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54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30 18:35 编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大家来制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第五单元数学广角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负数》教学反思

三桥小学  应芳美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1.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数学好玩”,能创设好玩的数学学习起点,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本节初识“负数”,我不仅考虑知识自身的特点,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收看每晚7点半中央一台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身边处处都有负数,只不过是他们暂时缺乏认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辅以具体的直观情境,是可以促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游戏的形式感知“相反”量的意义,(比如:师说向左看!生:向右看!)又比如:设计的一张表格,我口述信息,学生填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最后集体讨论优化,重点介绍用+或-来表示的学生记录。由此引入正、负号,学生接受的快。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通过学生广泛举例和对“电梯”、“海拔高度”以及“方向”中正、负数的重点讨论,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本节课设计的过程中,把负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点,力求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首先通过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再现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并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纪录数据。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明确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4.重视在对比中建立概念

    本节课始终借助气温等一些具体事例中的正、负数,注重直观理解、加强对比。首先,在开始情境中“进球和丢球”、“转来和转走”以及“赚和亏”这些相反意义的数量成对出现,把实际问题凸现在学生面前;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气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使学生感悟到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另外,在引导学生动手在温度计上找温度的活动中,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通过在温度计上直观的比较—5 和+5、—15和—5 ,力求把负数的意义润物细无声的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5.练习的多样化

例题和练习题中,选取的内容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如:海拔以地平面为准,上为正,下为负;气温以0摄氏度为准,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收入以盈为正,亏为负。学生能解答这些约定俗成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是真正理解了正负数是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相反这些典型事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只有例题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在这题解答后,提问:如果张军向西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东走50米,记作(  )。如果张军向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6.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

    在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今天,或许老师使用一下最原始的自制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我出示了自制的非常简陋的温度计,课后竟有学生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这是真的温度计吗?看来,我的温度计做的还蛮像的。

探讨:正号和负号能等同于加号和减号吗?

    我的观点是:正号和负号在某些地方等同于加号和减号,但在某些地方正号负号与加号减号的又有些差别,例如:8-(-8),这两个“-”,前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减号,后一个“-”我们习惯上说是负号。

实践让我再次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朴实无华、真实有效”才是真境界。“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是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种族和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 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设计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发现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初步感受我国的邮政资费等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的要素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在教学时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展开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
1. 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是必要的。
由于数学具有一定的活动性,研究表明,培养正确的直觉不能通过讲授的途径,而必须让学生投身于活动,用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数据来检验和否定他们的错误认知。但是有时老师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直接教学,也可以达到应试的目的,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从学生的发展看,也是不恰当的,所以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还是要把组织活动开展好。
2.要以考查统计的观念、统计的意识为主,不宜搞繁琐的计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考试的要求及方向,在教学中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3.课题的学习进行有必要吗?
在教学中因为时间的限制,或客观的条件的影响,都很少或不进行课题的学习,从而忽略了课题的学习。其实课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收集、分析、处理数据后付之实践的锻炼,从而为做出合理的决策做好准备。                     
4. 学生不能依赖计算器。
在课标中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对于不复杂的计算,建议学生不用计算器,更不能使学生依赖计算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关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让学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学生通过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运动生活有机融合,既建立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建立起图形的鲜明表象,更引发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考。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许多规定性的知识,在部分教学上老师往往都比较传统,一般都是采用老师告之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那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
    (二)测量活动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比如在“步测”中,首先孩子选择出了最佳测量工具为软米尺,接着为了步测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们通过交流又选择出“让一个孩子至少走10米或几米远,以总长度除以步数的方式测一步的长度”的最佳策略。这样的测量活动体现了自主性,也培养了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优选意识。
    (三)推导公式的操作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渗透“转化”思想。首先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一转化一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转化时特别重视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这一思想推导而成的。
    三、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空间观念。
    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
    五、让学生在观察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在知识块的教学中常见错误案例分析:

1、信息误解

例: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形是根据1:3000的比例尺画出来的,它的底是9厘米,宽式6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错解:9×6=54(平方厘米)  再求实际面积

分析: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误认为长度的比也是面积的比。教学中要强调容易误解的内容,促进教学理解。

2、信息遗漏

一个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他们的底面积的比是3:5,他们的高是几比几?

错解:学生无从下手。

分析:此题有个条件比较隐蔽复杂,既当一个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时,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同时,学生忘记或不能准确处理“ ”。找出了这些信息,此题就简单了。

3、隐喻的干扰

收音机厂生产一种收音机,现在每台成本是68元,比原来降低了15%,原来每台成本多少元?

错解:68×(1+15%)=78.2(元)

分析:表面看是单位“1”错误,实际上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由负迁移的干扰而产生的认知上的混淆。学生知道现在比原来少了15元,那么原来比现在就多了15元,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现在比原来降低了15%,原来就比现在升高了15%。因此,理解百分率的实际意义是解决的关键。

4、数形结合不够

王叔叔买了3本《成语故事》和5本《儿童文学》共用50元。1本《成语故事》比1本《儿童文学》贵6元。《成语故事》和《儿童文学》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错解: 《儿童文学》50÷(3+5)    《成语故事》50÷(3+5)+6  

分析:此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直接思考很难解决,但是用线段图来表示具体的数量,就既简洁又直观,很快就可以找到“替换”的方法。  
5、引实避虚

小张每天读书的页数比小刘多25%,有一本书小张8天读完,小刘几天读完?

分析:学生在未学习比例之前,要弄清一本书总页数一定时,每天都的页数与所需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很困难。况且题中又没有两人每天都的页数,增加了难度,但如果假设一个人是已知的,就很好完成了。

6、化整为零

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然后加满水又喝这杯的1/3,再加满水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谁多?

分析:按照常规思维,非常麻烦。不妨采用整体思维方法: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一杯。那么,以为每次都加同样多的水,所以水也是一杯。故喝的水和牛奶一样多。

7、求同存异

例     5÷( + )      ( + )÷

=5÷ +5÷         = ÷5+ ÷5

=16                =
分析: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以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遇到A÷(B+C)的算式,就采用类比推理导出A÷B+A÷C的错误结论。这就是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做得不够。当然,如果学生知道两个式子互为倒数关系,可以转化算式教学计算。
8、概念的混淆

例:写出10以内的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错解:奇数、质数无法分辨,偶数、合数无法分清。

分析: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够深刻。教学中,要注意挖深、挖透知识的本质特征。

9、练习脱离学生实际

例:小明去买自行车,售货员告诉他“这辆自行车的价格是旁边洗衣机价格(4836元)的1/10的一半”自行车多少元。

分析:从数学逻辑上,这道题目没有问题,好像也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解答问题也不大,但是,课下学生毫不客气的说:这根本不可能发生,都是老师编的,你想想: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不赶紧告诉你价格,还让你站在那里猜,他有病呀!

10、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正方形的面积是10CM²,求圆的面积。

分析:在平时的求圆的面积教学中,强调的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所以多数学生面对此题时,一般都会想怎么求圆的半径,但是半径又不能求,导致不能求解。

11、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是采用过去的“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我认为“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在小学阶段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数与代数”教学反思》
在复习“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们总是不敢全然放手,总认为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其实,这样做的后果,恰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放开手,调动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进行探索,效果一定不错,多数小组通过自己的合作能够将问题解决掉。

   学生合作后,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是不能忽视在探索问题的答案时,有的方法很好,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得恰到好处,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很好。但也有的小组在解决问题时,虽然探索出了问题的答案,可是,逻辑思维却显得不够周密,思路不够清晰。以学生探索P95的第5题的过程为例,此题为四名学生(两男两女)拍毕业照,要求男女生必须间隔开,问有几种站法?有的组在探索时,能将方案非常圆满的记录了下来。讨论的答案是小明在前,女生互相调换一下位置,就有两种站法;小强在前,两个女生再调换位置,又两种站法;小丽在前,两个男孩调换一下位置,同样的道理,另一个女孩在前,两个男孩调换位置,因此有八种站法。有些组探讨的确实小明在前一种,小强在前一种,小丽在前一种,小红在前一种,然后再调换位置,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形象直观的对比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容易遗漏,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

3、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商+1”。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2 01: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