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导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 第三课时让家更美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2:3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能力目标: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学会有效沟通,做家庭成员的黏合剂。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家庭氛围等,初步感知现代家庭特点。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过去和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3.现代家庭的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4.现代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5.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6.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现代家庭面面观

探究一:教材P83运用你的经验

结合下面的图示,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在空白框中列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提示:还有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善于自我设计,尊敬爱戴长辈,参与社区活动等特点。

探究二:教材P84探究与分享

结合以下场景,说一说,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

答案提示:经常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有:打电话,写信,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一起看新闻,电视剧,等等。更喜欢通过手机与家人沟通,也喜欢和家人在一起聊天,因为使用手机与家人沟通方便快捷;和家人在一起聊天,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促进家庭和睦。

知识模块二 和谐家庭我出力

探究三:教材P85探究与分享

(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2)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3)小组成员分享、总结。

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收获和感受。

探究四:教材P86方法与技能

(1)设置模拟场景“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你会怎么做?”分小组进行表演。

(2)对各小组表演情况作评析。

(3)分享教材P86“我是小小‘黏合剂’”,制订出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的一般策略。

答案提示:结合具体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家庭结构是不断演化的。过去的家庭一般为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为(  A )

A.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B.单亲家庭和核心家庭

C.三世同堂和主干家庭    D.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

2.下列关于现代家庭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交流方式多样 ②成员关系平等 ③学习型家庭 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可以( D )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优点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家庭生活中,当我们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应该( A )

A.主动与父母有效沟通      B.尊重父母,绝对服从

C.坚持以自己的意见为准    D.回避问题,漠然置之

5.针对家庭状况及父母的工作情况,和父母一起制订孝敬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的计划。

答案提示:(1)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订计划。(2)侧重从孝心和孝行两方面思考和制订行动计划。(3)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1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