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文本价值的教学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对文本,我们该如何作出选择

——《滴水穿石的启示》文本价值的教学思考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赵源林



  我们知道,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面对着“丰富”和“多样”,我们拿什么来奉献给学生,或者说我们要重点拿什么来奉献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正因如此,“教什么”比“怎么教”永远重要才成为语文学科教学所独有的公理。下面就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为例,先来看一看有些什么可供我们进行教学选择:



  1、本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先是简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这一奇观,进而提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因而具有典型的说明事理的学习价值。



  2、本文语言简练,叙述凝练,运用了的设问、反问等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语言概括,准确,鲜明。具有很高的语言品味价值。



  3、文中选取的三个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典型突出,分别是不懈努力的李时珍、孜孜不倦的爱迪生和坚持不懈的齐白石,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讲,本文又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



  4、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是否也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给予人类以启示,可是不同的人却从大自然那里得到不同的哲理。引领学生习惯于从自然界获取宝藏——揭示自然的奥秘,探索和利用自然规律。解读自然,征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从小便乐于研究自然,感受大自然神奇,善于从自然那里得到启示的本领。同样也是有价值的。



  ……



  将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文本价值可裂变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以文本写了什么?侧重于文本内容的教学。遵循课文叙述的脉络可以引导孩子读书思考滴水穿石的奇观是什么?从中作者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课文中还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构建文体框架,感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第二:以文本是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侧重于文本表达方式的教学。这篇课文先由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本文观点,接着从正反两面列出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全文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论述有理有据,语言精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写作方法、技巧上,在遣词造句、构段方式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写作层面上来看,能学到哪些东西?教学中会更多将目光放在工具性上。



  那么,到底是选择《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写了什么?还是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如何写的作为教学重点?单纯地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太难,还是从教学的两个实际事例来看。



  教学实例一:



  1、读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2、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是怎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①播放多媒体,看有关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②朗读这三个事例。



  ③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吗?



  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4、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指什么意思?



  5、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



  6、我们学了这篇课文,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呢?



  该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恰当与不恰当。笔者当时坐在课堂里,确实感觉课堂比较热闹,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很高。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能迅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或语句来回答。但我也有意识的观察到,学生的发言大都照本宣科,课堂上很少看到孩子凝思冥想的神情,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我显然已经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疲乏,热情的减弱。学生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教师的教学选择并不能满足于孩子阅读的需求,换句话说,对于教学的内容学生课前的预习都已经领会的。教师教学的过程只是在检测孩子对课文的内容熟知程度。况且,文中的三个事例的内容是否有必要花大量时间涵咏的价值,值得商榷。教学最后虽然也涉及到了文本写作手法,但时间也近于下课,蜻蜓点水而过,这样的处理对于学生是否有效也是值得反思的。



  教学实例二:



  1、这原本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状如卧兔,但如果你读懂了这块石头,你就找到了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静静的望着这块石头,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拿出笔写一写。



  2、“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3、“滴水穿石”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接下去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一个事例,读一读。



  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在我们阅读的大量的故事中,像这种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的名人事例在古今中外举不胜举,你还知道哪些人?



  1、既然有这么多名人的身上都具有这种可贵的精神,那课文中为什么只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事例?



  2、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事例在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尤其是介绍李时珍的文字只有两句话,是不是简单些了,这里也有一段描写李时珍坚持不懈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PPT出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为了写出一部详尽的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与文中的事例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个写得好?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交流讨论



  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这一单元刚刚学过的课文,如果把李时珍换成谈迁的话,应该怎样介绍他的事例呢?拿出笔来写一写



  学生小练笔,选出一份帮助修改



  明代著名的史学家谈迁,立志写一部详实可信的明史。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又经过多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以上教学环节大概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面貌。从上面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选择在感悟文本写法的精妙与迁移运用的训练上,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合在体悟的过程中。这样一来,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引领学生体察学习文体的特点、语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段目标尤其关注“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正确把握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是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而这堂课,教师显然依据了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又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表达方法和语言特点,注重了表达方式的训练。表现出说理性文章教学的鲜明特征。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回避课文3个实例内容的教学,只是处理得非常巧妙。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过多的纠缠,在一番铺垫后直奔写法精要(那课文中为什么只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事例?)。这种处理,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指向表达方式的感悟,彰显了文本的艺术教育价值。如果说这堂课的教学选择是恰当的,它的恰当在于:依据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把握了文本的特点,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定位为说明事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将有关写法的感悟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是否“流畅”与“和谐”似乎成了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殊不知,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有时候尽管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一种低层次的和谐。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在诸多的文本结论中做出选择。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忽视了这一点,任何高深的教学内容和花样迭出的教学方式都是无效的。



  (二)是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适合教学的文本内容是丰富的,我们能否将教学目标单纯一点,将教学内容集中一点,将教学过程深入一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4: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