洞庭湖上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致,让学生体味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时不同心境所发生的不同感受。
   ⑵ 再放投影让学生解释加点的字词(教者点拨)
   ⑶ 疏通语句,点优内涵,翻译文字,领悟内容。
   ⑷ 综合分析:
     这一局部的内容,重点在3、4两段,这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写“异”,实际写“同”。因悲和喜表示虽“异”,实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思想境界上来。
     第三局部(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志向。
   ⑴ 教师感情范读,然后学生带着情感体味诵读。
   ⑵ 放投影解决疑难字词,学生解答,互相纠正。
   ⑶ 学生提问老师不懂之处,讨论解决。
   ⑷ 疏通语句,试译内容。
   ⑸ 综合分析:
     用“嗟夫”一声长叹,转入下文议论,抓住“异”这个关键,否定面异实同的两种思想感情,接着从反反面作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然后又从正面解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忧其君”,强调应以国事为重。再用“是”领起“进”、“退”两句,突出“忧”字,最后得出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志向,也表达了作者的高远志向。
     第四局部(最后一行):交代作记时间。
  5、通览全文,分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找出全文的十大对偶句,体会其对偶的表达效果,并增强识别对偶的能力,既掌握了该文的语言特色,又解决了书后练习三。
  6、分析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7、总结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先简略叙事,突出“谪守巴陵郡”;然后由事入景,写岳阳楼所见自然之景,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触景而悲,览物而喜,形成对比,突出了一个“情”字;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提出要效法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规劝好友滕子京,激励自身,警策后人。全文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
【典型题例】
  例一、解释加粗的词,说明它们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就)
  3、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
  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
  5、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例二、区分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去国怀乡(国都)  一碧万顷(一片)
  敌国外患者(国家) 长烟一空(完全)
  ★ 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并注意积累。
【能力层面训练】
一、知识掌握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至若春和景明
    A、景色  B、日光  C、影子 (  )
   ⑵ 予观夫巴陵胜状
    A、超越  B、胜利  C、优美的 (  )
   ⑶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A、聚会  B、时机  C、领会 (  )
   ⑷ 薄暮冥冥
    A、淡薄  B、轻视  C、迫近 (  )
  2、根据课文填写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1: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