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听课,经常有数学老师问我:什么是数感?到底怎样培养学生数感呢?看来,我们的老师对新的课程标准还是有研究的,其实,我倒是真不敢在一线教师面前说东道西。但是,既然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我觉得我还是用义务要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想法,虽然不知道正确与否!下面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与各位老师共同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一项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我们经常说到或者听到它,陌生是指我们有很多教师还真的不太明白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我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有一个空盒,有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我想,建立数感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我想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建立数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感呢?我想应该不是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最主要的还是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并建立数感。
一、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量的多少,建立数感。
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如,联系本校实际,“我校有学生1000人”,让学生回忆一下每星期一,1000人在操场集合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学生集中在一起就是10000人。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二、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量的大小,建立数感。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于60、97、35、6、5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而对于1/4这个数,对于不同的整体所代表的实际大小是不一样的,1个苹果的1/4是1/4个苹果,1筐苹果的1/4可能是10个。
我们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