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这种“整合”,使各学科的教师成为教育的合作者。学科教师间一起研究,资源共享、知识经验共享,形成了合力,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改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学校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变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教师的变化
1.新课程观日益深入人心
&nbsp&nbsp&nbsp&nbsp&nbsp在大一统的教育管理的模式下,保守的学科教学由课程专家制定课程计划、教材。教科书规定了学校“教什么”,教师教学的过程只是向同学忠实地灌输和训练课程内容的过程。
&nbsp&nbsp&nbsp&nbsp&nbsp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有计划地布置同学学习机会并使同学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促进发展的过程。学校不是封闭的,新课程不只需要传承保守文化,还需要鲜活的、充溢时代气息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除了不时修订的教科书,还需要教师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发掘、去整合。
&nbsp&nbsp&nbsp&nbsp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蕴含着保守的学科中心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型。课程的意义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同学学习时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怎样把教材内容与同学生活、社区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促进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成为了教师关注、研究的焦点。
2.充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育科研步入了理性化、规范化的轨道
&nbsp&nbsp&nbsp&nbsp把新的教育思想和课标要求转化为科学的课堂优秀教案,是实验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教育研究是不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过去,我们也搞教育研究,但缺少理论的支撑。研究时往往模仿自然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但教育研究以人为对象,教育环境千变万化,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又没教师心甘情愿地充任对照班。虽然实验教师干得辛苦,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nbsp&nbsp&nbsp&nbsp当我们开始研究“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这一课题的时候,我们也充沛利用了社区教育资源,寻求社区高校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的专家的支持。他们的参与给我们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教授、博士走进学校,举办参与式讲座,和学校的领导、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毫无拘束地进行研讨,平等对话,分析新的教育理念与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差异,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标,确定了“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的基本理念、研究战略、原则、步骤以和效果展现形式。
&nbsp&nbsp&nbsp&nbsp教师从专家那里得到理论指导,获得了必要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研究技能,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育研究;在专家的点拨下,教师的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实验报告、研究课、优秀论文等都上了档次。课题组教师参与市、区赛课,4人次获奖;优秀论文多人次获国家、市、区一、二、三等奖;参与教师基本功大赛3人次获市、区一等奖;录制的研究课通过出版社向全国发行;跟随国家级课改专家走出北碚上展示课。教师有了胜利的体验,教育研究更积极了。教育研究步入了理性化、规范化的轨道。
3.教师感受到知识的缺乏、理论的匮乏,引发了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nbsp&nbsp&nbsp&nbsp课改给了教师极大的权利,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这一课题使教师由教材的传送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设计者、建设者,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高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和时捕获各种教育信息,不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充沛调动自身的知识储藏和智慧潜能,有创意地工作。
&nbsp&nbsp&nbsp&nbsp教师们立刻感觉到课改给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许多教师都感觉自身过去所学的知识远远跟不上课改的需要,他们不只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而且自觉地购买了许多关于课改的书籍进行自学,也自发地参与各种继续教育的学习。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同学的变化
1.“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使同学的学习渠道多样化,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nbsp&nbsp&nbsp&nbsp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扩大了同学的学习途径,使学习生活化、情趣化,满足了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提升了人文精神,提高了生活品位和情趣。
&nbsp&nbsp&nbsp&nbsp例如,作文对同学综合能力要求高,小朋友们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苦苦思索,常觉无话可写。“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作业要求同学:讨论,为维护地球母亲做点什么?作文,写出自身的想法、做法。小朋友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了《环保与垃圾》的研究。
&nbsp&nbsp&nbsp&nbsp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资料,看科普杂志、报纸、中央电视台的科教节目;调查班级和自身家垃圾的每天的数量、种类、垃圾发生的来源;调查目前家乡北碚垃圾处置的现状、弊端,规划;了解环保搞得好的国家与地区垃圾处置的现状;了解当今世界垃圾处置新技术、新工艺等途径了解到以下信息:(1)北碚城区目前垃圾处置采用的是最不好,最无奈的填埋方法,浪费了土地资源、污染了环境,特别是废旧电池填埋危害大;(2)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市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置场即将动工,就建在我区的苦竹沟;(3)垃圾分类搜集,分类处置,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维护环境;(4)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采用生物技术处置垃圾,我国科技人员培育出了能吃垃圾的蚯蚓,这种蚯蚓消化力极强,不只能吞吃垃圾,而且能肥沃土壤。这项生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nbsp&nbsp&nbsp&nbsp通过这些学习,同学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绿色环保行活动:他们向家长,向学校所在的芦沟桥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发放宣传环保资料,并搜集废旧电池;“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小朋友们对垃圾的重新认识。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环保行动方案,将教室内发生的垃圾分类处置,收集的废纸送废品收购站回收,卖废品的钱捐给“希望工程”。
&nbsp&nbsp&nbsp&nbsp在此项活动中,小朋友们以自我独到的视觉,聚焦环境维护,读了一本丰富多采的大书,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增加了环保知识,有了真切的感受,对家乡的环境维护有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完成了三篇作文:(1)根据考察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2)写一份建议书,建议全校同学开展绿色环保行动:维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3)写一篇想象作文《未来垃圾的处置》。
&nbsp&nbsp&nbsp学习渠道多元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使小朋友们有了真情实感,有话可说,语言流畅,想象丰富。
2.改变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和发现
&nbsp&nbsp&nbsp“学科课程与社区资源的整合”突破了书本、教室单一而笼统的学习方式,同学考虑、质疑、批判、追问、求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和发现,增强了合作意识,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主动作业”的课程形态在不时尝试的过程中生成。
&nbsp&nbsp&nbsp&nbsp五年级科学课教材《秋冬季的生物》提出了一个问题:“秋冬季节,动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小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老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因势利导,把同学带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里进行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