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随笔写作十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随笔写作十式
现在,教育随笔的写作正越来越盛行,许多教师都将它作为提升自身的重要手段。综合来看,现阶段的教育随笔的写作大致有下列十种方式。
一、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就是将几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自然分出是非规范来。
王楠老师在《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别》一文中,通过三个国家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小朋友画苹果的事例,就是在比较中对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同学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假如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同学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象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象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假如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假如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同学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安排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同学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从三国老师的课程故事所描绘出的课堂场景看,中国老师、日本老师和美国老师各自课程故事中隐含的课程文化和理念差别非常显著。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笼统学习,外部***作学习,看不出内部***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同学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张扬个性,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作过程非常鲜明,不关注学习结果。
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不同的课程故事塑造着实质迥然的国民性格。中国千人一面的"工业规范化教育",只能抑制小朋友发明的天性;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激活人的发明潜能的真正的创新教育。
运用比较法行文,由于对比鲜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得到较为深刻的印象。较之一般的平铺直叙,这种方式是很新颖的。
二、陈说式
所谓陈说式,就是客观地陈说一个事实,让读者自身在客观陈说的事实面前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来。
请看裴重生老师《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同学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位教师、同学参与,其中教师208人,同学202人。我国从北京、西安、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和9名同学参与这次活动。
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五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询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置?
208位教师认真考虑,积极作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置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置方法是: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与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置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置方法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分。
英国式的处置方法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置方法是: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同学,请家长对小朋友严加监督,让全班同学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置方法是:让他们自身打自身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置方法是: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和式的处置方法是: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置方法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置方法是: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置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与活动的202名同学,请同学们评选出自身最喜欢的处置方式。结果,91%的同学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置方式。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主持人说,绝大局部同学喜欢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同学不怕、不难堪。
可见,最受同学欢迎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
陈说式的优势就是用事实说话,只要把事实摆出来,自然读者就会看出结论来。象本文中,作者把各国老师的做法都客观地列出来,而且把同学的结论也公布出来,这样什么方法是好方法已经十分清楚了。
三、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问题讲清楚。
象笔者自己的《绣洞成花》就是这样写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带着孩子生活。有一天,孩子学校里要搞一个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孩子被选中,要上台扮演。别的小朋友都买了新衣裳,而她亲手给孩子赶做了一件,穿出去竟然盖过了所有小朋友的风采。孩子很开心,演练也更加认真,可是在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孩子在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膝盖处破了一个大洞。当孩子害怕而又委屈地告诉母亲时,母亲并没有批评年幼的孩子,可是要重新赶做已经来不和了,怎么办呢?
年轻的母亲在破了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既遮盖了破洞,又增添了美丽,伤心、失落的孩子又快乐起来。母亲看到孩子在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时,眼里噙满了爱的泪花。
这位年轻的母亲用她的智慧给破洞处绣上了美丽的花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衣服“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那个破了的“洞”的处置。
在教育中对待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呀!同学总有这样那样的小错,就如同一件衣服上会出现“洞”一样,而对于同学的错误,我们该怎样去处置它呢?衣服上有了洞,不补上难看;对于同学的过错,同样要和时处置,而且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就象那位母亲,要是胡乱地用一块什么布给补上,效果也不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1、教育不只要开发同学谋生与自立的能力,教育也需要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强调公民教育;2、学校教育不只应该对同学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同学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同学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特别需要生命教育。3、家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朋友的生长。我们今天的同学将是明天同学的家长,我们需要在他们的心中唤起生命尊严的意识,当他们成为父亲或母亲的时候,能够对自身小朋友的生长切实地负起责任。
4、学校教育要为基本国策的落实贡献力量--控制人口、维护环境,要让人口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5、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学校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
6、重要的不是让同学成为某种人才,而是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学校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协助同学确立健康的、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态度。因为它是影响我们生命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
7、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成全。假如我们的教学总是关注“考试考不考”,那么这种画地为牢、削足适履的教学就只能培养出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的人。
8、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明一种平安、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坚持一个充溢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同学感到平安,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
9、在教学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上,应当充沛展开高层次思维过程和交互活动;在学习结果上,让同学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10、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缺乏理论修养的民族。教学中应强调哲理内涵与理性色彩,着力发展同学的思辩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考虑力。
这里,作者门见山提出了自身的十条教育主张,简明扼要而耐人寻味。
九、点评式
所谓点评式,就是先通过叙事来讲一个故事,而后就故事进行点评。
比方章立早《学校管理智慧录》:
山谷回音
有个男孩因一件琐事而迁怒于自身的母亲,并对母亲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然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受到惩办,他就跑到山边,并对着山谷继续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喊声刚停,立马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个男孩有点惊讶,就跑回家对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奇怪的男孩说他恨我。”于是,男孩母亲把男孩带到山边,对着山谷要他喊:“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个男孩照他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那个“奇怪的男孩”也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生活颇像这山谷回音,你送出去什么,就能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际交往也是这样,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往往是由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决定的。校长只有善待教师,多一些感情投资,多一点友情意识,教师就一定能够尽职尽责地去工作??这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的金科玉律。
蜘蛛
有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壁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刚下过雨墙壁很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后就会掉下来。虽然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但还是一次次地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变得消沉起来。
第二个人看到了,也叹了一口气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呢?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了。”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后说:“这只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令人感动!”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管理好学校,校长的心态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心态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事物往往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假如校长在考虑问题或决策时能够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特别是能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少一些消极的心态,他就有可能发现走向胜利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态决定一切!”记住这句充溢哲理的话: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本文作者就是给我们叙述了两个故事,尔后分别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在点评中告诉我们在教育管理上要注意的问题。点评式写作,有时不要求整个文章是一线下来的,可以象本文一样由两个相对独立的片断构成,只要服务于一个大的标题内容就可以了。
十、总结式
所谓总结式,就是将自身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如实地总结出来,供人参考学习。
如陈春晓老师的《我的另类经验》:
教书十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些似乎有些与众不同。
第一条,从来不保存教学设计。十年来,我从来没把这一年的教学设计留到下一年用的,而是统统扔掉。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害怕自身偷懒,第二年会沿袭原来的教学设计。扔掉了,就只好重新备课,重新写教室,这样逼迫自身上进,不至于固步自封,原地踏步。二是要给自身一个新鲜感。教师之工作,容易变得乏味,一年到头就重复这几篇课文,假如再一年到头就重复这几篇教学设计,那就会更让人厌倦。不时挑战自身,力争每一篇课文都上得跟过去不一样,第一节课都跟过去不一样,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又能让自身对职业坚持一贯的新鲜感。
第二条,从来不做成果册。在我看来,同学是一群不时发展的人,他们第一天都可能有新的变化。而成果册往往会误导教师把目光锁定在他们的过去,锁定在考试成果,忽略他们正在发生变化,忽略他们其它的各个方面。把同学定格在成果册中,是教师的短视。我在评价同学是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的评价,注重他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我没有成果册,但我有一本《同学发展状况跟踪册》。况且成果册会给同学巨大的压力,一些同学日益自卑,一些同学日益狂妄——这是我不忍心看见的。我的同学在我面前无忧无虑,平等相处,因为他们知道,我从来没有给他们下过结论。
第三条,从来不伪装自身。伪装被识破之时就是威信扫地之时,而伪装总是要被识破的。我从来不在同学面前刻意地修饰以使自身变得更为人师表。我告诉我的同学,不要指望你们的教师是个圣人,他也有许多缺点,你们要用自身的眼睛去识别,并协助他改正;他也有自身的喜怒哀乐,你们要用自身的胸怀去容纳,尽管这比较难。给出一个真实的自身,比给出一个包装好的自身更容易取得同学的信任。对同学的进步表示出喜悦,对他们的一错再错表示出愤怒,让你的同学知道你对他的真实感受,这很重要。
第四条,从来不凌驾于同学之上。不要把自身的意志强加给同学,这是我的一个信条。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始终尊重同学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感觉,与同学平等地设计班集体问题。在同学面前我们并没有什么特殊权利,我们有的,只是更理智的头脑,更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和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放低我们的姿态,走到同学中间,平视他们的眼睛,与他们展开对话吧。假如发生分歧,就尽力去说服,用自身的言行去说,直到他们口服心服,假如你无法说服他们,说明你的方案或者想法还有问题,你要去修改了。
总结式随笔,朴实无华。象本文作者将自身工作中的五条经验用朴素的文字叙述出来,能给人很好的借鉴。
当然,文无定法。教师的随笔写作实际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就是上述十种常见的写作模式也不是孤立的;一篇随笔中所运用到的方式往往并非单一化,而是若干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应该讲,形式服务于内容,且形式还需多样性。这样,随笔写作才会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例如,在教授量词的用法时,有些同学说出了“一(位)蚂蚁”、“一(名)蚂蚁”诸如此类的答案,面对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教师不但不加以引导纠正,还把它当作同学对量词的“个性”化掌握,大加赞赏,带头鼓掌,甚至“旁征博引”一番——用香港女诗人西西的《可不可以》加以证实。真是煞费苦心!但是我不知道,小朋友们在这种“个性”化掌握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量词的正确用法,是否懂得了诗歌中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活用。没错,当我们听到“冰融化了是变成水或变成小河”是规范答案,而“冰融化了是春天”则被训斥时,真的非常痛心规范答案给小朋友们的杀伤力。但撤除了惟一规范,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规范”,“一(位)蚂蚁”对,“一(名)蚂蚁”对,“一(块)蚂蚁”对,那么,假如小朋友问你:老师,怎样填才不对呢?你该怎么回答?
还有一种“错误”,教师们假如没有钻研教材,没有对文本充沛理解掌握,往往不易发觉,因为这种“错误”是与同学对课文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当学习了《司马光》一文后,教师问: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有的同学回答:我觉得司马光砸缸的方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破坏了公物,有可能还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还有同学和和:是的,缸片飞出来,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方法可真危险!那么,这是不是同学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和独特体验而表示出的“个性”解答呢?是否该把它当作精彩的一笔而加以肯定呢?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从容不迫、急中生智、挺身救人。以上课例,同学对人物的理解显然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假如把这样的“错误”当作“个性”加以赞赏,就很容易把同学引向“歧途”
莫把“错误”当“个性”。一味地迁就,一味地放任,并非新课改的初衷。否则,随着教师底气的失去,接着失去的将是知识的真谛!
维护同学个性并不就等于无原则地供认同学的错误,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规范;而在当前,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师的心中还有模糊之处。所以作者的反思带有普遍性。一般而言,反思类的随笔所反思的内容就要求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六、阐释式
所谓阐释式,就是针对一个事实,然后结合这个事实进行理论阐释,分条析理地进行证明,一步步把问题论证明白。
刑桂臻的《一个被认为该下地狱的人》就是这样写的:
少年时代的拿破伦·希尔曾被认为是应该下地狱的人。那里无论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被放跑了,或是堤坝决裂了,或是一棵树被神秘吹倒了,人人都会怀疑是拿破伦干的。而改变小拿破伦的是他的继母。
陌生的继母来到他家的第一天,走遍了每一个房间,很高兴地问候每一个人。走到小拿破伦的跟前,他父亲介绍说:“这是拿破伦,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继母听到这里,把她的双手放在小拿破伦的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直盯着他的眼:“这是最坏的小朋友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小朋友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以后,继母总是鼓励小拿破伦依靠自身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小拿破伦事业胜利的支柱。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其一,是如何看待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小朋友问题。先前小拿破伦在父兄的眼里,是恶劣的,病入膏肓的。这种“造恶”氛围使得小拿破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一步步滑进恶劣的深渊,难以自拔。而继母独具慧眼,在“恶作剧”的背后看到了小拿破伦最伶俐的一面。是这种善识英才的慧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拯救了小拿破伦。而我们有些家长对小朋友心理发展特点知之甚少,尤其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小朋友。小朋友稍有“越轨”,就视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压抑“封杀”,惟恐搅乱了自家的乾坤,丢了大人的颜面,至于小朋友个性发展心理需求问题很少顾和。殊不知那正是小朋友的天性使然,需要做家长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以恰当的引导才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教育小朋友,与小朋友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富有真诚和热情。继母初见到原本冷漠的小拿破伦时,并不以冷制冷,而是满腔热忱,真诚对待,表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胸怀。这里热情与坦诚是改变小拿破伦的又一个重要条件。而我们有些家长面对“不争气”的小朋友,要么冷漠不理,要么吹胡子瞪眼,冷嘲热讽,呵斥打骂,没有半点好声气,结果与小朋友越搞越僵,那怎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呢?
再者,从继母对小拿破伦的教育转化中也可以看到教育小朋友的关键阳要鼓励小朋友“依靠自身的力量,制定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一个人在走向胜利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家庭、亲友、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这是无疑的。但最主要的不是自信的力量。一个勇敢坚毅、积极进取、义无反顾的人,是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所以,我们作师长的,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多给小朋友一些热情的鼓励,使小朋友充溢做事的信心。要知道,小鸟翅膀是在飞翔中锻炼出来的,不经风雨,无法炼就强劲的翅膀。
本文作者在叙述小拿破伦一件事之后,就开始结合当今教育现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在三点阐释中,作者紧扣实际,在对比中让我们明白“坏小朋友”也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七、解答式
所谓解答式,就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答。
来看张晋昌的《身教漫谈》一文:
身教——用行动做典范进行教育之意也。
身教的作用
……
如何进行身教
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同学全面负责的表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无形之中会在同学的心灵中塑造出一个光辉的典范,而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必将给同学的学习以极大的推动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必需有渊博的学识、广泛的兴趣、空虚的专业知识。优秀教师经常能以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旁征博引,最大限度地满足同学旺盛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有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和热情丰满的精神风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假如精神焕发,表情准确,往往可达到以神传情之效果,这是言传所无法达到的。可以想像,一个萎靡不振、表情木呆的人站在讲台上,即使他所讲的内容很好,恐怕同学也不会买他的帐的。
第四,教师的身教是时时处处存在的。身教绝不只仅局限于课堂,也绝不只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要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时时处处以身示范,为教书育人作出奉献。
第五,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要求同学做到的,教师必需先做到;要求同学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只有这样,才干为同学做出典范。典范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教师应敬业好学、宽容友善,正确对待自身的错误和缺乏。教师自身勤奋好学,不只是业务素质提高的前提,更能影响到同学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敬业好学,对同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宽容是大度,是容人之过,宽容是高尚师德体现。学会宽容,才干学会与人合作。能否正视自身的错误,能否和时勇于供认错误,并能诚心改正错误,不只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层次。
第七,教师身教要与言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身教虽然重要但绝不应该单独应用,而应与言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语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关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身教的作用分五点作了解答。然后,就“如何进行身教”问题,作了七点解答。通过七点具体的解答,我们就比较全面地明确了进行身教应该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条条下来,清晰明了。
八、主张式
所谓主张式,顾名思义就是说明作者的主张。
来看肖川教授的《我的教育主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喜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愣: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拦了下来。车手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同学。他告诉同学,违规了,要罚款。同学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
不久,那个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这个俱乐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同学斯卡斯代尔参与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了警察测定的时速。
4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同学骑车超速是错了,但那位警察并没有按常规处置了事,而是采取了智慧的举措,从而给那位同学成了全国自行车赛的冠军,并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警察的智慧就表示在,能理智地提取“错”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引导,进而收到特别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对于同学的错,假如只是武断地凭自身的认识就下结论,就很有可能也使自身也陷入荒谬的错误之中。而要能够冷静考虑,想出高明的应对方法来,就会“柳暗花明”。
在英国,两所学校之间正进行着一场足球竞赛。有一位少年,他刚刚喜爱上足球,而且集体荣誉感极强,因为缺乏竞赛经验,直到竞赛将要结束时,他才被允许加入竞赛。一上场,他便忘掉了不能用手碰球的竞赛规则,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倘若要想自身的学校获胜,就必需在几秒钟之内把足球踢进对方的球门。他完全兴奋起来,把球抱在怀里,在满场的一片惊讶声中全力向对方的球门跑去。
裁判和选手们全都变得手足无措,呆若木鸡,眼睁睁地望着他。观众们却被这为了学校集体荣誉而忘记规则狂跑着的少年所感动,并变得兴奋而激动起来。人们全体起立,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这起事件非常知名,以致人们不记得那场竞赛中发生的其它事情。
不久,英国便诞生了一项新的国民体育——橄榄球,并且竖起了这样一座雕像。
按理说,这位少年的“错”是明显的而且是比较大的,但它的出现因有着特殊的背景,因而能让人异常兴奋且能十分理智地对待它。少年的“错”,错出了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这偶然之中,似乎也有着必定,就是你要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错”。“错”一旦艺术地被掩盖了,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奇迹。
本文所要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在教育中要巧妙地利用“错”,这是教育的艺术。三个小故事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通过议论将三个小故事串成一体,既感人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联想式
联想式,就是利用“联想”的相关性原理,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件上去。
周夕中老师的《搬回那些“常春藤”》: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同的注意力。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同学说:“在今后的第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架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着意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
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小朋友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细又长,病蔫蔫的,而放在教室里的常春藤则长得油亮亮的。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她将两盆常春藤作了调换。又过了四周,它们就分不出相互了。
实验标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别。连常春藤的生长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生长的小朋友?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待品德不良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些教师缺少的是关注,缺乏的爱心和耐心,缺失的是教育的民主和公平。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们首先要做是到原先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儿收集同学资料,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六九等。总有局部同学成了被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他们的言行、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很难能被关注,而那些被老师视为思想品德优秀、成果优秀的“宠儿”则成了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的主角,褒扬、奖励非他们莫属,荣誉更是他们的专利。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关爱下,这些“优生”显得越发优越。相比之下,班级里那些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自暴自弃,要么缄默寡言,要么特立独行,消极地对待同学和生活。他们的内心感受不会被在乎,他们的自尊不会被顾和。试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能“面向全体”?怎能实现“教育公平”?又怎么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健康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都施以情意绵绵的师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布。谁不梦想胜利?谁不期望鼓励和赞誉?尤其是班级中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这种广博深邃的师爱,需要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享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由衷的肯定、诚实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绩感,是自信心!或许,在给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发明出一个个奇迹!
为人师者,还是让我们一同去搬回厨房里的那些“常春藤”吧!
联想式写法是先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由头,而后生发出联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先前的叙述要能为后面的议论服务;后面联想到的一番道理要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两者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
联想式的好处就是能使说理形象化。
五、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就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下面我们来看陈敏聪的《莫把错误当个性》: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同学,受到了老师的褒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同学,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惟一有灵性的小朋友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在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笔者无意评价这位教师的“功过是非”,相信教师们随手翻翻手头的教育报刊杂志就可发现,“个性”已经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同学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尊重同学,关注同学的个性差别。”满目皆然。当然这些理论自身并无“罪过”,甚至还可以说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为了不充任扼杀同学“个性”的“刽子手”,怕“天才”在自身手上“夭折”,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怕草绳”的味道了,在对待同学的发言时,不论结果如何,总是“微笑”着“鼓励”,更有甚者,还将一些“错误”当“个性”“尽心呵护”,这不能不说是新课改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11: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