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一、评价目标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儿童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以及改进教师教学。
二、评价对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的评价方法分为: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终结性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50%:课堂评价
2、终结性评价50%:纸笔测试
四、操作方法
针对这两种评价,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落实。
1、观察记录。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一)、过程性评价50%: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我校的德育特色“金色童年、灿烂绽放”,在学生《课堂表现》的表上画五星,一个五星可以的到花盆美德印章一枚,学期结束以全班五星的平均数为基准,平均数以上的学生课堂表现均为“优”等级,平均数以下的学生课堂表现均为“良”等级。
课堂评价的依据:
1、学生能够做好课前准备。
2、学生能够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
3、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齐心协力。
4、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5、有很强的自律能力,能够安静的自学。
6、课堂纪律良好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喧哗。
(二)终结性评价50% :
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数为基准,平均数以上的学生终结性评价均为“优”等级,平均数以下的学生课终结性评价为“良”等级。
纸笔测试:根据试卷成绩给出相应评分。
(三)学业质量成绩:
1、课堂表现和终结性评价都得“优”的学生,学业质量成绩为“优”;
2、课堂表现和终结性评价只有一个“优”的,学业质量成绩为“良”;
3、课堂表现和终结性评价两个全是“良”的,学业质量成绩为“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