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论文:对历史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州市成人教育教研室 张海定 450000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这既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不良社会影响有关,也与历史教学自身的追求有关。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高举做人的大旗,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学历史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不仅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学生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反思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弄清楚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从方法上加以改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目标也必须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重新定位,高举做人的大旗,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从个体发展来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又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课程。限于目前的教育资源,有近一半的学生考不上高中或大学,他们一生中所接受的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中学时代奠定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任务必须限定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即增进知识、培养技能、陶冶理想,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未来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勇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这些优秀的品质仅靠应试教育那种灌输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从一点一滴的历史知识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并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在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历史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加以熏陶。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就可以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讲,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培养健全的公民,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密切相关,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讲,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而不是把取得好成绩作为第一追求。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公民意识,有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正确地看待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善待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从教育的理想角度讲,应该培养每个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气节、有文化有修养、有理想有抱负,把知识作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把知识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真正知识分子。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步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会进入大学深造,承担起改造社会,促进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业。如果大学生丧失了忧国忧民的意识,丧失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知识分子气节,那么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将会一片黑暗。如果说,知识分子有区别于芸芸大众之处的话,那就是知识分子对真理 (或相对真理) 的追求,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和特有的独立思考精神。真正的知识分子首先是高尚的人格,其次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特点是知书达理,最大的优点是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宝贵的品质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另外,知识分子的光辉品格还在于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在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在于“达则兼济天下,独则穷善其身”的豁达;在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在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自由人格;在于经世致用,积极进取的做人原则。可以说在知识分子身上凝聚了人类理想的做人原则。中国要想复兴,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真正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培养必须从一点一滴的教育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就是由知识分子延续下来的,未来的文明创造也必须由知识分子来承担。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 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一种潜心治学,独立思考,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人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和其他种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我想,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历史教师和其它人文学科教师的重视。也许,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羁绊,但在每个历史教师心中一定要高扬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养浩然之正气,育兴国之英才”,在教学中始终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学生真正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成为祖国和人民期待的“四有”新人。否则我们就会愧对历史、愧对未来,愧对祖国和人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8: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