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汪晖成名作被指剽窃真伪待鉴》报道追踪
论战尚酣中,学术的背影走远了吗
本报记者 王晶晶
距南京大学学者王彬彬在《文艺研究》上刊发文章质疑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剽窃已过了40天(相关报道详见2010年3月30日本报《文化周刊》专题报道)。至今,汪晖尚未公开回应,其所在的清华大学表示仍在“密切关注”。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时评作者和网友卷入或被卷入这场讨论中,但据百度指数显示,“汪晖”关键词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正呈下降趋势,最近40天内,即使新的证据提出、新的说法出现,都无法达到3月26日京城都市报刊发报道后的关注峰值。
然而学术界论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体现在这些数据上。“这个事情耐人寻味的是,如此明确的事实,白纸黑字,怎么在基本领实的判定上,吵得这么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北京的学者非常让人痛心,学界已经黑帮化、江湖化了。”王彬彬在电话中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
同样身在北京的学者丁东差点也被划成“为汪晖辩护”一派,因为他在北京某都市报《网友学者称“剽窃说”不恰当》一文中表示,“说汪晖的文章是‘学术失范’更好”。报道刊发第二天,丁东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我支持王彬彬》一文,他认为媒体发稿时,把他支持王彬彬的话全删掉,给人为汪晖的著作辩护的印象。“在目前这场有关学风的争论中,我发现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只讲立场,不论是非。”他这样写道。
网络上的“围剿”与“反围剿”同样惊心动魄。署名钟彪和赵牧等网友找出《反抗绝望》一书的几个版本和王彬彬一文进行对照后认为,王彬彬的文章存在偏颇和漏洞:比方有的地方汪晖明明标注了“参见”,但王彬彬故意视而不见;有的地方王彬彬刻意少引了前半句,存在误导读者的嫌疑。而豆瓣网友vivo和欧文等,则对《反抗绝望》一书做了一番抽查,发现更多没有注明出处的引用局部,其中涉嫌剽窃了英国学者科普勒斯东、苏联学者赫拉普钦科和中国学者王朝闻的论著。
这是一场接近饱和的讨论,论战一触即发。几天前,清华大学公示2010年享受政府津贴人员名单,汪晖也在其中。该名单公布后立即引发一些网友质疑。豆瓣“读品”小组里,组长李牧之号召大家写信反对,组员vivo说:“我们网友来把这件事搞大,让汪晖、清华大学无法轻易摆平。”
网友云磊(应受访人要求,此为化名——编者注)在清华学校网上看到了这份公示名单,也注意到豆瓣小组里的讨论。4月14日,云磊给清华大学人事处师资办写了邮件,反对汪晖作为清华大学政府特殊津贴候选人。“我从一开始就关注这件事,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各方学者表态,我认为评选存在剽窃行为的教师作为政府特殊津贴候选人是不合适的。”随后,他将这封邮件转发到“人人网”个人页面上,“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维护学术尊严的行列中来,通过打电话、发邮件向清华校方表达自身的意见,反对汪晖学术剽窃。”云磊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写信的不止他一个。
而“抗议”举动马上也被豆瓣“汪晖”小组的豆友发现,并称之为“读品白卫兵的新动向”。
交锋还在继续。网友心岳曾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主办的“中国思想论坛”发帖转载王彬彬文章,随即被删,并被禁止发言。该论坛的回应是:“事件在学术界已廓清,论坛希望冷却有关讨论。”“本论坛通知你,关闭你的发言功能。你太嚣张了,不只叫嚣让汪晖先生说话,而且直接处处针对汪晖的同学。”心岳则认为,整个学术界都被汪晖的同学代表了,他在豆瓣“读品”小组里表达了不满。
但在中国思想论坛的负责人看来,豆瓣“读品”小组是在挑衅他们。由北大中文系师生主办的左岸文化网上,署名魏行的作者发表《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一文,从网络暴力的角度解读豆瓣“读品”小组与中国思想论坛的“对阵”。读品杂志随后在博客上反驳,“魏文挖空心思地挑拨读品这个品牌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用心何其恶毒。”
与网络社区的喧嚣相比,当事方的平淡反应似乎不值一提。4月1日,汪晖在发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表示,真的希望此事能够在媒体中就此告一段落,让学术界自身来检讨。4月17日,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的一位男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媒体报道和学术界讨论来看,这件事还是有争议的,我们也一直密切关注学术界关于这个事情的讨论。媒体刚报道时,我们和人文学院联系过,当时汪晖老师还在国外,目前还不知道他是否回国。”
而王彬彬则表示,他对汪晖回不回应、清华大学什么态度都不感兴趣了。“我感兴趣的是是非自身:汪晖是不是剽窃,剽窃是不是不对,这才是我的目的。”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件事还没完,还会有进展。
|
|