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Al+3O2=2Al2O3
2Cu+O22CuO 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A+BC→AC+B
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2Al+3CuSO4=Al(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金属的活动性:Al>Cu>Ag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