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地学习培训,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都有都有所提升。大家的语用意识渐渐强了,真的强了!但是在大量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在情感体会上做文章,课堂版块清晰,朗读声情并茂,理解层层深入,师生入情入境。一堂课下来,更多展现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孩子们热热闹闹走过场,脑海中却是“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其原因是诸多的,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走的历程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可谓是一波三折。
195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到: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1963年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偏重于内容的这一块,直到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落实和凸显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呢?
这里两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石榴》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
(原文)
①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④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第一位老师教学设计(一)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章一些词语的意思;
——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石榴果的成熟,石榴籽儿的样子、颜色、味道等。
——③精读文本,知道石榴春天抽枝长叶,夏天花开茂盛,秋天果实成熟;看图片、媒体,形象感受石榴花的红火,石榴果的渐渐成熟;教师带石榴进教室,给学生看石榴籽儿,品尝石榴籽儿。(课堂很热闹,学生既看图片、录像,又摸石榴,还尝石榴,很开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28 | 只看该作者

①选材独特
文章没有选爱因斯坦研究科学的动人事例,也没有介绍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者选择的是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如何对待一个12岁的小女孩的·故事,把他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用平实的小事彰显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格魅力。
②谋篇的独特性
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叙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次相遇的过程。三个过程很有层次,从相撞——相遇——相邀,暗示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情感的变化,正是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宽容、虚心、平等、尊重、真诚、守信,才让他俩的情感一步步在发展,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也在故事的发展中得以显现。
③语言的独特性
课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十分恰当,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个性鲜明。如文中的有几句小女孩的话语。“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把小女孩的天真无邪淋漓尽致,对话的内容需要让学生细细品味。
④手段的独特性
这篇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细节描写。课文中几处对爱因斯坦的细节描写真是精妙绝伦。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爱因斯坦,可敬、慈爱、甚至调皮。
五.关注课后练习
我们除了关注文本言语表达形式,还要关注课后练习,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它是课文教学目标的具体物化。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我们的。
虽谓“课后练习”,但决不能仅仅用于“课后”,还应灵活地用在“课前备课中”或“课中练习时”!如我执教的五年级《灰椋鸟》课后练习4体会分号的用法.我引导学生体会长句表示并列的时候可以用上分号,并通过两道题当堂检测孩子们对分号用法的掌握情况,力求一课有所得有所获。
1.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2.种子张开了小嘴儿    品味着乳汁的甜蜜   花苞笑了   饱含着快乐的泪水     柳条醉了     摇动着纤柔的腰肢    小溪了    漾起了笑的涟漪
3.小草说    春雨是仙女撒下的花瓣     蝴蝶    春雨是天上落下的蜂蜜   我说     是花瓣     也是蜂蜜      更是辛勤的人们留下的汗滴
   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理应站在语文教学专业的视角练就一双慧眼,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课程目标、文本语言、课后练习等处合理筛选并确定适切的语文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从而有效避免或目标模糊或繁文缛节或高耗低效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让学生学到真语文、实语文、活语文,“一辈子管用”的语文。
我们也只有在不断研读、摸索、提炼,才会磨砺学科教学专业的慧眼、慧心、慧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25 | 只看该作者

  A.走进园子,走进萧红的内心。语言点: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下种,我就跟在后边瞎闹。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提炼句式,体会反复叙事中,写出我跟着祖父玩耍、瞎闹的自由快乐。
B.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语言魅力--诗化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句群,有诗的韵味和意味。在朗读中体会园中植物的自由快乐。
   每一种文体都是个性存在的,都有独特的言语形式,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这些都是文体和内容所决定,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智慧,也是这种文本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所在。只有学会咀嚼语言,感叹作家遣词造句、以言逮意的功力(个性、精准的语言传递独特的人生感悟)关注了文体特点,才能教出这种文本的味道来,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有效的。而孩子们阅读一篇课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文本写了什么,很少关注文本表达的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内容,自己不关注的内容,唯有这样,才可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有所发展,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此类文体的能力。
四.关注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众多,风格各异,就小学中高年段教材选文就有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寓言故事等,所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亦是不同,散文有它的教学价值,小说有其的教学价值。在上面的已讲了散文、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如小说阅读教学价值就是要有阅读小说的视角、思维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结构和语言的基本特点;在阅读理解上读懂内容,数量情节,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诗歌教学价值:我们要“教”“带”学生阅读赏析,赏析诗词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形象、凝练、传神的语言等独有的特点,同时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学生自主于都欣赏。说明文教学价值:培养学生提取、归纳重要核心信息的能力,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初步体会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学以致用迁移方法。
但是在教学中不管什么文本什么课,我们都当成散文来教,读读悟悟,感情朗读,出现千课一面的现象,没有上出‘类’的特征,文本内蕴的教学价值也充分没有挖掘出来。                                                                                                        
下面我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名人故事类的文本,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这个名人“名”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名人的独具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21 | 只看该作者

三.挖掘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极具“陌生感”的魅力语言,即其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其实,陌生感的语言凝聚着作家的智慧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这种“陌生化”具体体现在激活旧词、自造新词、巧选词语、方言土语文明化以及口头语言文字化等方面。教学时如将其作为着眼点、着力点,引导学生细细把玩、品味、思考,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会越来越强,就会逐渐产生阅读的智慧。
如《猴子种果树》----这是二年级下册一篇课文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教学价值: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内蕴深刻道理,指导生活,学生活“智慧”,“智慧”地生活;学习作者如何将故事说道理,事与理之间自然巧妙的渗透,获取基本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猴子种果树》原文
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
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三桃四’。杏树四年才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了杏树,改种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猴子哪里知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一连几年都没有载活。
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猴子种果树》提取段落形式:
   正当……的时候,某只鸟儿来了,叫声,说句农谚,问句(猴子等不及)。猴子“……太长,我可等不及”,拔掉……改种……
具体语言略有变化:
“你有这个耐心吗”“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
“我可等不及”“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
  从这篇寓言的整个谋篇布局来看,有几处语言特点值得挖掘:正当什么的时候,某只鸟来了,叫声,说句言语,问句(猴子等不及)。猴子“……太长,我可等不及”拔掉……改种……
《猴子种果树》
提取词串:
树名  鸟名  叫声     谚语       问语            想法
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五杏四  你有这个耐心吗  我可等不及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你能等得及吗    我也等不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你不着急吗      我还是等不及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竖行同类(树名、鸟名、叫声、谚语、问语、想法)
   ——横行同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提示
再如:《祖父的园子》
走进园子,走进萧红的内心。体会园内植物、动物的生机、活泼、自由(第2.13自然段);从浇水、铲地等趣事中,体会童年萧红在园中的自由与快乐,感受祖父对萧红深浓的爱;联系萧红的生活经历,深味萧红对园子、那段童年生活尤其对祖父的爱、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捕捉言语特色,落实语言训练。
在往常教研活动听课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体会:讲授例题---归纳方法---练习巩固---总结得法,这就是数学课堂主线;学习单词---情景对话---巩固训练,这也英语课堂教学的明线。但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模糊的,其模糊性取决于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独具言语特色,因为每个作家的作品都烙有该作家特有的个人色彩,也即作家的语言风格。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欣赏并挖掘其特有的语文教学价值,让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在阅读众多名家名篇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如我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散文《灰椋鸟》,其散文教学价值就是要关注语言材料,比较、揣摩、品味、鉴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段落,领悟作家言语说得精妙、传神,从而能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所以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抓住从“一开始”是小规模出现,“没有几分钟”“一批一批”大规模出现。“先回来的”“后到的”的顺序词, 体会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过程。教学时我把句子进行了这样的编排,让学生更容易看出文章言语的表达形式:
A.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B.“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同时在原有的句子“有的”“有的”训练学生看图进行合理的想象说话训练: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有的(              ),有的(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为了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恰当和精妙(隐藏红色字体)我通过这样的句子比较品味,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关注形式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是比较完整的阅读教学。既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关注言语的形式,更要注重学生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正如王尚文教授指出:“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确妥帖。”作为语文教师,在遴选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立足“内容和形式的聚焦点”,找准言语形式与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点,着力抓住表情达意的语句展开教学。  
二.关注言语形式,抵达文本核心。
在教学《灰椋鸟》的又一个重点段落第五自然段,尤其是文中闹林的一段描写(“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可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归林后的灰椋鸟,或翩翩起舞,或呼朋引伴,唧唧啾啾,好不热闹。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灰椋鸟热闹欢腾的场面。
百鸟争鸣,      连用四个四字词语,读来富有节奏感。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似飞瀑落入深涧”和“如惊涛拍打岸滩”一组对仗,朗朗上口,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教学这段重点文字时,我先变换文字呈现的形式,即将文中语句变为长短句错落有致的诗歌形式,目的是便于学生探究文字的奥秘。学生读着诗一般优美的语言,不难发现其中言语的密码:连用四个四字词语,读来富有节奏感。“似飞瀑落入深涧”和“如惊涛拍打岸滩”一组对仗,琅琅上口。作者通过三个比喻,赋予了灰椋鸟的叫声以看得见的形象,听得到的声音,感受到的恢弘气势,也从侧面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似”、“如”、“成了”三个比喻词富有变化。整句话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上述课例,即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引导学生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让言语能力的训练和内容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脱离内容孤立地进行言语实践,使教学达到一种圆融无痕的至高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01:11:1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第一堂课,教师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兴奋点更多在如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等,使课堂学习显得生动活泼,所谓凸显人文性。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感、言语表达、语文能力等方面没有任何长进,没有看到任何的生长点,学与不学没什么差别,学生只收获了石榴的相关常识。语文课程本质与目标不明确,虽是语文课,“语文”却不在场,倒是科学课。《石榴》本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作者往往用精确的、个性化的言语来传递其独特、细腻的人生感悟与经验。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分享作者的人生感悟,深入体味文本精确且富有个性的言语表达形式。——语文课什么都教,独独不教、不学语文。
我们再来看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二)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章一些词语的意思;
——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石榴果的成熟,石榴籽儿的样子、颜色、味道等;引导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结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一环节重在训练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能力,练归纳概括,也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
——③精读文本:
(1)了解石榴春天与夏天的生长状况,“抽出了新的枝条”是否可改为“长出来新的枝条”, 体会“抽”字的准确形象;
(2)从“一朵朵”“火红”“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等词,体会夏天花开茂密繁盛,花艳丽,师导:许许多多火红的花,就是下文“热闹”的意思;“仿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呢”一句,先体会这是用比喻在写花的形状,再引导思考,如果改成“仿佛一个个小喇叭正吹呢”是否可以?学生经比较,体会到“活泼”写出石榴花的红火茂盛,“鼓着劲儿”更形象,仿佛看到石榴花尽力开放、盛开的样子,由此,体会比喻的恰当。
(3)石榴成熟部分,先抓住“先是……逐渐……最后”,了解成熟过程,发现作者写得很有序,接着,抓住三个“笑”,“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体会熟透了的石榴不同的样子,教师再引导比较,写成“石榴熟了——更熟了——熟透了”是否好,学生比较中体会到,三个“笑”,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不同的成熟状态,更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石榴变得更可爱,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娃娃。
   (点评:第二堂课,理性回归,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充分挖掘文本资源,通过品味、比较、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扎扎实实学语文,学生在语言品味、言语表达等方面有新的收获。抽出”三“笑”的准确,比喻拟人的恰当与精妙,落实“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三年段阅读目标)
(4)最后一自然段,先了解介绍顺序,由外到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叠词等,写出石榴籽可爱的样子,诱人的味道。
(5)迁移写法,仿照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有序,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形象具体。
(这一环节全文及段落有序描写的方法;迁移运用写法实践)
——   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没有任何教参书进行备课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抓住哪个知识点,该教些什么?也就是说就某一篇教材而言,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也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我们的一些语文阅读课堂,要么漫无目标“无序教学”,要么纠缠内容“得意忘言”,要么重复已知“浪费时间”,要么“脚踩西瓜皮,踩到哪就到哪”。
从某种角度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并制约着“教得怎么样”!而哪些内容需要教、值得教、应该教,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适切教学内容,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以《“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为题,与大家交流如何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围绕五个方面:1.捕捉言语特色,落实语言训练;2.关注言语形式,抵达文本核心,3.挖掘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4.关注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5.关注课后练习
说得不足过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