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15年我又一次捧起来这本书,内心悚然——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上次读这本书还在读高中,一读便手不释卷,惊为天人。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人。”
“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你能想象一个爱做梦的高中女生在读到这些句子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那是一个被梦想、浪漫、深情包裹的世界。我当时就被这些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所震撼。该是怎样的女子才写得出这样绝美独特的句子?
印象中的三毛一定是率性、勇敢、潇洒的人,仅凭一张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便决定搬去沙漠定居。在撒哈拉这片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漠中,在与世隔绝的世界的尽头,在这原始的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困难。
我努力去搜寻她的故事,她小时候不喜欢在学校读书,在学校被老师伤害,成年以后喜欢四处流浪,她和荷西的爱情传奇,荷西遭遇不幸以后一度抑郁,尤其是听说她用丝袜自缢,直觉她是个倔强孤僻、不被人理解、内心忧郁的人。但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感到她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昂扬的精神,她对荷西说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话,让人感到她独特的富有诗意的魅力。
在《白手成家》里,她把那间简陋不堪的小屋布置得像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吸引了外国记者来参观,甚至有设计师说要以此作为在沙漠中造房的参考。她就这样用她那颗艺术的心,给荒凉的大漠添上了一抹明丽的色彩。
《芳邻》里,记录最多的是她那些撒哈拉威邻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种陌生人。那些人让她又爱又恨,让她心生怜悯,让她想起自己的亲人,让她悲恸不已却又无力解救。
在《沙巴军曹》这篇文章里,让读者们看到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传统的封建的宗教习俗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拒绝”文明,固守着自己头顶那片写满“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点“异端”。那是个比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社会更惨不忍睹的地方。但是生性正直爱憎分明的三毛,才不去管那些,她只知道人人平等这个道理。她和所有谈得来的人交朋友,这其中包括地主、奴隶、军人、警察、普通的撒哈拉威人、妓女和小偷等等。她甚至觉得自己并不比那些关在监狱里的人高尚多少(《搭车客》)。
但是撒哈拉也让三毛无奈和痛心,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沙伊达——一个像钻石般绝世而善良的姑娘的悲惨死状。这个并无过错的人,就因为与撒哈拉威的传统观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滚烫的大漠烈日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只有骆驼嘶叫的悲鸣充满整个天空,“像雷鸣似的罩下来”。(《哭泣的骆驼》)
还有明知道自己被骗依然义无反顾奔向自己的“妻子”的可怜人沙仑(《爱的寻求》),以及因为种族歧视而世代作奴隶的聪明的哑奴(《哑奴》),这些鲜活的生命都在三毛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他们就是单调沙漠中,一朵娇艳明媚的花,灿烂地依水而活,哪怕只有一瞬间,也带给人美的体验。
三毛身上最宝贵的地方就是爱的能力——对父母的爱,对爱人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这种种的“爱”吸引着我们。她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就是开在沙漠里的“生命之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